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中人文与自然环境的结合

2015-08-15 00:51吕淑玉
中国校外教育 2015年18期
关键词:保护环境危害人文

吕淑玉

(兰州第五十四中学)

课堂教学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神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因此,物理教育中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提倡学习方式多样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与自然环境的教育。重视学生的人品养成和全面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把物理教育的科学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结合起来,是物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初中阶段的物理不但使学生获得了一些浅显的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而且也渗透了人文与科学自然观的品德教育。

一、物理教育中人文与自然环境的必要性

从培养学生全面的科学素质角度看,社会的发展、教育的改革,作为未来的公民,有必要在义务教育阶段经历基本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让学生了解与物理知识有关的社会、环境、能源、资源等问题,乐于参加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形成健全的人格。保持对自然的兴趣,关心科学发展的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从世界科学教育发展的趋势看,“以人为本”的理念已逐渐被人们认可,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科学教育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也不满足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是要全方位关注科学对人的品质、自然观、审美观等方面的影响。各国科学教育已关注到道德文化层面,强调人文素养的培养和自然环境的教育。科学教育不仅仅是知晓自然界的奥秘,而且具有保护环境的人文负载。

近几年,我们人类遭受了沙尘暴的肆虐,洪水的袭击,干旱的侵扰,都是我们人类无知的行为破坏了自然生态所造成的恶果。所以,对学生进行人文与环境的教育也是时代负于我们的责任。

二、物理教育中人文与环境教育的具体体现

1.保护生态,珍爱生命

自然生态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自然界的各大水系的源头、森林植被、湿地、耕地、生灵都需要我们去保护。

教材中介绍的火力发电、核电站,意义在于增强学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利用水利发电的同时也采取了科学的措施保护着三峡的生态环境。

土耳其著名的环保专家库拉勒博士表示,其实大自然的生态均衡极为微妙,而且敏感,即使移动一棵树也会影响当地的生态环境。所以,教育学生保护生态环境从我做起,意识到爱护一草一木,不伤害生灵是每个人的义务和责任。

2.保护环境,控制污染

随着科技的飞跃发展,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环境保护问题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我国政府把环境教育融于了各科教学之中。

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一节中,让学生知道当今社会的四大公害:水污染、空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噪声的污染。认识到噪声会严重地影响人们的生理、心理健康,影响他人的工作、学习和休息,造成建筑物的破坏。

《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中讲到,由于燃烧石油、煤炭所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经化学变化形成的酸雨,污染环境,危害生态,会使林木的抗病虫能力降低,使湖泊中的鱼卵不能孵化。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使臭氧层遭到一定的破坏,造成了全球气温逐年升高的“温室效应”。大量使用化学原料生成的废料、汽车排放的废气、装饰材料中甲醛含量的超标,都可能危害人们的健康。

事实证明,环境的污染,正在危害地球上的生命。教育学生要养成保护环境从小事做起,提倡垃圾分类、废旧电池回收的良好习惯。

3.节约能源,合理利用资源

资源有用完的时候,能源有枯竭的日子。全世界都认识到节能是继石油、煤、水能、核能四种能源之后的第五种能源。美国人封存自己的矿藏资源,日本人保护自己的森林如同生命。我们没有理由不节约能源,保护我们人均很少的资源。

《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告诫学生,目前从燃烧中获得内能是人类使用的能源的主要来源,但燃料的利用给人类问,文明带来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危害,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能源的不科学获取,也可能会造成自然生态的破坏。

教材《蒸发》中介绍了用喷灌的方式,以减少水的渗漏和蒸发来节约水能。1 度电的作用,教育学生节约每1 度电,了解每转化1 度电都要消耗很多资源。“高压输电”减少电能的损失、“热电联产”提高废弃的热量的利用,这些都是要让学生意识到节约能源就是节约资源。《开发海洋》《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再一次激励学生要学以致用,要开发和利用无污染、可再生能源,提高学生的节能意识。

三、人文与自然环境教育融于物理教学之中的途径

1.将物理学习和社会实际相联系

在教学中按教材内容的需要,适时适量的插入一些保护环境的例子。如介绍水力发电,可适当地介绍修建大坝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学习原子能,既让学生了解核技术可以用作医疗、能源,同时也必须向学生介绍核污染,核放射可以杀伤人类甚至毁灭地球。

2.看电视

有意识地让学生关注电视中人与自然环境的栏目,多看中央十套的《科学与教育》的节目,像探索、发现中的“极地跨越”“走进非洲”,让学生了解地球的环境资源,了解曾经水草丰富,牛羊遍地的撒哈拉怎样变成今天的干旱、环境恶劣的大沙漠。

3.阅读报刊

让学生留意报刊中一些有关自然环境的报道,由于学生阅读报刊的条件有限,所以教师平时要注意这方面素材的积累,配合教材内容,给学生增长一些见识。如《人民画报》中介绍的日本人处理垃圾的先进设备、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科学探险、沙尘暴的危害等图片,可以让学生传阅。

4.举行主题班会

让学生收集这方面的资料,讨论环境的污染会给人类带来什么危害,交流自己对生态平衡的认识,谈谈自己为保护环境的具体做法。

5.进行社会调查

通过网络查找,了解本地区、全国、全世界对环境、生态资源的保护状况,了解我国的“三北防护林工程”“三江源的保护工程”、兰州保护“母亲河”的具体措施。

6.重视学科渗透,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总之,物理教学中体现人文与环境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的咎由自取其后果将是灾难性的,培养学生关心自然的情感和责任感,增强学生的生存忧患意识,树立将自己所学的知识用于振兴中华、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

猜你喜欢
保护环境危害人文
降低烧烤带来的危害
保护环境
保护环境
药+酒 危害大
保护环境
人文绍兴
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人文社科
“久坐”的危害有多大你知道吗?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