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语文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015-08-15 00:51王晓强
语文天地 2015年8期
关键词:设置课文情境

王晓强

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情境教学”就是遵循了这个理念,“情境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学生无意识的心理特征,通过图片、音乐、文学语言等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再现教材情景、背景或环境,从而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反应,给学生以强烈的真实感,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通过各种手段配合教材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进一步激活情感,以更好地达成预期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它的实质是诱发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情境设置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课堂教学中的情境设置的目的就在此。音乐的渲染、画面的再现是利用音乐、画面所特有的渲染功能设置情境,让学生在不同的声音、画面的渲染下,产生接近教材以至融于教材的情感。用它们的感知去感受文章,用它们的感知去认识和理解文章,从而更深刻地体会文章的内涵。例如,教《白杨礼赞》这篇课文时,播放轻松愉快的音乐,播放有关白杨树的短片,教师配以有情感的阅读,让学生即刻感受到情境的感染与魅力,又受到教师真实带有感情朗读的情感延伸,使其各种感官及身心不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之中——身临其境地去体会作者的思想;去感受高原的广阔;认识白杨的风格;品味“不平凡”的含义;探寻作者书写文章时的心情和作者思想的深刻内涵。在这种情境的诱导下,学生的思想会在无垠的高原上漫游;眼光在挺拔的白杨树上驻足;思想在“不平凡的树、不平凡的农民”身上共鸣。即使到了课后,学生的思想仍会沉浸于白杨树的情感之中,耳畔萦绕着课堂的情节,久久难于忘怀。这种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情境设置,能让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原来这样轻松和简单,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用“语言”设置情境

“感人者,莫先于情”。富有感情的语言能引起学生内心世界的强烈反响。这里谈的语言,包括教师的言语语言、学生的言语语言、教师的肢体语言等方面。特别是教师的言语语言、教师的肢体语言,必须做到情真意切、真挚感人,与文章融为一体。教师丰富、准确、充满情感的语言,会引导学生全身心地融入文章中去,教师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能吸引学生的目光。讲到庄严处,使学生正容端坐;讲到豪放处,使学生热血沸腾;讲到义愤处,使学生横门冷对;讲到愉悦处,使学生进入喜乐的世界。

在课堂上,教师就是一个行为艺术家,教室就是表演的舞台。学生既是听众,又是配角。教师既是配角,又是导演。这充分体现了师生角色的多元性,也正是在师生角色的多元演义中,让学生进入了情感世界,进入了课文的深处,那文章里的”情深深,雨蒙蒙“会使你陶醉,会让你在”醉“倒在文章其中去品味、去探索、去攀登。

三、用文章情节设置情境

这种情境设置,是针对课文而引入的与课文情节相同的或基本吻合的一个“情节小剧”。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认识文章的内涵,感受文章的真谛。这种“情节小剧”需要教师、学生要有一个“准备”的过程,需要教师进行编排。例如,在讲《百兽自夸》时,让学生简单的装饰,课堂上,让学生有的进行道白,有的扮演上帝,有的扮演猴子,有的扮演大熊……围绕课文内容涉及几句简单的剧情对话。这简短的“情节小剧”演出,会使学生进入了百兽王国,不自觉地融入学习中去,不但体会到了学习兴趣,而且教学目标得到落实,对学生的审美观、道德观进行了熏陶,还会形成深刻的理性认识。

四、用实物演示设置情境

“先示实物,后教文字”,让学生在实实在在的观察中去感受、去理解。把实物、标本、模型等搬进教室,比语言更有说服能力,它使抽象化为具体,使复杂化为简单,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使学生获得具体感受。

例如,在讲《海燕》一文时,拿出海燕标本,让学生观看,通过具体形象,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讲《爱莲说》时,把荷花搬进教室,让学生近距离观察……通过观察和感受,活生生的画面就会刻印在学生的脑海中,效果自然是事半功倍。

设置情境的方法很多,在运用上不一定是单一的,而往往是综合运用,这需要我们全面掌握教材,全面准备。结合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学生身临其境,易学、易思、易感、易“醉”,使学生由“近”感到“真”,由“真”感到“情”,最终达到主动参与、自我发展的境界,从而让学生知道学习语文是不枯燥的,继而为学生的成长铺下一条成才之路。

猜你喜欢
设置课文情境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船舶防火结构及设置的缺陷与整改
背课文的小偷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背课文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