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我们慢慢来

2015-08-18 05:20邬技科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5年13期
关键词:页面节奏学困生

邬技科

每周一节信息技术课,短短40分钟要完成很多事,笔者想把它们全部解决,总是怕来不及。于是不知不觉中课堂教学进入了“飙车”状态。可是,学生并没有因为“秒教”而“秒会”,反而感到疲惫、疑惑,因此,教学工作不得不经常停下来返工重做。快速并没有带来高效,可谓欲速则不达。看来该试着放慢教学的节奏了(如下页图1)。

● 慢慢来,从容学

慢教学不是纵容学生拖延时间,怠惰偷懒,而是一种从容、平和的心态。过快的教学节奏,会使学生产生紧张、疲劳、焦虑的心理,造成认知困境。教师用平静、耐心、细致的心境,可以为学生营造舒适、宽松、惬意的心理环境,促进他们专注于学习。

因为害怕来不及,课堂被绷得紧紧的,弥漫着“箭在弦上”的味道,甚至不乏一些不淡定的教学行为(如下表)。

以为只要学生配合,以上高密度、快速的教学就是高效课堂。可事实上,学生不是“机械的发条”,他们有情绪,有各自不同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如果关注他们,能明显看到他们应付高密度学习活动时的疲惫不堪,为不能跟上课堂节奏而焦虑不安,为不能达到学习要求而气馁受挫。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回避、游离于学习之外,甚至拒绝学习,结果比慢学还糟糕。

教师必须调整自己的教育心态,放慢学习脚步慢慢来。减少教学密度,倾听学生内心,及时发现他们的学习困难,用耐心、宽容给学生留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鼓励他们“别急,慢慢来”,让学生能慢条斯理地享受学习的乐趣,从容地构建自己的学习。要想高效的课堂,教师必须稍安勿躁,保持平和、安静、愉悦的心态,用耐心与耐性为学生卸下精神的包袱,使他们更加专注、从容地投入到学习中。

● 慢慢来,需等待

等待并不是时间的消耗者,而应是教学设计架构的创新者。等待是在关照学生的技术跳跃水平后,采取的一种教学时空定制策略。用时空孕育学生的技术素养,使其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中,通过自然的发酵,诞生其思想与素养,那是一种等待“花开”,期待“舒枝展叶”的信息教师的教育心态。

以下镜头,经常浮现在笔者的脑海。

案例1:名片的页面布局。

设置名片的页面布局。前两个班级分别由教师和学生中的“高手”进行了操作示范,但是等到学生自己操作的时候出现了各种问题,只好又重新教学,效果不太理想。

在给第三个班上课时,教师还沉浸在前两节课的郁闷中。突然,一个平时表现不太好的学生居然在讲空话,“行,就你了!”惶恐的学困生(暂且称之)迫于教师的高压,只能来到讲台前却无从下手,急得下面的同学一个个充当起小老师,指挥起了学困生,可惜此生确实很弱,同学们说的“页面布局”他找了老半天,等下面的学生急得喊:“左上角”、“插入右边”……他才找到“页面布局”的选项卡。“纸张大小!”、 “纸张大小!”、“纸张大小!!”“第三个”、“下面下面”……在同学们千呼万唤中,终于找到了“纸张大小”的选项。

当纸张缩小后,表格被分割在两张页面上,台上台下都傻了眼,继而进入了沉寂。

师:这是为什么呢?四个角上灰色的直角表示什么含义呢?

生1:四条边空出来的位置?

生2:边上空的位置!

生3:空太多了,内容放不下了。

师:页边要空少点,需要改哪里?

生:页边距!页边距!!页边距!!!

在同学们的焦急中,学困生终于完成了操作。轮到同学们自己操作,这次大家都学会了。

“学困生”的演示何以逆袭教师和学生“高手”?细细想来,不是“学困生”演示得好,而是他慢,因为“学困”,所以操作速度要远远慢于普通同学,恰巧给了下面同学足够的时间去参与探究“页面设置”,大家都跟上了节奏,所以都学会了。教师和学生“高手”的操作可谓行云流水,熟练流畅本身是好的,但作为演示示范,对于不会的同学而言节奏太快。学生接触的知识经验少,大脑保留的信息过程需要的时间长,节奏快了,大脑对获取的信息处理不过来,难免造成信息的脱落、积压,导致信息的传、收活动发生障碍,所以轮到学生自己操作时,就比较困难。

“学困生”的逆袭启发笔者教的节奏要同步学的节奏。放慢操作示范、放慢教学进程、放慢语言节奏,用延时、重复、追问、暂停、等待,让学生跟得上,唯有如此,学生才会拥有充分消化和自由思考的时间。

让我们用足够的耐心来等待,随着学生的脚步慢慢来。

● 慢慢来,能驾驭

事实上,慢不是不讲究效率,相反慢是理解的基础,慢意味着宽容和等待,慢意味着稳健和扎实,慢意味着建构和内化。用慢打下学习的坚实基础获取后期加速度的成长,这显然是一个远瞻性的有着丰厚回报的教学投资。

一次“慢慢理解”比多次重新返工更为从容。因为知识是互相关联的,前面的知识是后面的基础,没有基础不能进行后续的学习。想快却因快而学不会,只能返工,不如耐心慢慢来,一次过关来得快。

一个“慢慢通达”能节约其他学习的时间。心理学表明对一项知识(技能)过度学习即学透,在以后碰到相似内容时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加速掌握。

案例2:对象的复制。

小学信息技术,第一次涉及对象的复制是画图,图像的复制过程是“选择”要复制的图像对象—“复制”到剪切板—“粘贴”到目标位置,可反复粘贴(如图2)。

学透了图片的复制、文字的复制(下载)、文件的复制、链接的复制、Flash元件的复制、帧的复制、程序的复制、声音的复制……

无论什么对象的复制,他们的技术思想、操作都是一样的。

● 慢慢来,会精彩

慢工出细活,在信息技术课上,学生用于做作品的时间大约是16~17分钟。教师备课做好作品大概要30分钟左右,按照学生所花时间是教师的3倍推算,学生需要90分钟做作品才够用。作品创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构思主题、查找资料、调试效果花了大部分时间。16~17分钟里,学生无法进行个性创意,没有时间去寻找一幅合适的图片素材,来不及调试最合适的效果,无法精细化创作,没有时间和同伴交流彼此的创作,更不可能反思修改,甚至来不及完成作品。因此,每次上课总有那么几个困难的同学交不上作品,而交上的质量堪忧,范例的简单重复,作品内容单薄,参数设置不合理,粗制滥造,不具观赏性,毫无创意可言。

与其“快”得粗糙,不如“慢”得精彩。为了提高学生作品的质量,在后来的教学中,笔者经常将几节课的知识点整合在一个项目作品中,分解在若干节课完成,每节课只专注作品的其中一个部分。这样能省去构思作品题材、找资料等重复工作,为细细打磨争取到更多的时间。同时,允许学生将没完成的作品上传自己的邮箱,回家慢慢做,这样大大拓展了创作时间。于是,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慢慢地构思、找资料、调试,有空去欣赏同伴的作品,内化同伴的精彩部分,逐步优化精细自己的作品。慢慢,学生在优雅的技术“慢”步中演绎出属于自己的技术创新,学生的Scratch作品《声控吃虫》如图3所示。

走出一味追求技术学习速度的藩篱,进入“慢”的登山道,笔者似乎看到了另一种信息技术课堂学习的新景致。“慢”教学,是信息技术教育者的一种漫步,它让笔者以更从容的心态,瞭望课程的森林,眺望学习的路径,关注技术学习的真实负载,那是一种对智慧成长最自然、最诚真的期待。

猜你喜欢
页面节奏学困生
用爱和机智帮助学困生转化
答案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让Word同时拥有横向页和纵向页
节奏
轻快漫舞
浅谈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用爱托起明天的太阳
视唱练耳教学中节奏训练之我见
驱动器页面文件大小的总数为何总是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