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思金融理论视角看当代社会的产融结合

2015-08-15 00:49臧玉荣
三晋基层治理 2015年3期
关键词:产业资本产融金融资本

臧玉荣

(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北京 100091)

产融结合,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自产融结合的现象出现伊始,学术界对产融结合理论研究上的争论和实践中的探索就从未停止过。但受历史条件所限,中外学者均未对产融结合理论做过明确而系统的阐述。国内研究产融结合研究成果界限模糊,难以准确把握产融结合的规律,对实践的指导难免有失偏颇之处。产融结合,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现象,其产生发展蕴含着极其深刻的经济学理论,从资本的演化入手来分析,能够更好地找出其发展的理论脉络。

一、产融结合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分析产融结合,应着重从马克思的资本本质及分析其运动规律入手。产融结合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当货币能够转化为资本,即当劳动力成为商品,当劳动力价值的让渡和劳动力使用价值的实现能够实现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时,货币作为资本最初的表现形式,才开始在商品的生产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从而掩盖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根源,显现出了平等自由的表象。在这里,货币成为相当重要的媒介物,资本在循环过程中,依次表现为货币资本、产业资本和商品资本的形式,并在每一阶段完成着其相应的职能,这就是产业资本。

另一方面,当商品经济发展到货币所有权与货币使用权分离时,生息资本出现了。生息资本的出现使得货币的收入转化为利息,资本表现为自我增殖的、自行创造的物,已经把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抛离了开来,实现了生息资本的自行运动。马克思指出,“正因为价值的货币形态是价值的独立的、可以捉摸的表现形式,所以,以实在货币为起点和终点的流通形式G…G',最明白地表示出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就是赚钱”。

随着生产和资本的不断集中和积累,资本对劳动力剥削的日益加深,剩余价值所形成的社会财富在少数人手中急剧集中,形成大量的能够增殖的剩余社会财富。由此催生的信用制度,使得生息资本以全新的形式发展起来。货币演变为资本商品,所有者从货币使用者那里收取利息,当这种方式被制度化,信用就能够将资本票据化,现实的货币都可以从这种票据化了的资本运动中脱离出来,产生了虚拟资本。货币开始脱离价值的实体虚拟化为汇票、银行券、债券、股票……

资本演化为金融资本,是一个历史的过程。随着生产的集中和资本积累的加剧,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具体表现为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相互渗透、融合而形成垄断资本——金融资本。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金融资本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并拥有实际的垄断权,形成金融寡头。从这个发展过程来看,金融资本本身就是产业资本与银行资本的融合。金融资本是产业资本更高的发展形式,而且金融资本本身代表的是一种生产关系,并非单纯的资本形态。这是与现代金融资本理论的本质区别。

二、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结合的理论推定

(一)金融资本的运动必须以生产为基础

金融资本是一种虚拟资本,产生于生息资本和不断完善的社会信用制度。尽管其运动过程已经脱离货币实体的运动而显现出“独立”的特点,但是,资本的运动循环,实质上是无法脱离社会生产过程而独立存在的。不管资本是从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中——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哪一环节进入循环,它始终无法背离劳动价值论,即价值只能是由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所创造,其他因素可以参加社会总价值的创造过程,但能使价值增值的只能是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劳动。

金融资本产生、发展的动因始终是获取利润、最大限度地占有剩余价值。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产业资本使得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结合,最终生产出剩余价值,这才是整个社会财富的基础,不管它是掌握在谁的手里。而金融资本,则是在社会财富的大蛋糕上进行切割,并力争使自己的份额更大一些。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垄断使得金融资本在全社会范围内的话语权更大,金融资本的形成必须以产业资本的极大发展为基础,并且资本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才能为金融资本的产生提供足够的物质基础。

(二)金融资本的运动与产业资本既相互依赖又各自独立

近现代金融资本形态和功能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其本质未变。金融资本的发展动力与产业资本相同,都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和资本的私人积累,且有推动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社会的扩大再生产过程表现为资本的积累过程。

首先,产业资本的循环离不开金融资本的支持。产业资本循环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四个环节中,金融资本随时都有可能以投资的形式介入进来,参加剩余价值的直接生产过程。尤其是随着银行资本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集中以及生产过程中核算方式的不断科学化,银行资本对产业资本的支配和影响越来越重大。如果没有银行信贷的支持,任何单一的产业资本都将陷入难以为继的窘境。反过来,产业资本的集中,又使得垄断产业资本的规模达到了如此高的程度,能够渗透进银行资本并推动资本流通按照适合自己需要的形式发展。

其次,金融资本的循环须以产业资本为物质基础。金融资本多以虚拟资本的形态表现出来,但是金融资本本身并不能创造价值,而只是价值创造的必要条件。换句话说,金融资本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产业资本所创造的价值,离开了社会物质财富的支撑,金融资本的运动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若金融资本无视产业资本的需求而自行运动,就很有可能“创造”出泡沫价值,从而引发经济危机。

第三,金融资本运动有其独立性,呈现出与产业资本较大的差异。在资本积累过程中,一部分资本从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中溢出来,脱离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而独立存在,称为金融资本。实质上金融资本是过去的积累对未来生产的剩余价值的索取,这就要求社会信用保持大体稳定;无论金融资本以何种形态出现在资本市场上,并完成自己的循环,它的最终着力点还是在于影响甚至参与调配产业资本的运动。虽然生产在社会财富的创造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也不应该忽视金融资本以自己固有的独特方式对其产生的影响甚至是支配作用。对此,恩格斯曾做过精彩的论述:“金融贸易一旦同生产相分离,就有了自己的发展规律。当金融贸易发展到证券贸易后,金融就不仅受生产所支配,反过来也对生产起支配作用。”

产业资本作为创造社会财富的决定性力量,必须处于相对稳定、向前发展的态势。产业资本的循环越流畅,循环周期越短,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就越有动力并将长期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如果金融资本的支配力量过于强大,产业资本在整个资本体系中的占比不足以托起经济运行的正常增速,以至于影响到产业资本的正常运动,那么将对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

综上所述,产融结合的发展必须满足金融资本服务于产业资本循环运动的前提条件,使金融资本以产业资本为依托,有序、理性发展,是产融结合的本质要求。

三、当前经济发展中产融结合健康发展的基本对策

当代中国所呈现出来的产融结合的诸多特点与发达国家产融结合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相同点主要体现在:不管采用怎样的产融结合模式,只要金融资本在资本市场上的良性运作以及与产业资本的充分融合,就能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还会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基础性的作用。而不同点主要是由于当代中国金融资本所代表的生产关系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生产关系,由此产生的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以及在此环境中运行的产融结合必将呈现出与发达国家产融结合历程发展不同的特点。

目前,我国经济呈现出的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等特征将在一段时期内长期存在。在“新常态”的经济形势下,实现产融的健康发展,必须采取以下基本对策。

(一)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经济发展的目的,本质上讲是为了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这归根结底要从实体经济中获取。要制定因地制宜的经济政策和合理有效的经济措施,提升实体经济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为实体经济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并为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金融资本的运动,即使从形式上看独立于产业资本的循环,但仍必须以产业资本的发展阶段为限,从而避免引发经济危机。

(二)建立健全金融监管体系

金融的本质要求就是监管。我国现阶段对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实行分别监管,但是法律体系和制度体系都尚待完备;特别是监管的主管部门包括财政部、国资委、中央银行、证监会、保监会、银监会等,在分别对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进行监管的过程中,难免存在条块分割、边界模糊、业务重点不够突出等问题。这就使得产融结合的正常秩序难以维持,无法实现健康稳定发展,所以,非常有必要明确金融监管的责任主体。

一是要强化企业作为内部监管的责任主体意识。作为市场经济主体,实行产融结合是市场经济规律作用于企业外向型发展阶段的结果,是企业的自主选择。那么企业的发展必然要求提高管理水平,引进相应的专业技术人才,强化内部管控,积极防范风险。二是政府应该创造良好的外部监管环境。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沟通与协调,统一监管口径和范围,规范风险监控指标与体系,逐步实现对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监管的常态化、法制化。三是要借鉴国外产融结合监管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产融结合的特点,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监管模式。

(三)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产融结合要保持稳定、可持续发展,对产业政策、金融体制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产融结合的发展既不能盲目推进,又不可因噎废食。产融结合,需要发达的资本市场和健康的金融环境。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创新资本运作方式,为改革开放以来积累起来的资本寻求新的发展机遇。资本市场不断发展,使得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以在资本市场上融资——发行股票、债券等,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健康的金融环境使得企业有能力实行兼并重组、并购和投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四)建立国家金融新秩序,提升中国在国际金融资本运作中的话语权

在全球经济循环背景下,发达国家是不会放弃对国际金融秩序的把持的,从而使得新兴经济体在国际分工中地位脆弱,短时期内,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发展中很难掌握主动权。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全球各个经济体都深受冲击,因此,有必要完善新的国家金融规则,避免金融危机的产生。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应抓住这个契机,增加在金融国际规则上的话语权,为此后的金融资本发展争取更好的发展空间。

产融结合,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也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发力点。只有完善金融资本市场发育,以产业资本发展壮大为核心,实现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之间的互补,产融结合才能健康、持续地发展。

[1]张 宇,蔡万焕.马克思主义金融资本理论及其在当代的发展[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6).

[2]王新宇.我国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研究[J].投资研究,2011,(4).

[3]杜国功,高文燕.中央企业产融结合及金融资产监管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2,(3).

[4]古晓慧.大型国有企业产融结合及其效用分析[J].2008,(5).

[5]陈启清.次贷危机后的中国金融应对之策[DB/OL].新浪财经,2009-01-12.

猜你喜欢
产业资本产融金融资本
金融监管新形势下城投公司产融结合路径探讨
我国产融结合研究的脉络与趋势
——基于CNKI文献的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产融结合如何服务实体经济——基于商业信用的证据
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指导意见公布
安徽:打造创新全生命周期的金融资本支撑体系
产融结合进程、研究动态与发展趋势
——基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逻辑
金融资本挑战产业资本时代
金融资本与文化产业融合障碍何在
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发展问题研究
我国产融结合研究文献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