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信是门好生意

2015-08-19 10:09宗禾
齐鲁周刊 2015年31期
关键词:芝麻信用机构

宗禾

近日有消息称,央行将在8月上旬下发个人征信牌照,个人征信市场化的闸门正式开启。面对千亿市场,大佬们纷纷涉足抢滩。很显然,信用已经不只是一种美德,而逐渐转化为一种财富。

面对初来乍到的民营征信报告,习惯于“官方报告”的人们会有什么反应?各家“民营报告”又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

互联网大佬抢滩千亿市场

8月1日,梁晓打开手机支付宝APP,开通其芝麻信用服务。手机屏幕上的转盘一阵闪烁,其信用分数定格在702分上。梁晓有一点高兴,他很快点击了分享按钮,让他们测评芝麻分数,好像这是非常新兴且光荣的事情。

刚刚开通芝麻信用服务的梁晓不知道,除了与朋友比分的趣味性,芝麻信用已经与第三方服务。比如,当你前往一嗨租车时,如果名下支付宝芝麻信用分数在700分以上,可免押金直接租车。

实际上,一直以来,如何将个人信用通过一套程序来量化成分数,并提供给诸如一嗨租车的第三方使用,就是马云的蚂蚁金服所操心,并试图从中盈利的大生意了。

芝麻信用主要依据五个方面的信息来评判个人信用得分:身份特质(实名信息、学历学籍等)、履约能力(稳定的第一经济来源、个人资产等)、信用历史(履约历史)、行为偏好(如日常购物消费、水电煤缴费、出行等)、人脉关系(人脉丰富程度、好友芝麻分的高低等)。

“芝麻分”只是芝麻信用整体业务的冰山一角。未来,芝麻信用希望通过输出其技术能力,一方面为合作机构提供征信服务;另一方面,可以借助阿里在大数据和云计算方面的优势,与更多的合作伙伴在数据共创的基础上,挖掘数据中所包含的信息,并针对每一个行业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

宏源证券研究报告指出,通过与美国征信市场规模的对比估算,中国13.5亿人口规模,仅个人征信市场就有1030亿元的空间,而目前中国整个征信市场规模仅为20亿元,个人征信占其中约20%,未来增长空间巨大。方正证券也预计,这一行业未来10年的年化复合增长率将达到86.2%。

快速发展预期之下,众多大鳄抢滩其中。2015年1月5日,央行放开个人征信市场的牌照试点,要求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腾讯征信有限公司、深圳前海征信中心股份有限公司、鹏元征信有限公司、中诚信征信有限公司、中智诚征信有限公司、拉卡拉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北京华道征信有限公司等8家机构做好个人征信业务的准备工作,准备时间为6个月。

在这八家中,芝麻信用、腾讯征信、考拉征信、前海征信定位于“互联网+大数据”的征信公司;中诚信征信和鹏元征信的大股东是以企业信用评级业务起家,这两家主要面向机构提供服务:中智诚征信和华道征信则以反欺诈业务见长。目前,八家征信机构之间的差别主要在于业务侧重和数据来源。

大数据征信之辩

“征信”的英文对应单词是Credit Reporting或者Credit Sharing,可以理解为信用报告或者信用分享,这种报告和分享的需求最早来自于放贷机构,它们在放贷之前需要了解借款人的信用状况,而征信中心就是这样一个信息交流和共享的平台。

从1992年到2006年,在央行的主导下,中国逐渐建立起来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它基本覆盖所有征信机构、覆盖了每一个有信用活动的企业和个人。目前,这个征信系统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

2013年,国务院发布了《征信业管理条例》,《条例》的公布为中国征信业的发展奠定了法治的基础。《条例》对从事个人征信业务的征信机构和企业征信业务的机构规定了不同的设立条件,前者采用审批制,后者采用备案制。

央行个人征信中心在数据的覆盖面上也有不足之处。目前个人征信中心的数据,主要是放贷数据,对于那些没有贷款记录的人,征信中心并没有数据,从这个角度上说,很多互联网征信机构都将自己定位为央行征信中心的有益补充。

新技术给了新兴民营征信机构新的发展契机。目前,大数据和云计算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在了包括征信在内的各个金融领域,这有望给征信业带来新的变化。从更大的背景来看,一个以数据驱动经济的DT时代正在悄然到来。

芝麻信用总经理胡滔对此深有感触。原本在银行工作的她,深知银行支持小微的痛处。由于没有可用的数据和技术,银行目前尚不具备服务小微的能力,首次放贷只能采取线下尽职调查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成本太高,不具有商业可持续性。即便如此,也没有办法确定客户还款的概率。事实上,解决这个问题的初心,就是促使其来芝麻信用的原因。

也有业内观点指出,互联网征信机构都在片面强调自己手头上有的数据,这难免有王婆卖瓜之嫌。在他们看来,目前很多数据模型中“只有X、没有Y”。换句话说,就是只分析行为,却忽视了数据分析的效果。

在7月9日于北京举行的“2015银行业发展论坛”上,中智诚征信CEO李萱就表示,没有任何一个机构,包括国内的和国外的能用纯互联网的数据,做出来个人征信的评分。

一个核心的问题随之而来,生活场景的行为数据多大程度上可以为征信所用?换句话说,一个人在生活场景中的行为与他在金融场景的还款行为是否具有一致性?生活场景数据是否能判断一个人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

芝麻信用首席数据科学家俞吴杰说,在公测之前,芝麻信用对于这个问题也没有底,但半年的实践表明,生活场景数据和金融场景数据有非常强的一致性。比如在租车领域有不良表现的用户,在金融领域上也通常会有逾期。在他看来,虽然征信机构做的是对用户在经济信用上的风险识别,但最终的本质还是刻画人性。

甚至社交数据的有效性也可能会超出预期。

“社交数据有没有用对我们已经不是问题了。”腾讯征信总经理吴丹说,腾讯征信开发的模型能够证明社交判断信用的能力强过传统支付行为。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借五千、一万块钱,现在这套风险评估的方法非常有用,如果我们只借两百、三百、五百块钱,没有太多人会觉得我会真正还不起这些钱,但这个时候仍然会发现有很多没有及时还款的。”吴丹表示,如果加入社交方面的考虑,对模型效果会有20%以上的提升。

先行一步的芝麻信用在总结公测数据后发现,用户的芝麻分越高,其贷款的违约率也就越低,二者呈现单调、线性的关系,这初步证明了芝麻分在信用评分上的有效性。

民营征信如何保护隐私

记者多方了解到,百度、京东金融、快钱、北京安融征信、拍拍贷等机构均有意申请第二批个人征信牌照,且部分机构已经向央行提交了申请。

一位已提交申请的征信机构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在申请的机构估计已经超过了30家。不过,国内征信还处于刚起步的阶段,接下来监管应该会先看首批8家民营征信机构的运营效果,再考虑第二批的具体情况。

大数据对人们的画像越来越精确,隐私保护的问题也愈发迫切。

央行征信中心副主任王晓蕾在2015年上海新金融峰会上表示,从整个中国来讲,一方面,从信息来源、数据加工处理方式还是对外服务范围来讲,征信突破了最传统、最狭义的征信范畴。另一方面,个人数据保护的问题也非常迫切。

在可见的未来,数据将是每一个个人和机构最有价值的资产。然而,对于这个资产的归属和定性却仍然存在着模糊的地方。甚至包括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使用这个数据,仍然存在着模糊地带。

近期阿里云发布的《数据保护倡议书》提供了一个看待问题的视角,《倡议书》写道,任何运行在云计算平台上的开发者、公司、政府、社会机构的数据,所有权绝对属于客户,客户可以自由安全地使用、分享、交换、转移、删除这些数据。也就是说,数据的最终所有权是属于用户的。

央行征信中心副主任王晓蕾建议,应当把个人和其所产生的数据分割开来。当个人所产生的数据不和他本人“挂钩”的时候,这个数据就成为了整个社会的资源和财富。但是,如果要把个人产生的数据跟本人“挂钩”的时候,则一定要尊重他本人的意愿,这就是所谓“同意原则”。

《征信业管理条例》规定,除依法公开的个人信息外,采集个人信息应当经信息主体本人同意,未经同意不得采集;向征信机构提供个人不良信息的,应当事先告知信息主体本人;征信机构对个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不得超过五年,超过的应予删除;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他人向征信机构查询个人信息的,应当取得信息主体本人的书面同意并约定用途,征信机构不得违反规定提供个人信息。

《征信业管理条例》还对数据的采集进行了限制,比如不允许采集宗教信仰、基因、指纹、血型、疾病和病史等信息采集。而对于大数据在征信领域的使用,美国的监管者也正在讨论,让所谓的数据控制者,符合个人信息保护、个人权利保护等的监管要求。

(文据《新财富》、《财经》等)

猜你喜欢
芝麻信用机构
香喷喷的芝麻
为食品安全加把“信用锁”
信用收缩是否结束
一品芝麻狐 第四回
一品芝麻狐 第二回
一品芝麻狐 第五回
信用中国网
信用消费有多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