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策略

2015-08-15 00:51王海珠
中国校外教育 2015年18期
关键词:王若飞爱国主义课文

王海珠

(河北省唐山市海港区王滩镇腾飞小学)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的篇目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篇章,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具有优美的语言、深远的影响和动人的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这些篇章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具有非常明显的感染力,是语文教师进行德育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素材。特别是一些有关德育教育的篇章,介绍了我国老一辈革命家的动人故事,或者描绘祖国的壮美山河等等,这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题材,教师应该充分把握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为了更好的贯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党、爱国主义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爱国、爱党的教育,是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目标之一,也是我国小学教育中一个必须引起教师重视的主题。在语文教学中,贯彻爱国、爱党的教育,其重要性并没有被广大一线语文教师所重视,一些语文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生的字词、语法的教学上,换言之,许多教师更多关注地是学生的成绩。但是不可忽视的是,爱国主义教育既是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让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保障条件之一,也应该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

语文教学给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例如,在讲解《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党的好战士雷锋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雷锋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的每一件小事都体现了爱国主义的情怀,号召学生向雷锋学习,同时也鼓励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这同样体现了爱国主义的精神。

二、以高尚的情感引向正确观念的形成

小学生的情感是比较容易调动与激发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充分利用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也利用了语文学科的特点。但是教师要考虑到,小学生的情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并逐渐趋于定型的。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塑造学生健全的情感,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这样能够更加有效地落实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

针对小学生的特点,教师应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情感的陶冶,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情感发展是动态的,不稳定的,教师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既要动之以情,同时也要晓之以理,这就离不开语文教学的特点,教师要结合语文课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渗透,这样学生正确的观念的形成就会水到渠成,而不是生硬的理论灌输。

例如,在给学生讲解《视死如归》这一内容时,课文讲述了王若飞在监狱中不为敌人的严刑拷打而屈服,通过对课文的分析,让学生体会到王若飞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为了更好的表现王若飞同志的凛然大义,视死如归,课文使用了“王若飞站定了”“抬头望着”等刻画王若飞在敌人面前不屈服,慷慨赴死的英雄气慨。同时课文也使用了“大青山”这一形象的类比,让学生感受到,王若飞的爱国主义精神像大青山一样毫不动摇。当学生对课文内容深刻理解之后,教师再讲解课文,学生就能够比较深刻地理解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了。

三、感情朗读,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语文课文中有许多声情并茂的文章,在进行语文教学中,我们提倡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大声并且感情充沛地进行朗读。朗读能够很容易调动起学生的情感,这是语文学习的一个很好的手段,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很好的手段。

例如,在讲解《颐和园》这篇内容时,笔者引导学生结合课本的注释、图画等进行预习朗读,并且朗读利用了早读的时间,这样便于学生大声地朗读,当学生通过深度阅读之后,教师再鼓励学生去进行思索,想象自己置身于万寿山与颐和园的长廊中,看到祖国壮美的河山,每个人心目中都油然而生一种豪情,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很好的彰显。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颐和园的修建背景是甲午中日战争前夕,慈禧太后为了过寿,而挪用了海军军费,从而导致了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的惨败,这样又让学生对清政府的腐朽深恶痛绝,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这样爱国情怀油然而生。

四、启发想象,沟通情感桥梁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想象能力,拓展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学习的热情是提高学习效果的催化剂,当学生的学习热情被调动起来,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给学生讲解《黄继光》一文时,在讲解过程中,首先给学生介绍了抗美援朝的时代背景,然后在课文讲解过程中,抓住黄继光突破敌人的火力点这一重要内容,让学生体会到,黄继光为了祖国的安危,把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热爱革命英雄,体会今天的幸福生活。

五、结合语文课外活动,强化爱国主义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时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苏联教育家曾说,让学生爱国并不能通过教师的高谈阔论而实现,应该让学生自己有一个切身的体会。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语文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比如在一些特殊的日子:国庆节、端午节、建军节等,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歌咏比赛或者作文比赛等等,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热爱祖国的浓烈氛围。同时,教师也应该让学生认识到热爱祖国与热爱家乡的关系,热爱祖国完全可以从热爱家乡入手。教师可以利用语文实践环节,让学生进行“走家乡”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所处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同时让学生对自己所生活的土地上发生的革命故事进行调查与记录,等等,这些做法都可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是每个教师都不能推卸的责任,是教师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措施。

[1]邓淑民.关于语文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都市家教,2010,(06).

[2]陈梅.语文教学课堂小组合作的“四项注意”.语文学刊,2010,(02).

猜你喜欢
王若飞爱国主义课文
见证革命情谊的棉背心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王若飞和乌兰夫的革命友谊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背课文的小偷
背课文
王若飞、李培之在黑海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傅作义保护王若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