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走转改”背景下如何让民生新闻更“走心”

2015-08-15 00:47方盛艳
新闻传播 2015年14期
关键词:走转改时政民生

方盛艳

(嘉兴日报社嘉善分社 浙江 314100)

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让民生新闻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但当前的民生新闻以“小民生”为主,存在内容同质化、报道琐碎化和新闻平庸化等问题,感染力不强。践行“走转改”,需要跳出“小民生”格局,只有体现高度的、富有深度的、带着温度的、强有力度的新闻,才能走进受众心里。

一、民生新闻发展遇困境

百姓生活中的大事、小事、开心事、烦恼事,买菜穿衣、好人好事、房屋漏水,大到医疗卫生、消费维权、经济理财等,都与百姓生活密不可分,为百姓生活提供了标准,但这些事件往往是“小民生”。民生新闻刚刚崛起的一段时间,大多数媒体都把聚焦点放在家长里短,类似邻里纠纷、子女赡养、道路维修、垃圾成堆、设施破旧等尽现报端,刊登的内容琐碎而缺乏连贯性,很多时候报道缺乏时机,无法引起共鸣和关注;新闻事件淡薄无力采访对象单一,新闻报道缺乏深度和广度,更缺乏权威解读。

如何跳出“小民生”格局,以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和实践来优化民生新闻已迫在眉睫,即同题新闻泛滥,片面反映生活的一个方面,个人维权、情感求助、邻里纠纷等零碎的新闻事件过多过频繁地出现在媒体中,造成了受众的视觉疲劳。报纸民生新闻在本土新闻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出现了内容同质化、报道琐碎化和新闻平庸化等问题。

采写民生新闻的报道的人员的宣传理念的转变是民生新闻从“小民生”走向“大民生”的关键所在,只要将着眼点放在“大民生”,扩展思路,开阔眼光,同时将“小民生”作为“小民生”的补充,通过“小民生”反应“大民生”,这样的新闻才能真正走进受众的心里。

二、“大民生”新闻更有影响力

(一)向时政领域开拓,把握舆论导向

一般而言,时政新闻相对于民生新闻更严肃,民生新闻相对于时政新闻更接地气。但是时政新闻也是与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如何让受众更好地读懂并接受时政新闻并且润物无声地影响受众的举手投足。这需要媒体放下架子,将时政新闻做得“软一些”多从百姓的视角出发,避免空洞解读,杜绝严肃说教,让时政新闻“活起来”,更贴心地“反映公众关注的焦点以及代表全社会价值取向的信息解读”。

(二)向深度报道拓展,注重理性思考

民生新闻短小精悍使人一目了然,满足了受众的阅读需求,往往很多时候民生新闻也是社会关注的难点、百姓热议的焦点,民生新闻在呈现新闻事实的同时如果能够阐述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分析新闻背后的新闻,全方位地解读和解析新闻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原因,乃至提供媒体观点。民生新闻的深度挖掘除了及时真实地呈现新闻事件本身外,还可以对于事件产生的背景和事件的发生发展以及影响趋势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和探究,不但满足受众的知情权,更引导受众的思想、行动和决策。

(三)向广大群众贴近,坚持群众视角

接地气,才有温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怀揣群众观点,弘扬社会真善,作为新闻工作者要践行走转改,传递正能量,树立民本意识,做有温度的新闻。立足民生,反应民情,让市民关注并且进行互动,就是民生新闻的优势所在。当今互联网时代,民生新闻可以和微博、微信、短信等多种渠道跟网友互动,增加新闻外延,提升报道可读性,还可以开展辩论会或者咨询会,让受众畅所欲言,直呼心声,拓展报道视角,丰富新闻外延。

(四)向舆论监督强化,提升监督力度

媒体本就承担着监督的职责,从“大民生”出发,“小民生”着眼,可以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加强媒体监督。舆论监督是反映民生、民本思想,体现正确舆论导向,体现政府舆论关怀。有态度,才有力度。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增强思想自觉,认清职责使命,新闻工作者要如实反映百姓诉求,直接面对社会热点,正确引导舆论导向,做有力度的新闻。

三、民生新闻“大民生”化的途径

(一)加强活动策划,增进受众参与互动,扩大影响力

民生新闻需要建立自己的品牌栏目,更要经常策划,加强新闻的影响力,推动民生新闻品牌化发展。结合栏目特色和定位,掌握受众的喜好和需求,对新闻报道尤其是公益活动进行策划,创新活动形式,探索报道方式,适当找寻合适的时间节点,根据主题功能合理分类,通过活动创新报道形式,发现新闻素材,提升栏目影响力。尤其可以尝试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理念、弘扬行善向善的善文化,可以通过活动、讲座、面谈、俱乐部等进行互动交流,开展多样活动,增进情感交流,促进资源整合,达到民生新闻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二)立足本土新闻,挖掘新闻事件,提升知名度

栏目策划、编采人员必须具有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民生新闻本土化、贴近性和亲民性决定了民生新闻在受众心中的位置,也决定了民生新闻的影响力和后续发展,也真正促进了民生新闻不断创新内容、改善形式、提升经营管理,最终扩大核心竞争力和区域影响力,实现媒体的良性可持续发展。民生新闻可以在本土新闻上做挖掘和延伸,即便做国家的大政方针也要以本地特色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挖掘本土的人和事。

(三)创新传播方式,及时更新理念,注重时代性

舆论和谐有助于社会和谐,也有助于媒体和受众建立良好互动的关系。民生新闻的采编人员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以人为本,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满怀真情地走近百姓,真心诚意地了解民情,带着情感去策划栏目,把话语权真正交到普通百姓身上。不管是采写稿件还是编辑版面都要站在普通人普通事的基础上,尽量选择平民的视角、白描的手法进行深入形象的现场报道,使得稿件和版面能够面对受众,并让受众产生共鸣,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同时,栏目在版式和写作上都要创新形式,使得新闻尽量鲜活起来,让受众更容易产生共鸣。

(四)确立民本意识,注重能力提升,加强竞争力

提升民生新闻质量的关键在于民生新闻的采编人员,优秀的采编人才是保证栏目质量的关键所在。民生新闻的从业人员要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要具有理性思考的能力,要及时准确地判断新闻事件的价值,要深入浅出的分析新闻事件的本质。目前,新闻从业人员年轻人居多,阅历缺乏,经验不足,很多时候不能切实体会百姓疾苦,人间冷暖,难以从受众的角度表达人文情怀,写出来的稿件缺乏生命力。这就要求记者在采写新闻时要学会善于发现新闻,勤与百姓沟通,了解他们在想什么,想要知道什么,学会收集新闻线索。作为一名民生新闻采编人员,一定要对关乎到老百姓的民生问题引起高度重视,深刻领悟大政方针,才能采写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生新闻。虽然民生新闻的发展面临瓶颈,但是这是一个民生新闻高速发展并无处不在的时代,只有通过各种实践探索,通过不断地提升和深化,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提升民生新闻的价值,扩大民生新闻的影响力。

[1]宋卫义.浅谈如何保持民生新闻的生命力[J].新闻世界,2010年第9期

[2]陶涛.关于民生新闻现状的几点思考[J].科技促进发展(应用版),2010年第4期

[3]张鹤,苟旭迪.民生新闻现状与发展趋势[J].青年记者,2012年第32期

[4]许强,曾鹏.略论当今民生新闻的特点及其现状反思[J].湘潮,2008年第3期

猜你喜欢
走转改时政民生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全媒联动融入、强化责任担当,把脱贫扶贫作为“走转改”重要抓手
故事细节语言
时政
时政
时政
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