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转型背景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2015-08-18 02:02吴国玺袁胜元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工学校企实训

吴国玺,闫 慧,袁胜元

(许昌学院城乡规划与园林学院,河南许昌461000)

高校转型背景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吴国玺,闫慧,袁胜元

(许昌学院城乡规划与园林学院,河南许昌461000)

通过人才培养的综合分析,提出了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按照依托“两个平台”、强化“三个环节”、实现“四个结合”的思路,构建“产学研用”一体的课程体系,建立适应工学结合的管理制度,加强“双师型”队伍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以项目驱动、案例教学为基本模式,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工学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地方院校

时下,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化教育全面转向大众化教育,高等教育越来越面向社会,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以工程为主的高等教育,更应强调实践性、应用型。地方高校必须不断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方式培养应用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对工程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怎样以满足社会对工程人才的需求?怎样以工学结合的方式培养应用型人才?这是我们必须研究的问题。

一、工学结合教育的相关研究

“工学结合的教育方式”就是以就业为导向,采用高校与企业联合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共建实验室、联合开发新产品,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种高等职业教育模式。

2005年教育部[2006]4号文正式提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培养模式。2013年以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了一系列改革试点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制定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已被视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战略突破口。许多学者开始关注和研究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把研究引向深入。学者刘顺清,周定林等认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内容广泛,不仅涉及培养目标、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师队伍建设等一系列问题,还包括学生的思想表现、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等;提出工学结合是贯穿教育全过程[1]。包耀东对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原有的模式、创新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创新模式[2]。王娟针等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和建设工学结合的一体化课程、注重校内外实习基地、打造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构建校企双元合作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建立了“三学期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3]。潘睿等总结了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方法,提出了地方高校大学生应用能力能力培养的目标、任务和途径,构建了土木工程专业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新体系[4,5]。马合通过对职业高等学校“2+1”培养模式研究,并加以整合和改进,提出了适合齐齐哈尔职业学院的一种新型的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新模式[6]。张玫,潘志忠等分析了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依托实践教学,以系统化思想开展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从构建多层面实验教学体系、加强实习环节的教学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了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改革方案[7]。刘金龙从多方面分析了实习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工程教育的具体改革措施[8]。东南大学蒋永生等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制定了在大四导师制、创新教学实施办法,以此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9]。所有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了工程教育实践教学研究,但对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研究和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方面研究不足。

二、工学结合培养人才的思路

按照转型发展的基本思路,应用型高校应依托学校内外实训的“两个平台”,构建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基地,培养学生工程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强化基本型实训教学、生产性实训教学和顶岗实习教学三个环节,依托重点学科和实验室建设创新产业实践基地;实现“四个结合”,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寓于工学教育全过程(图1)。

图1 工学结合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

(一)依托“两个平台”

以许昌学院为例,依托专业建设的积累,围绕地理信息科学、测绘科学与技术、风景园林学科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活动,以科技活动为突破口,创新教育教学方法,配合实训教学,营造工学结合的环境;以理论学习及技能训练为基础,通过“建平台、立项目、找案例”,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学习。鼓励大学生参加各类技能大赛,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

一是校内实习、实验室教学平台。紧紧抓住地方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的人才需求,校企、校地共同制定工学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学校、行业、企业联合开发职业资格证书培训项目,使培养的毕业生除了拿到专业毕业证外,还拿到相应的高级职业资格证,获取“双证书”的比例达到80%,在毕业后既具备岗位任职能力,又有职业转换的岗位适应能力。

二是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教学平台。加强校企、校地的合作与交流,引导企业建立接收学生的顶岗实习制度。在企业建设职业技能培养与教育基地,设立企业家大讲堂,讲授生产工艺、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利用校企双重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工程素质,增强学生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达到思想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的统一。

(二)强化“三个环节”

工学结合培养人才的“三个环节”是指强化基本型实训、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的三个环节。通过把握“三个环节”,夯实在企业实训教学,指导大学生合理使用常规设备,使学生掌握实训的基本操作方法和基本技能,指导学生编写实训报告,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

基本型实训教学是巩固通识课程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基本环节,根据专业不同,基本型实训教学内容不同。

生产性实训教学是实施“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的主体,它通过连接校内外实训基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技能。如许昌学院风景园林专业,通过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加强生产上的培训,开展园林景观设计、园林植物修剪、园林工程技术等生产性教学,使学生融入企业并承担相应的工作任务。由于生产性实训教学是在真实的环境中培养和训练学生,其掌握的职业技能更实用,更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顶岗实习是在学生修完学校规定的主干课程,经过专业技能、生产技能与岗位技能培训后,由学校带队教师带领学生到企业进行为期一学期(或一年)的实习。学生根据工作岗位要求,履行岗位职责、完全独立的开展工作,可以锻炼学生工作能力。通过顶岗实习,大大缩短了理论教学与企业实际需要的差距,使学生明确自身定位,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加深对所学专业的职业认识,落实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三个环节”的技能培训,一方面,探索了校内生产性实训的机制,另一方面,加强生产性实训,实现校企共建教学基地。把企业工作情境、文化氛围和先进理念引入高校,使实习岗位具有真实性、先进性和共享性。通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尝试与改革,积极倡导项目式、案例式、任务驱动式教学,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三)落实“四个结合”

通过教师的教学岗位与生产岗位的融合,落实“教师与工程师相结合”;通过学生与企业职工共同从事生产活动,使学生成为知识和技能的主动创造者,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落实“学生与企业职工相结合”;通过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完全融合,落实“教室与车间相结合”;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新产品的发明者、使用者,通过把教师的研究成果直接投入生产,使知识的传授者与知识创新融为一体,落实“科学研究成果与产品相结合”。利用实训中心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使工学结合融合在生产环境中,把生产现场作为教学课堂,现场操作和解决疑难问题,实现学生在真实场景中接受教学,体验生产过程。

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结合学院办学定位和专业优势,开展面向行业、企业和区域中小企业调研。通过专业调研,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岗位能力要求,进一步调整专业结构,建设一批适应行业企业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特色专业群,带动相关专业群建设。通过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产学研用一体模式,依托校内实训平台,实行教学做结合;依托技术服务平台,实施工学交替;依托企业生产平台,推行顶岗实习,培养应用型人才。

校企合作主要包括把企业引进高校或者在企业建立人才培养基地两种模式。把企业引进高校,即:在设立生产“车间”,在高校“车间”里,合理安排数控机床、激光焊机、机车,实现在高校“车间”的实训。由企业提供各类设备和材料,高校出师资指导学生,在企业建立人才培养基地,通过车间到教室、学生到工人、师傅到教师的转变,实现校企共同对学生培训的目的。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培养出适应性强、企业急需的工程技术型人才。

工学交替模式是指把大四的生产实习过程划分为在校学习和在企业工作交替进行的教育形式。在不突破学制、不影响正常的教学计划和课堂学习的前提下,高校按照每个生产实践环节的要求,由学生自主联系生产实习单位,学生在生产实习期间学校组织专业教师进行巡查,与合作单位进行沟通,通过生产实习环节的统一安排,分散或集中进行,通过校企双双的双向选择,实现学生学习与工作实践的交替。在教学方面,采用项目导向、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模式,根据课程设计对行业、企业职业岗位需求,兼顾学生的需要,强化技能,培养应用型人才。

工学结合、产学研用一体模式是通过在高校创办各类企业,形成车间与教室、教师与师傅、作品与产品、育人与创业合一的教学机制,通过“产学研用”一体化教学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不断创出自己的产业品牌,围绕地方经济,形成当地特色产业。

(二)构建“产学研用”一体的课程体系

“产学研用”一体就是高校、企业联合,通过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产品研发、生产服务、人才培养的一体化,使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新产品研发和新产品的使用一体。“产学研用”一体的课程体系应以实践课程为基础、工程课程为主线,要以“强能力、重应用、合需求、适调整”为原则,不断完善“平台+模块”,实行模块化教学,构建以“强化基本能力、拓展专业能力、拓宽就业适应能力”的“实践+实训”实践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要具有“适度开设公共基础课,拓宽专业技术课,加强工程实践训练课,提升高水平专业课”。

按照培养基础扎实、技术应用能力强,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构建实践课程体系,并将岗位教育、专业教育贯穿于整个体系中。要求积极吸纳企业人员参与课程建设,专业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特色教材和网络教学资源,共同设计课程标准。以许昌学院测绘工程课程设置为例,要求毕业生,修满通识类必修课58学分,选修课12学分;专业基础课39学分;专业技能课28学分;实习实训37学分,毕业最低要求为174学分。

(三)以项目驱动推进工程人才培养

积极探索任务驱动、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是通过师生共同完成一项具体的“项目”,实现技能培养的教学目的。以风景园林专业为例,针对一个要完成的工程项目,师生共同拟定设计方案、反复修改、讨论,从中锻炼学生的目标设计能力。教师选定的项目,并把知识点融入到项目中,而在具体实施和完成项目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理论寓于实践,以师生共同完成项目为目标,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企业根据产品研发需要,派人员到高校任教,高校根据人才培养学院派教师到企业,参与企业技术攻关,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及项目所需的物质条件,学校为企业培训员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以项目为载体,把企业和学校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互惠互利的机制,实现校企共赢。建立校企双方联合申请项目的合作机制,以项目为为基础,开展科学研究、产品研发,通过项目合作过程共同推进工程人才培养。

(四)以案例教学推进工程人才培养

案例教学就是通过解剖案例教会学生工程设计、培养工程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扮演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工程案例的构思、设计、讨论,使学生在工程实践案例中得到锻炼。教师首先要把工程案例及内容材料发给学生,学生通过建立学习小组,讨论工程案例、形成对案例的认识,然后学生阅读工程案例材料和工程背景、设计工程方案、查阅资料和文献,搜集必要的信息,通过积极思索,初步形成关于案例中问题的分析,最后达到解决方案的目的。

通过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实现高校人才培养能力专业化、教学环境企业化、教学内容职业化。达到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结合,学生角色与企业员工角色相结合,学习内容要与职业岗位内容相结合。

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

(一)强化教学管理,建立适应工学结合的制度

积极建立适应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制度。依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化解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训的矛盾,试行分段式教学,灵活安排校内外的集中实践和顶岗实习。结合专业特点对实训实习内容进行调整更新,以更接近科学技术和生产领域的前沿。改革实训实习的考核内容和考核形式,引导学生改变以往以课堂学习为主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学在岗位、教师教在一线,积极推行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

(二)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将资格证书的取证教学与实训纳入教学计划,相应课程标准覆盖取证考核大纲,实行取证考试替代学院课程的考试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明确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并将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内容融入到专业核心课程中,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使学生在取得高校毕业证书的同时,能够获得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证书、相关专业行业岗位职业能力证书。与企业结合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并为学生报考各类职业资格证书提供优质服务。

按专业组建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兼职教师构成的教学团队。通过有计划选派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组织实施依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与经营任务相结合,增强生产经营能力;依托技术服务平台,与岗位锻炼相结合,增强科技开发能力;使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在服务企业中提高实践能力。通过聘请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充实专业队伍,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做兼职教师,打造以专业名师和高水平双师为灵魂、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人才支撑。

(三)加快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提供工学结合基础

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模式,选择适合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积极参与企业职工培训、技术研发、企业文化建设,开展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模式,建成一批校企深度合作的校外实践基地,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顺利实施提供坚实基础。根据我院的实际,积极建成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力争将测绘工程、景观设计、园林建设和林业技术实训基地建成学生技能的课堂、教师科研的平台、生产示范的窗口,充分发挥基地作用,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逐步实施“学生与导师制结合;校内指导教师与外指导教师结合;实训基地与实际工程结合;项目研究与专题研究”的四个结合。

根据地方高校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内涵,通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积极建设校内实习基地和企业实训基地“两个平台”,不断强化基本型实训、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三个环节”,逐步落实“四个结合”,积极构建“产学研用”一体的课程体系,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实施项目驱动、案例教学,工学结合,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1]刘顺清,周定林.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研究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3(8):27-28.

[2]包耀东.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模式创新[J].大学教育,2013(5):17-18.

[3]王娟.制糖生产技术与管理专业“三学期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2):25-27.

[4]潘睿.构建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的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8(3):103-105.

[5]潘睿,李淑红,王志伟,等.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257-260.

[6]马合.土建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学报,2009(1):4-6.

[7]张玫,潘志忠,赵艳.浅析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373-375.

[8]刘金龙,李长花,王青.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探索[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93-96.

[9]蒋永生,邱洪兴,陈以一.土建类专业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04(1):22-23.

(责任编辑:梁景时)

G64

A

1008—7974(2015)02—0126—04

2014-11-18

许昌学院重点招标教研项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02013003)

吴国玺,河南汝南人,硕士生导师,教授。

猜你喜欢
工学校企实训
盐工学人
——宋辉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2021DMP大湾区工学博览会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学徒制下的工学情景教学探索与实践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样规制作的任务实训
校企合作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