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球调驱技术在欢2-22-5井区研究与应用

2015-08-15 00:51郝国亮中油辽河油田公司辽宁盘锦124114
化工管理 2015年17期
关键词:增油高含水井区

郝国亮(中油辽河油田公司,辽宁 盘锦 124114)

本文针对锦16兴特高含水、高采出程度实际,分析区块存在问题,结合油藏构造特征,对微球调驱技术进行可行性研究,优选欢2-22-5井区进行微球调驱试验,封堵渗流优势通道,解决注水无效循环问题,提高了油层纵向动用程度,改善了井区开发效果。

1 井区概况

锦16块构造上位于辽河裂谷盆地西斜坡南部,为一条北东-南西向长条状南倾分布的断鼻状构造,目的层为沙一、二段兴隆台油层。欢2-22-5井区位于锦16(东)合采区西部,含油面积0.81km2,地质储量352×104t。井区为南北两条三级断层所夹持,呈北东─南西向长条状,南倾鼻状构造,构造高点在欢2-22-5井附近,闭合面积0.89km2,构造幅度约110m,油藏埋深1350m-1460m[1]。

2 开发历程及开采现状

2.1 开发历程

按综合含水率划分开发阶段,该块划分为四个开发阶段:(1)低含水阶段(0-20%):(1978年8月-1982年5月);(2)中含水阶段(20-60%):(1982年5月-1986年5月);(3)高含水阶段(60-90%):(1986年5月-2000年1月);(4)特高含水阶段(90%-):(2000年1月- 目前);

2.2 开采现状

截至2015年4月,井区共有油井10口,开井10口,日产油32.3t,日产液927m3,综合含水97.0%,累产油150.1799×104t,累产水714.6161×104m3,采油速度0.29%,采出程度43.38%;注水井4口,开井4口,日注水947m3,累注水812.8414×104m3,累积注采比1.02。

3 井区存在主要问题

井区渗透性好,连通程度高,开发中采用强注强采的生产方式,注入水长期冲刷渗流通道,造成油水井间渗流优势通道越来越大,油井见效期后,含水上升速度加快,耗水量增加,注入水利用率低,导致注入水无效循环。锦2-丙1-115井组2008年调剖(柔性转向剂),增油985吨,说明欢2-22-5井区存在渗流优势通道。

4 潜力分析

4.1 剩余可采储量较大

井区采出程度42%,按照井区采收率为52.7%计算,剩余可采储量19.3×104t。

4.2 纵向上厚层顶部剩余油富集

受重力影响,顶部注入水波及厚度低于底部波及厚度,剩余油在难以波及部位富集。欢2-23-5井最近产液剖面测试数据显示:兴Ⅱ1,1406.4m-1409.3 m,日产油4.1t,含水16.3%;底部井段1410m-1422m,日产油10.3t,含水72.9%。

4.3 平面上存在剩余油滞留区

井区低部位水淹严重,但井间仍存在剩余油滞留区。锦2-1-306C2井位于构造低部位早期边水强水淹,2013年5月上返兴Ⅱ1,初期日产油6.7t,日产气2768 m3,日产液25m3,生产效果较好。平面上,河道侧缘薄层砂剩余油富集。

5 微球调驱可行性研究

5.1 井区储层物性好

井区平均孔喉半径4.89μm,储层平均孔隙度17.98%,有效渗透率0.61μm2,属于中高渗透储层。原油粘度为70MPa·s,地层水矿化度2566.36mg/l,油藏温度51℃。井区储层条件适合开展微球调驱[2]。

5.2 地层压力保持较好

原始地层压力13.98MPa,地层饱和压力12.37MPa,目前地层压力12.7MPa,地层能量一直保持在饱和压力附近。

5.3 油层发育,连通系数较高

欢2-22-5井区油层最厚为40m,平均厚度35m,油层发育兴Ⅱ1-4,井区连通系数为82.5%。

5.4 聚合物驱先导试验见效

试验从1993年3月开始,目的层位兴Ⅱ1-4,注剂井3口,采油井10口,采取三级段塞注入。从油井碳氧比测试对比来看,形成了原油富集带,试验效果较好。聚合物驱阶段增油17.86×104t,与水驱相比增油5.86×104t,比预测水驱最终采收率提高4.8个百分点。

6 微球调驱应用效果

欢2-22-5井区2013年7月开始实施微球调驱,目前三个井组注药工作都已结束。实施前井区日产液985m3,日产油27.4t;目前日产液927m3,日产油32.3t。实现阶段增油2563t。如油井欢2-22-05聚合物浓度从8.58mg/L上升到243.615mg/L,日产油从5.7t上升到最高13.7t,含水从95%下降到88%,累增油961t。

7 结语

7.1 锦16兴欢2-22-5井区实施微球调驱技术以来,井区受效明显,提高油层纵向动用程度。

7.2 针对锦16兴隆台油藏高含水现象,可对油藏主体部位开展化学驱试验,改善区块开发效果。

[1]刘泽荣.油藏描述原理与技术方法[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78-102.

[2]孙焕泉,王涛,肖建洪,等.新型聚合物微球逐级深部调剖技术[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6,13(4):77-79.

猜你喜欢
增油高含水井区
海上高含水原油新型静电聚结脱水器试验应用
高含水水平井控水效果量化评价方法与应用
港中油田南一断块高含水后期提高开发效果研究
子长老草湾区7247井组调剖驱油技术研究
特高含水期相渗关系表征新理论与实践
高含水油井自转向酸酸化技术研究与应用
基于三维地质建模的定录导一体化技术在J 58 井区中的应用
小麦玉米花生间作套种保粮增油的思考
潜油电泵井日常采油技术
利用改进的SGR方法定量评价断层圈闭封堵性——以塔北隆起英买34井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