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文化对撒拉族人力资源开发的影响

2015-08-15 00:55刘懿霆张和平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撒拉族穆斯林伊斯兰

刘懿霆,张和平

(青海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青海 西宁810000)

人力资源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少数民族人才是民族发展、区域经济繁荣的关键因素。 探寻少数民族发展轨迹, 少数民族的人才开发和培养相对滞后,特别是人口较少民族。 所以,建设一支规模大、人才结构合理、素质高的少数民族人才队伍对少数民族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国家繁荣与稳定都有重要意义。 分析影响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因素,扬长避短,着重发挥影响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开发的积极因素,对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素质、扩大人才规模有积极推进作用。

一、 撒拉族与伊斯兰文化

撒拉人是在元朝蒙古军西征时,受蒙古贵族的征讨,被迫“签发”,率领本族170 户东迁,后被安置于积石州驻扎的民族[1]。 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是本论文的研究区域,因为全国71%的撒拉族人居住在此。 撒拉族是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十个少数民族之一,撒拉人的一生多把《古兰经》和《圣训》奉为合格的穆斯林的标准。 从孩子启蒙到入寺教育,生老病死的各个重要阶段都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

中国学者杨怀中、余振贵在《伊斯兰与中国文化》中指出:“伊斯兰文化就是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在长期的信仰实践和生产、生活实践中,以《古兰经》和《圣训》为基本原则,以阿拉伯文化和波斯文化为原质特色,兼取希腊、罗马、印度文化和犹太教、基督教思想而形成的一种普遍为人们所效法和认可的各种社会规范、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的综合体”[2]。 伊斯兰文化是以伊斯兰教为核心而形成的一种价值观念、 行为选择、 社会规范的综合体,一定程度上讲,它是一种宗教文化。 撒拉族的伊斯兰文化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和突厥文化的有机结合体。 与受汉族文化影响的以回族为代表的内地伊斯兰文化和以维吾尔族文化为代表的新疆伊斯兰文化不同, 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

本文仅从信仰、经济、教育三个方面介绍伊斯兰文化与撒拉族社会。

撒拉族的伊斯兰的信仰表现为虔诚的坚定。 历史上有“舍命不舍教”之说。伊斯兰教认为,真主“安拉”主宰着整个世界的一切。《古兰经》是安拉留在世间的启示,信徒们都要遵守《古兰经》教义。伊斯兰教认为人总有一死,但人死之后可以复生并且还要接受末日审判。 撒拉族人是虔诚的穆斯林,遵守伊斯兰教的教法制度,进行念功、拜功、斋功、天课、朝觐五功。它使得伊斯兰教由单纯的精神信仰转变为实实在在的实践行为。 其中天课为交纳或施舍一定的财产。 交纳天课的数额是每年除掉所有家庭开支后剩余纯余额的2.5%,多者不限。 这是伊斯兰教中为缓和社会贫富对立和维护穆斯林集体利益, 对财产占有者规定有一定的疏捐制度。

伊斯兰文化肯定了商人的社会地位。 穆罕默德说:“商人犹如世界上的信使, 是真主在大地上可信赖的奴仆。 ”“诚实可靠的商人在复活节,将与列圣、正义者和烈士同在。”正是由于伊斯兰教肯定商业、鼓励商业,使得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在产业结构上农、商兼顾,但在实践中却擅长经商。 撒拉人视经商为神圣的职业, 无论条件多艰苦、环境多恶劣,凭借良好的语言优势和坚定的信念,凭借良好的身体素质,百折不挠,使得商业意识根植于全民族的信念中,形成了顽强的生命力。

在教育方面,伊斯兰文化提倡终身学习,提高民族素质。 穆罕默德说:“你们应该自摇篮学习到坟墓。 ”另一方面,伊斯兰教运用清真寺传播教义的便利条件,除了讲授《古兰经》和《圣训》等伊斯兰教方面的内容外,还讲授数学、语言、绘画、天文、历法、地理等方面的知识。还有,《古兰经》提倡禁止喝酒、吸烟、占卜等不良生活习惯,提倡锻炼身体,拥有强壮的体魄。 “撒拉尔”为“到处挥动剑和锤矛者”, 撒拉族的刚毅性格与突厥民族的彪悍民风一脉相承。 撒拉族的祖先从中亚起身东迁起, 他们的命运就与军士和尚武密切联系在一起。 撒拉族历史上, 骑马射箭为男子的必修课,并开展赛马、射箭、摔跤、抛石比赛等军事题材的竞技活动。

二、 伊斯兰文化对撒拉族人力资源开发的影响

司律(2007)认为文化特别是精神文化是推动或制约人力资源素质提升的重要力量。 精神文化的提高的有利于提高个人精神境界和道德行为, 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因此,本文仅通过分析伊斯兰文化的精神方面与撒拉族的社会生活来分析对人力资源开发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一) 积极影响

1.伊斯兰文化提倡公平正义、乐善好施的观念。 《古兰经》中说:“正义是信真主、信末日、信天使、信天经、信先知,并将所爱的财产施济亲戚、孤儿、贫民、旅客、乞丐和赎取奴隶,并谨守拜功,完纳天课,履行约言,忍受贫困、患难和战争。 ”公平正义首先表现在穆斯林男女生而平等,都要以坚韧的品格和高尚的品质立世;其次,表现在做生意过程中,遵从等价交换原则,尊重每个人的劳动成果。伊斯兰文化反对奢华浪费,赞成帮扶别人。《福乐智慧》中说:“独善其身算不了善士,慈善者把他人引上善路”[3]。发挥公平正义、乐善好施的观念,第一,有利于树立撒拉族在市场经济中公平的形象,有利于经济活动的开展。 第二, 撒拉族农村教育在近十年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教育结构特征没有改变,撒拉族农村妇女的教育程度仍然处于偏低的水平。 通过识字教育、项目参与、技术培训三方面教育,可以提高撒拉族女性的文化素质,提升自身发展能力[4]。 第三,乐善好施的品德有利于团结本民族人民。 施舍不仅是财产更是人品的示范和文化知识的传授。 一方面提供了一定的经济支持来帮助穆斯林提高生活水平和自身素质,又加强了彼此间的信任和团结;更为重要的是,传授知识的形式促进了穆斯林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2.穆斯林认为商人是先知的使者,多从事商业活动。所以,在调查中,75%的人选择自己独立发展而不靠国家救济。问其职业选择时,多选择开拉面馆,做生意。循化县因“拉面经济”和畜牧业养殖的刺激,仅白庄镇2012 一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达1.2 亿元,全镇在外开拉面馆1200 多家, 劳务输出人数达到8600 人次, 劳务收入达6500 万元,人均2400 元。 当地政府积极引导当地人力资源提高技术能力及经商能力, 对小微型企业予以政策上支持。 发展当地经济,提高人民收入水平。

3.求知是穆斯林终生的使命。 穆罕默德曾说:“求知,从摇篮到坟墓”。 这凸显了穆斯林对知识毕生的追求。 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穆斯林生活更理智化和文明化。 良好的求知信念,一方面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有利于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促进民族素质的提高。 另一方面,伊斯兰文化除了尊重知识,也尊重实用技术。俗话说:“撒拉两大行,小买小卖宰牛羊;撒拉两把刀,一把卖牛羊,一把修果枝”。撒拉族男子从事商业、采伐、制革、屠宰的多,而撒拉族妇女则从事农业和园艺。 撒拉族是一个博采众长、为己所用的民族。 自定居后,向汉族学种植,向藏族学放牧,向回族学习经商。至今,撒拉族这一特点仍很明显,引进农技、发展园艺、广开财源、活跃市场。

(二) 消极影响

1.撒拉族主张自然婚育。 循化县农村撒拉族家庭,男女青年结婚较早, 很多没有达到结婚年龄就提前结婚生子。 一方面,生育年龄较早,相对生育孩子较多。 而且,在调查中,越是家庭条件好,生育意愿越低。 原因是结婚成本越来越高,家庭负担大。 另一方面,上学接受文化教育时间较短。在调研中问及“家庭对学习的支持程度”,大部分人都回答尽可能的供应学生上学, 但是同时也都表示上到初中就差不多了,识字、会做生意就行。 再就是对女性禁锢较多。 很多家庭觉得女孩子上到小学毕业就行,正好准备找婆家,如果初中毕业就相对较晚。 所以,自然婚育观使撒拉族教育培训时间较短, 不利于撒拉族整体素质的提升;而且过早的承担起家庭重任,也不利于接受培训和再学习。

2. 撒拉族的消费观念。 《古兰经》中有互帮互助方面的内容, 亲友间的互相帮助和扶持在增强民族内部的凝聚力和维护社会的稳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在青海循化县农村,红白喜事及宗教活动花费负担较重,礼金攀比比较厉害, 大有宁可穷一年也得富一天的架势。 而在教育及培训方面基本都是基础教育或者政府组织的培训, 这样的支出结构不利于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 因此导致技术性人才严重匮乏。 特别是在农村地区, 这种不合理的消费观念直接造成少数民族人力资源素质的畸形发展,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三、 结论及建议

宗教也是一种文化。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要一分为二看问题。 而伊斯兰文化也不例外。 在坚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下,要合理挖掘伊斯兰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加强对伊斯兰文化的认识,发挥各个主体的作用,提高当地人力资源素质。

(一) 唤醒主体自觉是根本。 人力资源有能动性、社会性、时效性、可再生性的特点。 当地一般农村家庭虽然也注重教育,但是更多的是九年义务教育。 对高中、大学的投资和技能型培训花费较少。 当地群众宁愿孩子去餐馆里打工,这样可以一边挣钱,一边学习技能。 也不愿意花钱去培训班里快速、系统、有效的学习。 所以,近几年,虽然在外开餐馆的很多,但是因为市场形势不好和竞争压力, 当地人经营的拉面馆很多以失败告终。 树立成功的商业榜样, 加大成功经商经验的宣传力度。 唤醒当地群众自主自愿的学习先进的文化知识,增强技能,有助于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增强其社会竞争力。

(二) 积极发挥清真寺的教化作用。清真寺是撒拉族村落的活动中心和宗教场所。 清真寺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是一个在农村社区有着重要影响的社会组织[5]。 在社会管理中,村级基层组织和宗教组织是二元主导管理力量。要发挥清真寺教化育人、文化宣传的作用。讲堂教育力求“知”“行”并进,即知识越渊博,品行越端正。 经堂教育在宣传民族文化,维护社会道德等方面具有较大作用。

(三) 政府积极引导技能培训。政府在教育引导中发挥重大作用。 但在循化当地入户调查中,215 份问卷,仅10%的人选择完全了解政府有专项务工培训。 60%的人知道有培训, 但是不知道怎么参加。 而且, 根据循化县2012 年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情况统计, 外出务工31790人,但只有2456 人参加过培训,2056 人拥有技能并取得资格证。 所以根据撒拉族热爱商业活动、 掌握生活技能的特点,政府可以多安排相关的技术培训,这样有利于提高他们对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 所以, 政府多组织相关的务工培训,且加大培训班的宣传力度是有效提升当地人力资本的方式。

[1]芈一之,撒拉族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4:24.

[2]杨怀中、余振贵.伊斯兰与中国文化[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1995.

[3]尤素甫·哈斯·哈吉甫.郝关中译,福乐智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507.

[4]闫丽娟,李 强.教育增权与撒拉族农村妇女发展[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1(2).

[5]王玉君,李臣玲.西北穆斯林地区村级组织与宗教组织相互关系研究———以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为例[J],青海社会科学,2012,1.

猜你喜欢
撒拉族穆斯林伊斯兰
嘉米拉伊斯兰服饰旗舰店
车 站
青海撒拉族婚礼数字化建设对策
印尼·雅加达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民间音乐类】撒拉族民歌
英国穆斯林更重国家认同
穆斯林在欧洲与居民互认度迥异
论中世纪伊斯兰海商法的形成
美国穆斯林群体探析
撒拉族文化传承下的村落空间艺术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