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质疑的一点思考

2015-08-15 00:44
新课程(中学) 2015年8期
关键词:白杨树课文老师

王 东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第三中学)

语文教育的目的在于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侧重于写。如何顺利达到这一目的,训练方法是重要手段之一。传统的训练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学生做,老师改等。根据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将来不需要教”的教育思想,“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教学规律,我大胆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方法是: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从其实际出发,以教材为“原料”,诱发学生敢想、敢问、多想、多问的质疑方法。所谓质疑,就是让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就课文所涉及的问题大胆地怀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北宋哲学家张载说:“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可见“疑”在学习中是何等的重要。学生质疑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正确而巧妙的引导和科学的培养。质疑,首先,要让学生预习课文;其次,课堂气氛要平和,教师态度要和蔼可亲;再次,教师适时激疑。

开始运用这一方法时,由于学生没有预习的习惯,没有质疑的基础,学生找不出多少要质疑的问题来,即便找出来也是一些无须讨论,甚至没有价值的问题。

为了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养成质疑的习惯,我在课堂上坚持做到:鼓励学生说,允许说错;允许学生随时改变自己的看法和说法;允许学生发表和教师不同的见解,与教师争辩。如果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出现了语病或有所疏漏,学生可以直言不讳地提出。

由于我坚持了以上做法,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如,我讲《白杨礼赞》,一开课,有个学生就问:“白杨树也值得礼赞吗?”这样深刻的问题,令我大吃一惊。这个问题正是本文的精髓所在,我在备课时当然想到了,但没想到我要引导质疑的问题却让学生直接提了出来。这个关键的问题搞清楚了,其余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因此,我就从写作背景讲起。本文写于1941年,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使日本帝国主义能够集中兵力向我抗日根据地疯狂“扫荡”。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顽强战斗,多次粉碎敌伪的“扫荡”,巩固并发展了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作者从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远大的前途,作者成功地塑造了西北抗日根据地极普遍的白杨树这个艺术形象,使读者联想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向上的精神。结果,学生不仅明白了原由,理解还深刻。当我讲到“那种树”时,一个向来不爱说话、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突然问道:“老师,白杨树既然是‘极普通’的树,怎么又‘不平凡’了呢,这‘极普通’与‘不平凡’不是矛盾了吗?”话音刚落,一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纷纷举起手来,从树种、生长环境、外形、色彩、风格等方面把两者和谐的统一起来。本文的教学任务也就轻松愉快地完成了。

除此之外,我还根据教学目标,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质疑,即“激疑”。通过激疑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通过释疑达到掌握知识,开启智力的目的。如,我讲《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一文时,讲了第(17)句后,有意识地让学生就提出中心论点这一句所涉及的问题质疑。可是学生觉得通俗易懂、没什么问题了,于是我便引导他们:同学们想一想,这句话用了两次“务必”,如果把第二个“务必”去掉,完全可以说得通,为什么还要用上呢?这个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兴趣,同学们提出了各自的看法。经过讨论明白了,这样写的目的是强调了两个“保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后一个更重要。这就更加明确了毛泽东同志写这篇文章的意义所在。

还有《一件珍贵的衬衫》“珍贵”在哪里?《故乡》中的杨二嫂是哪类型人的代表?《一件小事》中的“我”是鲁迅本人吗?《七根火柴》是写人的文章,还是记事的文章?《茶花赋》一文为什么用童子面茶花象征下一代,他们有什么联系?等等。文中出现的错字、病句就更不用说了,几乎总能找出点毛病来。如《故乡》16页“展转”的“展”,学生认为是错别字,应改为“辗”。我告诉大家这两个字可以通用。还有《论求知》218页“装潢”中的“潢”。学生认为应为“璜”。当时我也这样认为,经查字典原来这两个字也可以通用。在教学中有些问题连老师也没有想到,却让学生发现了,这无疑是培养学生质疑的结果。

教学中的释疑是质疑教学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学生提出来的问题有的比较一般,课堂上不难解决,有的却是“奇思异想”,令教师一时难置可否。可见释疑驾驭不易,这就要求教师应根据不同程度的问题适当诱导。如,在学习《一张珍贵的照片》时,一个学生提出:“周总理有没有到小桂花家里去?”对此教师不能包办代替简单下结论,而应启发学生作合理推想。有人认为去了,有的认为没空儿去。经过热烈的讨论,最后大家认为周总理关心人民群众,说话算数,他一定记得要去,但不幸的是总理夜以继日地操劳国事,最后积劳成疾,离开了我们。他想办的许多事都没有来得及办。这样的讨论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对课文的深刻理解。教学中的质疑是一种开放性、多项性的信息交流活动。在质疑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深有浅,有难有易。教师要因势诱导,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二者的关系。

猜你喜欢
白杨树课文老师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白杨树染绿了夏天
背课文的小偷
会唱歌的树
校园里的白杨树
背课文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太行山历险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