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馆:鞍钢新高炉

2015-08-18 19:23闻达
当代工人 2015年7期
关键词:李超张老鞍钢

闻达

2014年12月26日,对鞍钢人来说,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66年前,鞍山钢铁公司成立时选定了毛泽东诞辰纪念日,如今占地1.26万平方米的鞍钢集团展览馆开馆,又意味深长地选在了这一天。

这个展览馆是利用炼铁厂二烧车间闲置厂房改建成的,上下三层楼,通过大型实体、铜铸人物、模型场景、图片文字和声光影像等形式,展示沧桑岁月、长子鞍钢、品牌鞍钢、排头鞍钢等12个主题,并由此诞生了5个基地:鞍钢文化建设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冶炼知识科普基地、工业遗产保护基地、工业旅游火胜之地。

老一辈鞍钢人站在“英模墙”下,聚精会神地寻找着自己的或熟悉的名字。“英模墙”用几十块钢板焊接而成,锈迹斑驳,上面镌刻着自1949年7月9日鞍钢开工以来涌现出的公司及市级以上英雄劳动模范5804人的名字。找到了,找到了,他们喜极而泣。

“英模墙”旁矗立着一座由5000多个螺丝帽焊接成的钢铁工人像,创意独特,造型逼真。任谁至此,都会印象深刻。

筹备之初,鞍钢就定位建一流的展览馆,甚至把百年前建成的,数十米高,上百吨重的1号高炉整体搬迁到此。

86岁的张老站在1号高炉下,感慨万千。他家上三辈下三辈都靠钢铁吃饭。张老出生时,父亲和爷爷都在炼铁厂的安全事故中去世。16岁时,张老由哥哥带着,进炼铁厂当学徒。彼时,日本投降,工厂关闭,工人回家。直到1948年2月鞍山解放,年底鞍钢公司成立,发表《告工人同胞书》:“献交器材,回厂上班,保证有饭吃、看病不花钱,修旧利废,争取早日复工……”张老和哥哥捐出家里的螺丝刀、管钳子、铁锯铁线等,重回炼铁厂上班。

那时炼铁厂有9座高炉,有的被炸毁,有的被苏军拆走,只剩下破炉壳。1号和4号高炉比2号损坏严重,但比其他高炉要好。复工计划提出一年内修复这3座高炉。张老在英模孟泰的带领下,把铺盖卷搬到高炉下,住在现场半年多,每天工作十六七个小时,饿了吃高粱米大咸菜,困了就随处打个盹儿,终于在1949年12月18日,最难修的4号高炉随着1号和2号高炉一起出铁。

著名作家草明、于敏、艾芜等都纷纷来鞍钢体验生活,创作出《乘风破浪》、《炉火正红》、《百炼成钢》等作品,为一个个草根英雄树碑立传。

先当修理工后干浇铸工的张老,难忘昔日高炉下的厂房处处透风,难忘防烫鞋底冒着烟,稍有不慎就会被1000多度的铁水烫伤。但最让他感慨的是那时鞍钢工人经济政治地位双翻身,大家都以主人翁精神干工作,服从组织分配,从不讲价钱。

1952年,国家号召全国支援鞍钢,建设无缝钢管厂、大型轧钢厂和炼铁厂新7号高炉三大工程。张老参加了新7号高炉的建设。他年年是先进生产者。不久,一位上海姑娘主动接近张老,并与之恋爱成家。此时的鞍钢一跃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企业,其所在城市也一度成为中央直辖市,地位等同于京津沪。

三大工程刚刚建成投产,国家又让鞍钢支援全国,负责承建武钢、包钢。张老跟着孟泰去指导,见到了在包钢安家落户的哥哥,兄弟相拥。如今,他希望哥哥能回来看看1号高炉——见证和回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张老的儿子此刻正在展区浏览,他在父亲“献完青春献子孙”的影响下,报考了鞍山钢铁学院,毕业分配到炼钢厂。大学生虽然属于干部编制,但“鞍钢宪法”深入人心,干部与工人同劳动,大学生更要到生产一线锻炼。小张从炼钢工干起,不久当上了炉长,带着深蓝色看火镜,一干就是8年,后来逐步升级到公司任某部门一把手。

炼钢的辛苦张部长不愿多提,倒是鞍钢曾经身处低谷让他终生难忘。进入市场经济后,国家给了宝钢近200亿元的资本金,给了武钢一条1700轧机,给了首钢产品自销权。既没有国家资本金,也没有自销权的鞍钢,为国家贡献了近700亿元的利税,却只剩下落后的设备自保。鞍钢的优势与自豪感不再,鞍钢人的收入也从第一位下滑到第七位。企业甚至没钱买煤,难以维持生产。工人们午饭后无所事事,只能打扑克、下象棋、睡觉,伤亡事故频发。上边要不来政策,鞍钢领导只好向内发力,下发了20号文件《关于禁止职工在厂区、机关内进行扑克、棋类活动的通知》……

纪律好了,还是没钱买煤,高炉停了两座。公司只得向工人筹借煤款。张部长当时月薪780元,祖孙三代8口人挤在12平方米的房里,他寝食难安,与妻子商量拿钱借给公司。妻子不情愿,“你想喝西北风啊?”已经退休的张老不高兴了,“喝西北风还吃大米白面炒菜?鞍钢是咱们的衣食父母,现在有困难就得帮!”最终,张部长把给儿子娶媳妇攒的3650元钱都借给了公司。不到3天,公司筹得上亿元煤款。总经理热泪盈眶,在会场给数十万职工三鞠躬。

1997年,在国家的支持下,鞍钢通过股份制改革重组,在香港发行股票,筹得资金,先实现了“平炉改转炉”,又实现了高炉改造、模铸改连铸。改造后,一吨钢材成本下降300多元,一年就省出10多个亿。公司又以滚雪团方式,上了多条生产线,2006年利润达113亿元。就在那一年,张部长的工资翻了好几番,参与公司集资建房,他搬进了玉佛山下100多平方米三室两厅的楼房。

2008年,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鞍钢干部一度70%开支、工人开90%,技术人才开始跳槽,但也有以李超为代表的一大批“技术报国报鞍钢”的人选择留守。

在鞍钢展览馆,李超占有一席之地。通过触摸屏,参观者可以与李超对话:你是哪里人?现在做什么工作?聊聊你的读书时光吧。刚到鞍钢有什么感觉?工作遇到什么困难了吗?

李超1989年6月从鞍钢技校毕业,分配到冷轧厂工作,从机械车间点检员起步,成为2号线机械作业区副作业长,直至 2010年3月,成为4号线设备作业区作业长兼党支部副书记。2号线和4号线清洗机组等都从日本进口。初建4号线时,李超赴日本参与设计审查,一口气说出2号线在运行中暴露出的60多处问题,让在场的日本人不禁佩服这个从生产一线走出来的小个子。

除此之外,李超先后解决生产难题230多项,共获得国家发明专利7项、专有技术4项,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1项。李超团队破解冷轧生产线的乳液清扫难题,使得钢板表面质量提高了两个等级,累计为企业创效近5000万元。中国工程院的院士都感叹,这项技术在国内外首创,由工人发明,难能可贵!

有媒体说鞍钢第一代人虽然没文化,但懂得报恩、爱国,会苦干实干,佼佼者还会加巧干;鞍钢第二代承上启下也不错,有知识有文化,从小受革命传统教育,懂得适者生存优胜劣汰。

到了第三代,懂得了与世界接轨,学会了反思,却丢失了鞍钢的优良传统,走了下坡路。李超对此不认同,纵然鞍钢一度从共和国长子沦为钢铁上市公司的“亏损王”,但鞍钢人的精神从未改变,“技术报国”的理想始终如一。

如同现在展览馆实行“边开馆、边修改、边充实、边完善”原则,鞍钢也在修补强化;展览馆的解说员一直在岗,鞍钢工人也未曾离开……

猜你喜欢
李超张老鞍钢
武技
《鞍钢故事》创作谈
“办月刊,你们胆子很大啊”
网友:“鞍钢桥梁钢厉害了,我的鞍钢,加油!”
证据链——李超个展
Cartan型模李超代数H作为osp—模的分解与零维上同调
耄耋老人的快乐晚年
书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