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帮”的词典释义应予修正

2015-08-19 23:00闫德胜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5年8期
关键词:大词典马戏马帮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现代汉语词典》、李行健主编《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甚至罗竹风主编的《汉语大词典》,这些最具权威的汉语辞书对“马帮”一常用词都注释为“驮运货物的马队”。这一骨牌效应,使其他各种汉语词典的编纂者都采用该释义来标注“马帮”。然而多年来,在现代汉语的语言生活中,“马帮”一词的实际含义却与辞书的上述释义是相矛盾、相冲突的。也就是言语表层结构的显现形式同其深层结构所传达的文化内涵互相抵触,名不副实。

儿童文学作家沈石溪在《斑羚飞渡·老马威尼》(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3年3月第28次印刷)一书第138页纪实得非常详细:“云南多山,交通不便,边远地区运送货物,全靠畜力,故而马帮盛行。其实,称为马帮,还不如称为骡帮更确切些。因为即使是一支有几十匹脚力的马帮,也只有一两匹马,其余的都是骡子。”原因就是,“骡子是马和驴的杂交,体格普遍比马大,虽不及马奔驰如风,但耐力强,善于在陡峭的山路上负重驮运;且不像马那么挑嘴,半筐青草一块豆饼即可喂饱,成本比养马低廉得多。因此,工于算计的马帮头,都愿意要骡子”。《唐山广播电视报》2015年第08/09期第44页,刊登《动物中的打仗能手》一文。文中介绍了骡子在世界战争史上的光辉业绩。古罗马军团在行军打仗时,每十个战士就配备一匹骡子。在1799-1815年的拿破仑战争中,拿破仑也是骑着骡子翻越了阿尔卑斯山脉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曾使用57万匹骡马作战装备,于战争中损失了6.8万匹。在2001年10月-2002年7月的阿富汗战争中,美国特种部队在阿富汗的偏远山区,也是依靠骡子维持运输线的。

可见,骡子在交通运输业的使用价值和世界战争史上的辉煌功绩不亚于马匹,甚至于超过马匹。这些运输工具和作战装备不是别的,正是骡多马少的骡马队,甚至是有骡无马的“骡马队”。这一点,在近年的社会语言生活中,亦可找到有力的实证。

2009年春季,唐山市城市公园实施改扩建工程,在高耸的凤凰山南北两坡铺砌条石阶梯山路。一条条数百斤重的规整长方形巨石,全部由山东德州雇来的马帮驮运到山上,而实际作业的却是十余匹骡子。笔者询问管理人员,名义上是马帮驮运条石,可为什么不用马而用骡子?他说:“翻山越岭驮运重物,马绝对不行,只能用骡子。我们这支马帮是国内专为山路施工而设置的。”2014年10月13日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栏目报道:国庆长假期间,云南德钦县梅里雪山景区管理混乱。景区的交通运输工具主要是马帮。各种物资,甚至大量垃圾,几乎都用骡子驮运。景区卫生状况极差,到处是骡子粪。笔者从电视画面上也只看到骡群而未见马匹。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结论:“马帮”一词中的“马”,实际上增加了汉民族马文化因素,使“马帮”一词拥有了泛指、包括义的文化内涵。所以,“驮运货物以骡为主的骡马队”,才是“马帮”一词的真实含义——汉民族马文化义。

其他一些“马”词语跟“马帮”一样,受汉民族马文化制约,亦可表达明显的泛指、包括义。而且,“马”词语的这些文化释义均已见诸有关辞书。例如“马鞭”,在现代汉语语言生活中除用来赶马以外,赶骡、赶驴、赶牛等均用马鞭。所以,《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和龚学胜主编《现代汉语大词典》等,都对该词注释为“泛指赶牲口的鞭子”。又如“马鞍”,字面上是安放在马背上供人骑坐的用具。实际上,该词具有明显的包括义:骡、驴等畜均用这种器具供人骑坐或驮运东西。所以,于明善主编《中华现代汉语词典》等对该词注释为“固定在骡马等背上的用具……供人骑坐或驮东西”。此外,说服力最强的还有“马戏”一词。马戏,原为古代的一种技艺,唐宋时专指驯马和马术表演。根据《现汉》《辞海》《现代汉语大词典》等权威辞书,马戏,现在除驯马以外,还包括驯服狮、虎、熊、猴、狗等各种驯兽或杂技表演,甚至多穿插有丑角表演。2014年3月出版的《新华汉语词典》索性将“马戏”注释为“人与动物的共同表演”。

所以,类推可知,在当下各种版本的汉语词典中,“马帮”一词的原有释义应该予以适当修正而明确其表示泛指、包括的汉民族马文化义。

闫德胜,华北理工大学(唐山)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猜你喜欢
大词典马戏马帮
马戏团来啦
兄弟间的秘密
高仕兴:云南普洱市马帮传统民族文化继承者
陆谷孙请人“找茬”
“英语大师”陆谷孙
去看马戏喽
“绿卡”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