牛前胃弛缓的辨证施治

2015-08-15 00:46杨自兴
中兽医学杂志 2015年2期
关键词:候温诸药沸水

杨自兴

(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动物卫生监督所,678200)

前胃弛缓属脾经证候。病因复杂,是牛消化系统的临床综合证,又称脾胃不和证或脾胃不磨证,泛指胃纳水谷的机能紊乱和脾失健运所致的消化不良,食欲减退。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水黄牛多发。发病颇高,约占牛病门诊的70%,及时诊治可避免诱发其它疾病导致经济损失。故应引起兽医临床工作者的足够重视。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对该病的辨证施治虽无创新,但所选用的中草药及其验方具有药源广、取材方便、价格低廉、疗效实在之特点亦可供同行借鉴。

1 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饲养管理不当、劳役过度、长途调运致使胃受纳、腐熟、消化功能失调和脾运化水谷精微及运化水湿之功失调而造成。临床上大致有四种证型。

1.1 因久渴而饮冷水过猛,或阴雨苦淋、或久居阴冷圈舍致使阴寒之邪入侵机体、传导脾胃。使脾胃阳衰、运化失常造成胃寒之证。

1.2 酷暑夏月,使役过急、奔走劳累、或饥饿过度而饲喂性热谷物、饲草太多,致使热积于胃而耗伤胃津,腐熟传导功能失常,导致胃热之证。

1.3 饲养管理不当:因突然变换饲料或长期饲喂粗纤维多而营养成分少的稻草、麦桔、发霉腐烂变质的饲料;或精料(玉米面、麦麸、米糠)过盛;或误食化纤、塑料等;农忙时过度劳役、冬闲时运动不足而导致食物凝结于胃腑,脾胃失其健运而成料伤之证。

1.4 应激反应:由于饲养管理条件突然改变引起应激反应。如:长途运输、气候骤变、饥饿、疲劳、离群、恐惧、中毒、脱水、感染、出血、创伤及饲养方式突变引起应激反应。或临床治疗时滥用大剂量的磺胺、抗生素类药物制剂,致使瘤胃内有益微生物群失衡,腐熟机能紊乱,而致的脾虚少食之证。

2 辨证论治

本病依照病因病机的不同,临床上应辨别为:胃寒、胃热、料伤、脾虚少食四个证型。

2.1 胃寒之前胃弛缓

2.1.1 临床症状:精神不振,食欲减少,被毛粗乱,鼻流清涕,耳鼻俱冷,口流清涎,粪便分渣利水,舌苔薄白,可视黏膜苍白,脉象迟细,叫声低哑。

2.1.2 治疗:以暖胃温脾、活血顺气为治疗原则针灸:取脾俞穴(左侧到数第三肋间与背最长肌和颈肋之肌沟交点)用白宽针向内下方刺入3~5cm。中药:健脾散:肉桂、厚朴、枳壳、半夏(姜制)、甘草(蜜制)、菖蒲、鱼石脂各20g、当归、泽泻各25g、白术40g,诸药为末,生姜20~30g捣细为引,沸水冲调,候温灌服。一日一剂,三日为一疗程。自拟枣姜健脾散:大枣200g、生姜100g水煎候温加入米醋500ml一次灌服。(本方收治胃寒之前胃弛缓17例,一剂治愈9例,占52.9%,二剂治愈8例,占47.1%)。

2.2 胃热之前胃弛缓

2.2.1 临床症状:精神不振,头低耳耷,口干舌燥,口涎粘稠,口嗅,大便干燥,喜饮冷水,小便赤黄,口色红,舌苔黄,脉象洪大。

2.2.2 治疗:清胃热、破滞气、生津液为治疗原则:针灸:白宽针刺通关穴2分致出血。中草药:取大承气汤加减:大黄75g、厚朴30g、枳壳35g、天花粉50g、生石膏50g、生甘草25g、麦冬50g。若是孕畜本方去天花粉、生石膏,加栀子25 g、黄芩(酒炒)25 g、黄柏25 g。诸药为末,沸水冲调,候温,生菜籽油100ml为引灌服,一日一剂,三日为一疗程。自拟清热破积散:臭灵丹50 g、仙鹤草35 g、多花野牡丹50 g、大黄70 g、酱头50 g、木通100 g、蜂房35 g、血余炭10g,诸药为末,沸水冲调,候温,生菜籽油100ml为引,一次灌服,一日一剂,三日为一疗程。(利用本方收治胃热之前胃弛缓23例,一剂治愈7例,占30.5%,二剂治愈9例,占39%,三剂治愈7例,占30.5%)

2.3 料伤之前胃弛缓

2.3.1 临床症状:精神萎靡不振,眼闭头低似昏睡、四肢无力、嗳气酸臭、肚腹稍胀,大便有未消化之谷物,口红,苔黄,脉象沉迟。

2.3.2治疗:消积食、破滞气、化谷物、宽肠胃为治疗原则。针灸:白宽针刺蹄头穴致出血。中药:小承气汤加减:大黄50g、枳壳30g、厚朴50g、山楂(炒黄)75g、莱菔子(炒黄)50g、麦芽50g、蜂房30g、血余炭5g,诸药为末,沸水冲调,候温灌服。一日一剂,三日为一疗程。

2.4 脾虚之前胃弛缓

2.4.1 临床症状: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毛焦肷吊,四肢、前胸等处有浮肿,行走无力,或有应激史,舌津滑利,大便稀薄、口舌青白,脉象沉迟无力,个别时候患畜出现口舌生疮,大便干硬,属脾虚之阴虚火重。

2.4.2 治疗:以补中益气、健胃消食为治疗原则。针灸用圆利针垂直刺入百会穴3cm,圆利针向内下方刺脾俞穴3cm。中药:健脾补中益气汤加减:党参75g、白术55g、茯苓50g、甘草(蜂蜜炙)25g本方临床上主要用于脾胃虚弱为主证。若出现其它兼证,在此方基础上随症加减:若脾胃正气欠佳,胃纳不足则加陈皮40g,以助化物破滞。若患畜气虚,肚腹胀满、痰多咳嗽则加陈皮40g、炙半夏40g,旨在理气化痰、止咳。若无呼吸道症状但兼有肚腹胀满则在补中益气汤的基础上加木香50g、砂仁50g、枳实50g、山楂100g、血余炭5g,诸药为末,沸水冲调。红糖50g为引,候温灌服(此方结合针灸 治脾虚之前胃弛缓17例,一剂治愈5例占29%;二剂治愈9例占52%;三剂治愈3例占18%)。

3 护理与预防

3.1护理:定时定量饲喂,患畜要适当补充富有营养的青绿饲料。适当运动、圈舍干燥、通风、向阳、保温,正确投药,防止呛噎。对应激反应出现的脾胃虚弱,在饮饲时,补充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康复后一星期内,勿使役或长途运输。

3.2预防:勿过度使役,过量饲喂,忌夜宿。风霜、雨淋之环境忌久居寒冷湿地。冬天饲喂青贮氨化饲料,出窖后放常温下解冻后再喂。使役后应先休息再饮饲。勿暴饮冷水。忌饲喂发霉、变质或混有泥沙杂物的饲料。忌滥用抗生素,以防破坏机体内之微生物环境。农忙季节使役有度,饮用有常。按规定进行计划免疫病种,防止染疫后继发本病。

4 讨论

脾胃为后天之本,运化水谷之脏。故脾胃健强,消化旺盛,则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得于营养,机体健壮,故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训矣。而牲畜牧养于天地之间,亦受风、寒、暑、湿、燥、火、疫病之影响。在机体抗病力减弱,病邪乘虚而入,导致发病。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也。因此在对牛前胃弛缓辨证论治时,应谨尊祖国医学“辨证求因,审因论治”之原则。按病邪性质、发病特点及饥、饱、劳、役之因,辨寒、热、虚、实之证。客观施治,方能维护和巩固正气,增强机体体质,调节畜体功能达到“扶正祛邪”、“治病求本”之目的。另外选用方药既要守章法。如:胃热之前胃弛缓,虽可选用苦寒之方药以清热祛邪,但不能过用和久用。以免影响脾胃之吸纳运化功能。

5 医案举例

施甸县甸阳镇沙坝社区永平村二组段某,于2013年3月20日从外县购买水牛三头,其中一头能繁母牛于3月22日出现不食,精神不振,肚腹微胀,流清涎等症状。畜主自选解热止痛散二十包一次投服。另选民间草药一剂(详情不知),未见效且病情恶化。于3月24日请余就诊。主诉:该畜经长途运输,自认为寒凉过重而成病。检查:患畜体温38℃、精神沉郁,被毛粗乱,食欲废绝,瘤胃轻度臌气,鼻镜干燥且口流清涎,眼球下陷,可视黏膜苍白,脉象沉迟无力。听诊胃肠蠕动音减弱,依据病史和临床症状,诊断为脾胃虚弱之前胃弛缓,治宜补中益气、健胃破滞。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减:党参25g、白术55g、茯苓50g、炙甘草30g、陈皮40 g、炙半夏40 g、砂仁40 g,诸药为末,沸水冲调,候温灌服。同时用圆针分别刺百会、脾俞穴。另用20%安钠咖注射液20ml、5%氯化钠溶液500ml静注;维生素B1注射液10ml肌注。以上方药连用两天,于2013年3月30日回访,患畜生命体征恢复正常。

猜你喜欢
候温诸药沸水
自制蜜膏治反流性食管炎
慢支咳嗽足浴有方
东部白松物候学特性及年生长规律观测
猪外感腹泻可用中药治
用姜巧治猪腹泻
生地黄和大豆黄卷泡茶能退烧
治毛囊炎
像鸡蛋一样面对沸水
治疗跟骨高压症验方
四季划分啥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