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信阳城市历史与文化意蕴

2015-08-15 00:55张清改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阳城信阳文化

张清改

(中共信阳市委党校,河南信阳464000)

信阳北据中原,南控荆楚,东接吴会,西通巴蜀,素有中州锁鈅、楚豫咽喉之誉。 历史上,出于军事、政治的需要,国家对信阳的行政建制规格多有调整,信阳的城市空间也随之起伏多有变化。 今日,在各地大力挖掘地域文化的热潮中,厘清信阳城市空间的演变历史,发掘信阳城市历史故事,追寻信阳城市人文精神的余韵遗风犹显必要。

一、信阳城市的发展历史

信阳是鄂豫皖三省交界处一座历史悠久的淮上名城,迄今为止已经有近三千年的建城史。 信阳城市的前身是淮河上游的一座屯兵城——城阳城,后随着豫南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易地筑城,建造了今天意义上的信阳城。

(一) 城阳王城——魏晋之前的早期奠基

历史上,信阳政区多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治所长设光山,西部治所多在今日信阳市。 但是今日信阳市的城市形成时间是魏晋,在此之前,信阳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城阳城。

城阳城在今日信阳市西北25 公里的淮河西岸。 西周末年,申国国君申伯为西周周幽王的太子宜臼建造太子城,太子城建造之后的一千年中,围绕着太子城的城廓,这里建起了城市功能强大的城阳城、楚王城,这里逐渐担负起了豫南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的重任,先后是楚国营建的军事重镇屯兵城、孔子周游列国入楚与楚国大夫申公寿余长谈的负涵城、楚顷襄王流亡的临时国都和秦汉魏晋时期城阳县的治所所在地。 因此,太子城可以视作是信阳建城的伊始,而城阳城则为魏晋之后信阳城市的发展做好了早期的奠基。

今日的城阳城遗址经考古勘测,城池清晰地分为内城和外城,共有总面积68 万平方米,城池依地势、水势而建, 行政和军事防御特点突出, 外城的东面巧借淮河天险,北面依靠十字江自然险峻地势拱卫,易守难攻。 同时整座城市功能齐全,城内划分为宫殿区、屯兵区、手工工场和商业等不同区域,是当时一座繁华的边关城市。

因时间久湮,昔日城池巍峨、战马嘶鸣、市井繁华喧嚣的城阳城今日已化为沉默的遗迹, 在无声地诉说着它千年的风雨。而城阳城在一千多年的漫长城市发展史上,曾书写了春秋战国时期血与火的传奇, 经历了多个王朝更迭的兴亡往事,吸引了诸子百家伫足的目光,也见证了信阳早期城市市民文化的繁荣, 城阳城早期的发展是信阳城市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期, 而城阳城这些丰富的过往历史经历,奠定了今日信阳城市的文化根基,使得信阳的建城史提前到了公元前的春秋时期, 使得信阳的城市空间在较早时期就无限扩展, 城市历史厚重而内涵丰盈饱满,并最终发展成为一个有多彩历史故事的地方。

(二)义阳郡城——魏晋以后的步履维艰

魏晋后期,随着豫南地方经济、政治中心的转移,城阳城的城市功能逐渐被边缘化, 今日的信阳城开始走上历史的舞台,担负起豫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任务。

曹魏时期, 政府设置义阳县, 筑仁顺城 (即今信阳市),这应当是今日信阳城的雏形。 城市坐落在山区边缘和谷地之中,军事和行政的功能更加突出,作为国家与基层乡村之间的纽带,信阳的城市地位更加重要。晋武帝太元年间(376——396 年),义阳郡治所迁至平阳县,县与郡治所同在信阳市。 义阳郡的政治经济中心正式南移至今信阳市区。 南北朝时期,豫南相继设立司州、郢州、义州、申州等,行政治所仍设在今信阳城。 出于军事上的考量,隋唐开始,国家开始逐步修筑了信阳坚固的城墙。 唐太宗贞观三年(629 年),信阳开始平地筑围土墙,周长七里八十步,开东西南北四个大门,外加一个小南门,并在围墙上每里设一炮台。

魏晋到北宋建立的一千多年,南北纷争,政治动荡,淮上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在跌宕的历史起伏中,信阳城也演绎并描绘着生动的城市故事, 义阳蛮张昌在晋惠帝太安二年揭竿而起,攻城略地,中州震荡;萧衍义阳城外大败北魏骑兵,并留下至今雄伟的历史遗迹梁王垒;唐末李希烈割据淮西,大力经营义阳城;王仙芝、黄巢率领农民起义军血战义阳城……但同时, 信阳也随着城市政治地位下降而结束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期, 郡县辖区范围缩小,人口流亡增多,逐渐从先秦的繁华绚丽归于宁静。

(三)信阳州城——宋代以后的快速发展

北宋以后,国家对信阳的城市经营更加重视,信阳城墙筑造更加坚固,局面更加开阔,信阳的城市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

北宋开宝九年,信阳由申州改为义阳郡,旋因避宋太宗名讳而更名为信阳州。 州治仍设信阳。 南宋端平元年(1234 年)之后,因长期兵荒马乱,城池荒芜了四十多年,元代进行了重修。 期间, 信阳的行政治所曾短暂迁移到罗山。 明朝建立后,治所迁回信阳。 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 年),千户张用扩建城垣为外砖内土,高三丈,厚一丈,周长九里十三步,设门楼五个,警铺四十三个,城南以浉河为池,东西北三面挖护城壕沟,阔六丈五尺,深一丈三尺。 明正德八年(公元1513 年),兵宪何继筑城垣未完成部分,并在正德十一年修筑望东、镇远、望坚、望淮、小南门等五个城门,彼时,城内商人云集,店铺林立,市场密布。需要说明的是,明清两代,信阳一直是县级基层政府,后虽因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升格为散州,但仍属河南布政使司之下的汝宁府领辖,行政级别低于汝宁府,更低于当时信阳东部的光州(明代属直隶州,直属河南布政使司管辖), 但是其城池建造规格却远在汝宁府和光州之上。 因为信阳战略地位重要,明政府派重兵在此驻扎,并专门设立信阳卫,信阳卫上属中军都督府河南督司统辖,信阳卫的行政长官的品级和权力都在四品知州之上,因此明代所筑造的信阳城池规格远在豫南各州之上,整座城池其型如船,气象万千。公元1641 年(明崇祯十四年),张献忠挥师信阳,夜袭城堡,焚毁官署和富户宅邸,亦毁了大部分城垣。

清代顺治年间,信阳城垣再次被修复,并在四个城门上修筑了四座崇峻的城楼。 在修筑城垣的过程中, 城内修筑了基宽一丈二、高达十三丈的镇妖塔,人称申塔。 据记载,此塔六面体,共有十三层,每层一丈高。城墙上的奎楼与城内的申塔,竟相媲美;加上城外松涛阵阵的贤山、金波粼粼的浉河、倾泻而下的瀑布、白云久居的雷山、瑞雪皑皑的龟山和飞舟戏浪的渡口,便构成了一副诗意盎然的自然景致。 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 年),时任信阳知州的张钺将挥毫泼墨写下了讴歌信阳美景的八首佳句,佳句所赞叹的城市美景后被称为是“信阳八景”世代流传。

(四) 信阳市——近代以来的缓慢转型

近代以来,随着京汉铁路的修通,信阳的军事经济地位更加突出, 外地客商和外国传教士汇集于此, 设立教堂,开办洋行,在火车站周边逐渐形成了繁荣的街市,山货铺、茶叶铺、木材铺、药材铺林立,信阳城开始向现代意义上的城市迈进。

1925 年冬,吴佩孚军包围信阳,在此与国民军展开激战,历时49 天,公署民房多被毁坏,西、南、北三关付之一炬,许多重要的城市景观亦随之毁灭。1938 年,信阳沦陷,日军在此蹂躏八年,城市摧残至巨,一片萧条。 1949年4 月1 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四十军一九支队解放信阳,信阳的城市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

从西周末年始筑太子城、楚铸城阳城至今,信阳城市演变发展的脉络清楚,阶段特征明显,它经历了中国最繁华的唐宋盛世,也多次弥漫战争的硝烟,它的城池多次毁没又重建, 最终在只留下今日城西的一段古老的残城墙在诉说着它的如烟往事和一段厚重辉煌的历史。

二、 信阳城市的文化意蕴

信阳城是一座历史厚重的城市, 明代大诗人何景明曾这样赋诗赞叹信阳城的险要关山和地域风情,“西来一道是淮源,南向千峰尽楚山。 风云尚拥蛟龙窟,天地曾开虎豹关。 ”独特的地理环境、丰富的历史经历浸润了信阳城市的文化意蕴,塑造了信阳城市的多样风情。

(一)刚柔相济的山水风情

信阳是一座拥有着刚柔相济山水风情的城市, 在整体风格刚劲的北方城市中,信阳是最有温婉气质、最水性灵动的一个。 而在温婉的南方城市中, 信阳又是最大气恢弘、刚劲有力的一个。

信阳是一座不折不扣的山水城市,“楚头豫尾信阳州,贤山幽幽淮水流”、“平畴遥望树荫浓,夹岸人家图画中” 这是对信阳山水风格城市的一种生动写照。 信阳城位于桐柏山、大别山结合部北部边缘的盆地之中,浉河经城南逶迤东流,新申河、五里沟、青龙河自北向南流经市区,老城街道沿河分布,街随河走,桥连街路,巷坊纵横。这些顺依着河流、山峦不规则形态自然生成的城市道路将河流变化、流动的特质继承下来,注入到城市的血脉之中。城西南80 平方公里的南湾湖水面如镜,清爽淡雅,细雨之中,山影朦胧,厚实凝重,水在清澈里缠绵,在缠绵中清澈,淡时清清水天一色,浓时酽酽如醉似痴,明代信阳知州张钺说:“双桨荡晴川,蟾光散暮烟。 珠随天上满,镜向水心圆。”意境悠远的水塘、水乡、水色是信阳城的别样风雨, 水性的灵动造就了信阳浓郁的水城韵味, 令人迷恋,令人陶醉。 信阳城的西边和南边是连绵起伏的群山,震雷山、龟山、马鞍山、贤山、四望山高耸入云,比肩并立。信阳的山是刚劲的,山上松涛清脆,声如滚雷,“苍翠千松翠,盘纡一径高。末秋闻爽籁,无水听惊涛”,城随山走,山随城转,巍峨的山濡染了刚劲的城,山水与城的完美统一使得这片土地既给人以人间烟火的气息, 又有美好悠远的超越之感。

信阳的水很缠绵,信阳的山很刚劲。 如果说水是信阳城缠绵的灵魂, 那么山是信阳城刚劲的骨架, 山水氤氲,水上烟起,远处贤山上贤隐寺的木鱼声响彻喧嚣的清晨,刚柔相济的山水城市风情跃然纸上。

(二)雅俗同体的市民文化

信阳城市有着雅俗同体的市民文化, 这里民风质朴不失风骚,风土柔美不失大度,它在明清时期就开始显出了温柔敦厚、雅俗同体的市民文化。

信阳的市民文化浪漫之中不避俗语, 平实之中蕴含雅意。 据地方志记载,信阳“官鲜疵政,野无惰民。 民各甘其服食,安其田里,有至老不识阛阓者。其士风敦厚,文章器业,居然大雅。”“信阳地处淮南鱼米之乡,承平之世,谋生较易, 故衣食足而礼仪兴。 大抵男重文行女知名节……家弦户诵,虽一小集落,亦有乡塾数处,蓬荜寒儒,终岁以笔耕自养,不预外事。[1]”信阳自古以来深受纤丽、浪漫、多情荆楚文化影响,言多楚语,俗多楚风,雅致浪漫,同时作为自古以来的名茶产地,信阳雅俗共赏的市民文化在一片小小的茶叶上充分的展露和张扬。 信阳人爱茶、懂茶,茶对于信阳来说,不仅是阳春白雪,也是下里巴人,不仅是有闲阶层的享受, 也是一般百姓的生活必需品。 明清时期,信阳民间已经开始在临街开设茶馆,店内备桌椅,灶上烧三五壶开水,来者落座后,店家奉上茶盏,冲茶加盖,片刻后揭开盖子,蒸汽冉冉而起。今天,信阳市内茶馆、茶楼、茶铺遍布,茶馆内装修考究,古色古香的门窗桌椅,雅致古朴的青石地面,若隐若现的纱帘帷幔,悠扬曼妙的古琴弹奏,人们品着信阳毛尖,欣赏茶艺表演,或者邀约三两好友去茶山亲手采摘、炒制茶叶,释放心中的压力烦恼, 享受一天慢时光。 生活在这如诗如画美景中的信阳人濡染着茶的气质,灵动飘逸,柔软雅致。

信阳人热爱着俗世的生活,千百年来,豫菜、鄂菜、徽菜、淮扬菜与信阳本土风味相互渗透、交融,信阳人通过对食材、佐料、调料的配比以及对时间的精妙运用创造出了精彩纷呈的饮食文化,信阳烤鱼、信阳热干面、信阳炖菜等一道道本土风味成为信阳人最喜闻乐见 的大众家常菜。 每当夜晚华灯初上时分, 信阳的大小餐馆里都是人声鼎沸, 露天的沿街大排档一字排开。 劳累了一天的人们三五成群坐在一起品毛尖、品美食,谈天说天,热闹非凡, 世俗之美与雅致的茶文化在这一刻完美结合,市民文化深深的打上了雅俗同体的烙印。

如果说风骚雅致是三千年来信阳城市发展所积累的文化内涵在生命个体身上的映射,是信阳市民文化所依傍的精神家园,那么,质朴大俗则是信阳鲜活城市文化的生动传承, 是信阳市民文化的外延载体。 雅与俗的完美交织共同铸就了信阳市民文化的典型特征,这也是信阳这座城市最迷人的文化名片。

(三)大气包容的边城胸怀

信阳是一座边城,三省通衢,八方五域的风土人情、文化性格在此交流共生,共同塑造了它大气包容的边城胸怀。

“徘徊有笑三关客,停望谁知万里心”,边城要地的特殊地理位置给予了信阳太多的故事, 也赋予了边城所必备的大气包容胸怀。 自3000 余年前建城开始, 信阳城市就连接着黄河和长江两大文明。 此后信阳的城市发展也一直处于多元文化的影响和辐射中, 厚重大气的中原文化、飘逸浪漫的荆楚文化、蛮勇刚烈的吴越文化、崇文重教的徽文化与淮上的土著文化在此碰撞融合。 远古的淮上诸侯方国与荆楚、强吴在此经营争夺,边城信阳经历多次血与火的历练,宋金、宋元以淮河为界,信阳城一度因为是南宋最北端的边城而多次易手, 还有历史上陆续的大规模移民,西汉时期东瓯移民,永嘉之乱中南迁的中原移民,明清的福建、江西、山东、湖广大批移民都在信阳繁衍生根,把信阳这片陌生的土地住成了温暖的故乡。 近现代以来, 西方文化的涌入又使得信阳从原始的包容走向自觉选择,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进而提升到多元共生的文化形态,稳定的包容气质成为信阳识别度最高的城市品格。

联合国人居署2000 年首次提出“包容性城市”概念,指城市中每个人不论财富、性别、年龄、种族或宗教信仰,均可利用城市所提供的机会参与生产性活动。 参照这一标准,信阳是一座大气包容的边城。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今天,大气包容精神是信阳城市的胸怀,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资源,是城市的一个标志性符号,更是它持之以恒的魅力所在。

(四)儒风浸染的文教传统

信阳是一座儒风浸染的城市, 历史上这里文教事业发达,文化人才群星灿烂,文化氛围浓厚。

《宋书、地理志》记载,“淮南路,土壤沃膏,人性轻扬,男务耕阀,女修织维,士风习尚,文质彬彬。 ”元代大文学家马祖常亦这样评价家乡信阳,“读书草堂生曙彩, 望野古城留夕阳。莫道楚乡风物陋,文章屈宋到如今。”明代以后,信阳教育进入盛期,积极办学,设立学宫,崇尚儒风、重视教育逐渐成为信阳的一种社会风气和世代传承的学术传统,据统计,从明孝宗弘治戊午年(1498 年)至明世宗嘉靖辛酉年(1561 年),河南布政司主持的河南九州八府二十余次乡试中,信阳州被录取五名举人竟然连续有五次以上, 卓越的成就让其它州府刮目相看。 为了弘扬这种优良的学术传统,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地方政府特意在信阳城繁华的北关闹市区建立起了宏伟壮观的“五举牌楼”以示嘉奖。 整个明代,信阳州中进士百余名,排在河南全省前列。 其中, 信阳城走出去的何景明是明朝“前七子”的领袖主宰全国文坛。清代,在信阳城内设立儒学、私塾、义学,城内相继开设了申阳书院、义阳书院和豫南书院,信阳城内一时家家传来琅琅读书声。

“此邦多彩笔,特立看飞腾”,从昔日的边地小城发展成为繁华的别都,从短暂归于沉寂而后勃发崛起,信阳的城市发展走过了漫长的历史。 今天, 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蓬勃的现代气息在信阳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信阳独特的文化意蕴和恒久魅力。

[1]河南省信阳县志总编辑室.重修信阳县志.点注本[M]1985,311.

猜你喜欢
阳城信阳文化
山西晋城阳城次营镇:蚕桑宴打造绿色生态品牌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阳城:桑叶茶『火』了 农民乐了
战“疫”大考中的信阳答卷
天下为家
绣绣信阳八大景
绣绣信阳八大景
谁远谁近?
信阳茶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