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视角下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探讨

2015-08-15 00:53
新课程(下) 2015年10期
关键词:利他行为移情动机

陈 阳

(沈阳工程学院文法学院)

一、助人行为的概念界定

生存和生殖,是生命永恒的主题。从进化心理学角度出发,助人行为对人类延续以及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正如达尔文所言:“适者生存。”助人行为是人类为了适应大自然的抉择,形成的适应性社会性思维。它既是个人行为,也是群体行为。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助人行为往往容易发生在个体间,因此有必要首先从微观的个体视角出发,对其进行概念界定,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界定助人行为概念前,首先应明确助人行为的动机。现实生活中,促使人们做出助人行为的动机有自私和无私两类。

助人行为的自私动机有两种:趋利和避害。Baston 认为,趋利动机指个体帮助他人时,期望为自己谋取声望和利益。研究者甚至认为,纯粹的利他行为根本不存在,任何助人行为中都有自私的动机存在,助人行为不过就是个体用来展示自我、赢得利益的手段而已。

和利己动机不同,利他动机下的助人行为大多被认为是受移情影响发生的。该假设被Batson 等提出的移情——利他实验证实。此外,一些基于个体自私动机、负面情绪(例如,沮丧、失望或者负罪感)、人际关系一致性对助人行为影响的实验中,也反复验证了移情——利他假设的正确性。实验还表明,当行动者因移情发生助人行为时,他会更关注自己的帮助是否对求助者的长期发展有益。

综上所述,对助人行为概念界定如下:助人行为作为一种增加他人福祉的积极社会行为,在微观的个体和中观的群体层面都有发生,其发生动机可以是无私的,也可以是自私的,其表现形式无法脱离具体的现实社会背景。

二、微观视角下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

1.观点采择

观点采择是影响助人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是指个体觉知他人观点、态度并能够做出区分的能力或倾向。观点采择使个体能够察觉他人的态度、思想和情感,并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这也是个体顺利完成人际互动的必要条件。近年来,发展心理学在有关儿童助人行为与社会认知发展关系的研究中,特别强调观点采择对助人行为的作用。Underwood 和Moore 通过元分析发现,在控制年龄因素的前提下,观点采择和助人行为仍然高度相关。观点采择能力较高的儿童能够更充分地理解他人需求,表现出更多的助人行为。同时,观点采择能力高的儿童也更自信,并相信自己拥有更好的助人技巧。Kohlberg 等在研究中也证实,儿童观点采择能力发展缓慢将导致其助人行为匮乏。可以说,诸多研究已证实观点采择与利他特性间的因果关系,这也使较多从观点采择角度出发的儿童助人行为促进方案的出现。从观点采择角度出发的促进方案,强调儿童应该分别扮演行动者和求助者两种角色。这种方法能够有效促进儿童理解助人行为发生时双方的想法,进而促使其在一般情境下更易做出助人行为。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观点采择本身作为行动者看待事件发生的方式,是其处理外部信息刺激的加工过程,它并不能够直接影响助人行为的发生。更多时候,观点采择对助人行为的影响需要依靠第三方的中介变量完成。

2.移情

诸多研究者认为,移情对助人行为的影响较为复杂。霍夫曼在其移情发展的四阶段中论述到:前三个移情阶段会在婴幼儿的1~3 岁期间发生,它们依次为普遍移情阶段、自我中心移情阶段和对他人情感移情阶段。而第四个阶段对他人生活状况的移情则大多发生在个体的童年晚期。个体在其童年晚期还会认识到自己和他人拥有不同的成长经历与性格特点,因此能够更有效地理解他人内心中的情感波动,其移情的反应也相对更强烈。当发觉他人遭受不幸,能够同其心理表象相结合。随着社会观的形成和发展,它还会与反映群体或阶层的困境心理表象相结合。Williams,O’Driscoll和Moore 则认为,青少年前期到成年期移情与利他行为高度相关。但是,Strayer 和Roberts 通过研究5 岁儿童的移情与慷慨行为关系指出,两者间并无显著相关。国内研究者耿耀国等人也指出男、女生的世故性、移情及助人行为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urris 和Rempel 则认为,移情是一个中介变量,其对助人行为的影响是具有“转换性”的,它更多的是作为内群统一性(oneness)的情感信号存在,最终促成助人行为发生的还是内群统一性。所以,移情不会直接促成助人行为。在内群体中,内群统一性是帮助意愿的唯一预测变量。一旦个体产生内群统一性的感知,行动者便会认定求助者是“同类”。对方的事,也成为“我们的事”,助人行为便更易发生。但这一观点尚未取得共识。Stocks 等认为,移情并非内群统一性的情感信号,而是帮助行为唯一的预测变量。有研究者提出,一致性和移情是人们帮助动机的不同来源。以上研究结果间存在诸多不一致,致使我们难以得到有关移情与助人行为间关系的统一认识。

3.气质

刘文、杨丽珠和邹萍在3 到9 岁儿童气质类型研究中发现,气质中的社会抑制性能够显著影响幼儿的利他行为。其中,社交意愿强的幼儿较社交意愿低的幼儿有更多的利他行为。同时,父母教养方式也显著影响着幼儿的利他行为,权威式的教养方式更有利于幼儿利他行为的发生。同时,社会抑制性与家长教养方式对幼儿利他行为存在显著交互作用。刘金梁的研究也验证了刘文的研究结果。他们认为气质维度和儿童的合作行为存在显著相关性,发现规律性和适应度对合作的主动性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活动量对合作的领导性有显著预测作用,情绪本质和坚持度对合作的坚持性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坚持度对合作的目的性有显著的预测作用。通过上述结果可知,气质对亲社会行为之间具有较为显著的预测作用,所以,气质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对助人行为有重要的预测作用。

[1]陈阳.群体身份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371-376.

[2]曾盼盼,俞国良,林崇德.亲社会行为研究的新视角[J].教育科学,2011(01):21-26.

[3]陈阳.流动儿童助人行为特点及促进:基于群体身份认同视角[D].辽宁师范大学,2015.

猜你喜欢
利他行为移情动机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组织中利他行为的可持续性及其前因机制:基于主动性动机视角*
关系型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受益人利他行为的影响:基于道德补偿的视角*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移情——以《再别康桥》韩译本为例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动机比能力重要
移情于物,借物遣怀(外一则)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学生的网络利他行为研究
面部表情、文化差异与移情作用
关于“移情作用”在音乐审美体验中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