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敌后建起新中国的雏形

2015-08-25 18:13聂力
瞭望东方周刊 2015年32期
关键词:敌后五台山八路军

聂力

1938年9月25日,聂荣臻(中)在五台县金刚库同白求恩(左)一起接受广州《救亡日报》社记者叶文津(右)采访

所谓晋察冀,晋,就是山西省;察,是察哈尔省,旧省名,首府是张家口;冀,就是河北省。晋察冀,就是这三个省交界的这一大片地方。

抗战期间,晋察冀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它像一把尖刀插向敌人的心脏,直接威胁北平、天津、保定、石家庄、太原、大同、张家口等敌人的战略要点。有了它,就可以拖住敌人。

晋察冀是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创建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父亲聂荣臻的命运和晋察冀的命运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3000人扎进敌后

1937年9月24日,平型关战斗打响的前一天,毛泽东发给八路军总部的电报中说:“山西地方党目前应以全力布置恒山、五台、管涔三大山脉之游击战争,而重点在五台山脉。”10月20日,毛泽东又发电指出:敌占太原后,战局将起极大极快之变化,第115师等部和八路军总部有被敌隔断的危险。因此,拟作以下部署:留115师独立团在恒山、五台山地区坚持游击战争,115师主力转移到汾河以西吕梁山脉;总部应该转移至孝义、灵石地区。

根据毛泽东的这个电报精神,中央决定,父亲聂荣臻留守五台山地区,创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随他留下的部队除了独立团,还有骑兵营、八路军总部特务团一部等,总共3000人。

对于父亲来说,这是一次重要的转折。在这以前,他一直跟随在中央和毛主席身边,带的是主力部队,打的是主攻。可现在,他要孤悬敌后,独当一面了。受命的当天夜里,他久久无法入睡。他本来早就不吸烟了,这时又把烟斗翻了出来,一个劲地吸。

后来我曾经问过有关人士,为什么当时要把我父亲留下?对方说,你爸爸留下最合适了,他长期和林彪搭班子,资格老,威信高,沉着稳当;尤其是他素来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他留下,毛主席也放心。

太原城陷落了,各路人马远去了,在山西北部响了两个月的隆隆炮声停息了,日本鬼子占领了他们想占领的地方。父亲他们留下来了,他的手下只有3000人,而他们的周围全是正在势头上的日本鬼子。

我不知道父亲是不是心里有底,在他生前,也没有问过他这事。我只是看到很多材料上说,与主力分手后,他在五台山上写下了两句话:“为保卫祖国而奋斗到底,誓与华北人民共存亡!”

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一直关心着悬在敌后的父亲和他的3000人马。毛泽东当然清楚,如果这第一个敌后根据地创建顺利,那么,就会极大地增强八路军在别处创建根据地的信心,这就可以使毛泽东关于抗日战争的一系列战略构想成为现实。

共产党靠什么?靠人民。毛泽东在给父亲的电报中说:“应该在统一战线之原则下,放手发动群众,扩大自己,征集给养,收编散兵……不靠国民党发饷,而靠自己筹集供给之。”

“革命和尚”

五台县,是晋察冀根据地最早的立足点。军区成立后,部队没地方住,只好住在五台山的寺庙里。

五台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那里有300多座庙宇,当时共有汉、蒙、藏、满各族僧人1700多人。

父亲回忆说:“对于这些和尚和喇嘛,我们很尊重他们,同他们相处得也很融洽。”

父亲一直记得他第一次上五台山的情景。五台山佛教僧会会长、大法师然秀,得知聂司令要来看望出家人,特地组织了寺庙乐队欢迎。12个僧人披着袈裟,分列两行,钹箫笙笛齐鸣,皮鼓小锣轻敲,声音幽雅动人。

父亲高兴地说:“真想不到,在这偏僻的山乡,在这四面被敌人包围的境地,还能听到如此幽雅的音乐。”

父亲亲临寺庙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和抗日救国纲领,加上八路军进驻寺庙后,非常爱护文物古迹,对僧侣们态度十分友好,众僧看在眼里,深受感动。

五台山寺庙成立了由青年僧人组成的抗日自卫队。他们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和特定环境,积极以各种形式参加抗日,想方设法营救被日军关押的八路军和群众,他们中的许多人还拿起枪,勇敢地与日军搏杀,在当时,仅菩萨顶的和尚就消灭日军30多人,当地群众称赞五台山的和尚为“革命和尚”。

以后,晋察冀军区专门把这些和尚僧侣组织起来,建立了一支抗日自卫队,人称“和尚连”。

当年的“和尚连”里,有位法名叫禧钜的小和尚,后来担任了五台山佛教协会的会长。2005年11月中旬,83岁的他到北京办事,专门来到我家,说要看看他们的聂司令。他到父亲的铜像前鞠躬致敬,还挥笔题写了四个大字:“功德无量。”

前有鲁智深,今有聂荣臻

抗日的火,在五台点起来了。而父亲决定到河北的阜平去,那里更靠近平汉路。平汉路两侧人口稠密,有利于发动群众,扩大武装,也有利于将来向富裕的冀中、冀东发展。

1937年11月18日,父亲率领军区领导机关抵达阜平县城。从此,这里就成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地区。

然而,父亲他们刚到达阜平的第六天,日军就集中了两万多兵力,沿平绥、平汉、正太、同蒲四条铁路干线,分8路围攻刚成立的晋察冀军区。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人民积极抗旱备荒

父亲指挥各路部队迎敌,战斗力强的“老”部队机动使用,新组建的游击队利用敌人对地形不熟悉、战线过长的弱点,拼命地袭扰他们的后方,破坏交通。一个月的时间里,父亲指挥部队接连打了几个胜仗,毙伤日伪军1000多人,敌人除了占领几座县城外,一无所获,最后只得于12月下旬全线撤退。

这算是晋察冀军区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反扫荡。这个胜利正式宣告,父亲他们在晋察冀山区站住了脚跟。

五台山的抗战烽火逐渐向四周蔓延,北平和天津这样的大城市,也感受到了。

1937年参加洛川会议的时候,父亲就特别注意到,毛主席一直强调,要充分发动群众,广泛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断壮大我们的力量。父亲说,他意识到:“那个时候,毛泽东同志已经想到了更长远的目标,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以后,我们还要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只有争取了群众,扩大了武装力量,才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并为革命的深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台分家”留给父亲的人手少,父亲做梦都想着自己能够“撒豆成兵”。他对大家说:“没有武装,一切都谈不上。现在我们只有用滚雪球的办法来发展。”

后来晋察冀根据地武装力量的发展形势喜人,很快成立了4个军分区,每个分区下辖3个团,另外还有数量众多的游击支队。父亲这个司令员腰杆子越来越粗了。

在晋察冀,有不少带有地域色彩的部队名称,如“阜平营”、“回民支队”、“灵寿营”、“平山团”,等等。一看名字就知道这些部队的成分。

收编杂色武装,也是晋察冀武装力量发展的一个方面。

父亲后来回忆说:“我们创建根据地之初,大家常用这样一句话形容杂色武装之多之广:‘司令遍天下,主任赛牛毛。几个人,几条枪聚在一起,就可以自称司令。特别是河北省杂色武装较多……仅北平到保定的铁路两侧,就有十几股较大的杂牌军队。我们不是八路军吗?他们也自称是什么‘七路军、‘九路军、‘十路军,招牌比你还大。”

到1939年底,经收编、改造,各路杂色武装基本上都销声匿迹,晋察冀顿时变得“干净”了。

到抗日战争胜利时,晋察冀军区的主力部队发展到32万余人,民兵发展到90余万人,主力部队扩大了100倍。

父亲曾给边区的部队起过这样一个名字,叫做“子弟兵”。民主人士李公朴先生来晋察冀考察之后,撰写了《华北敌后——晋察冀》一书,书中热情地称颂道:“子弟兵是老百姓的儿子,坚决打鬼子的抗日部队的兄弟,是在晋察冀生了根儿的抗日军。”

后来,“人民子弟兵”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代名词,沿用至今。

1938年6月,加拿大共产党员白求恩来晋察冀之前,在延安,毛泽东专门同他谈了话。毛泽东说:“中国有一部很著名的古典小说,叫做《水浒传》。《水浒传》写了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的故事,五台山就在晋察冀。”

毛泽东告诉他:“五台山,前有鲁智深,今有聂荣臻。聂荣臻就是新的鲁智深。”

“新中国的试管”

父亲曾对我说:“在抗日战争中,尽管我们的司令部距敌人不过几十华里,尽管有许多战火纷飞的场面,但是,我们却有一种安全感。在群众的海洋里,安全得很啊!有一段时间,军区领导机关驻在唐县和家庄,中央分局在阜平易家庄,我每次去开会的时候,只带一个警卫员,我们一人一匹马,一天就跑到了。一路上毫无危险,走到哪里,哪里的老百姓都给我们烧水、指路,照顾得十分周到。八路军英勇抗击侵略者,保护了人民,人民同样尽心尽力地保护我们。这就是经过发动群众,在军队和人民之间建立起来的鱼水关系。我们的军队是保护人民的钢铁长城,人民群众又为我们建造了一道十分安全的铜墙铁壁。”

还有一次,父亲说:“依靠人民,比山靠得住。”

父亲说这样的话,是因为晋察冀根据地是个非常巩固、非常可靠的根据地,人民完全站到了共产党八路军一边。

我在阜平县城南庄读书时的同学王悦,抗战期间随着当大学教授的父亲从北平来到晋察冀根据地,她一直记着一件事情:有一回反扫荡,部队常常没有吃的。一天,喜从天降,他们居然捡到了一只老山羊,吵着闹着赶快杀了填肚皮。可是管理员说,这是绝对不行的,聂司令有命令,非得找到失主不可。就这样,不但没吃成,行军时还得赶着一只老山羊。

王悦深情地写道:“这样的军队,老百姓当然归之如流水,像戎冠秀那样的子弟兵母亲又何止千万。我亲眼看到披麻戴孝的妇女带着孩子来顶替刚刚牺牲的丈夫,又看到老母亲用旧席子卷起牺牲的儿子,大哭一场,便立刻又到村口去放哨。”

在日本鬼子不扫荡的日子,晋察冀根据地是很安定的,人民安居乐业,各项事业蓬勃开展,秩序井然。有的地方,甚至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地步。

李公朴先生来到晋察冀作了6个多月的考察,他亲眼看到,这里是一个新天地。特别是根据地在实行民主政治、改善民生方面,成就突出,与国民党统治区形成鲜明对比。

他在《华北敌后——晋察冀》一书中写道——抗日民主之花开遍了华北!华北是我们的!中华民族是不可征服的!……晋察冀边区是新中国的雏形!

晋察冀还吸引了不少外国人。第一个来这里的,是40岁的美国情报军官、海军陆战队上尉卡尔逊。他是在著名美国记者史沫特莱的鼓动下,决定前往晋察冀的,是经毛泽东同意的。著名作家周立波为他当翻译。

从1937年12月底到1938年2月,卡尔逊在边区考察访问了近50天,走访了河北北部的大部分地区。父亲专门抽出时间接受他的采访。

这位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军人,说他对面前的一切,既感到新鲜,又感到疑惑,他不明白,共产党、八路军究竟凭借什么力量,把这样多的民众组织起来了?战争本来是一种军事力量的较量,为什么在紧张的战斗中,还要搞政治,搞经济,搞文化,办报纸办刊物,创立法院和邮局,组织政府,建立银行,创办学校,创立剧社?八路军用以鼓舞士气的“政治工作”,又是怎么一回事?游击战术到底是一种什么战法……

他问:“你们活动的主要地区,都是荒凉的大山。请将军谈谈,在这样一个穷乡僻壤,怎样解决部队的供应问题?”

父亲说:人民就是我们的一个巨大而可靠的供给部。群众不仅供应部队的吃穿,还负责物质的储存、保护。比如,部队需要的大批公粮,需要好多仓库储存,可是,在敌后,我们不可能建立大仓库,部队要打游击,也不可能将那么多的粮食带在身上。怎么办?征集的大批公粮,我们并不集中起来,就储存在每个村子里,走到哪里,哪里都有我们的粮仓。至于粮食的安全问题,也不必担心,敌人的扫荡一开始,群众的第一件工作,便是保护公粮,把公粮藏得严严实实,敌人根本找不到。

卡尔逊听得有点目瞪口呆。他对父亲说:“我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那无非是蹲在战壕里打枪打炮,你打过来,我打过去,士兵都像机器人一样,根本不动脑子,枯燥得很。你们这种搞法,实在有味道。”

5个月后,卡尔逊又来了。这一次,他的怀疑彻底消除。后来他在一篇文章中,把晋察冀形容为“新中国的试管”。

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是共产党八路军在华北的堡垒;解放战争时期,晋察冀依然是共产党解放军在华北的巩固堡垒,它为后来我们党定都北京,作出了十分特殊的贡献。

猜你喜欢
敌后五台山八路军
几根香菜识破日特
五台山佛光寺古松
五台山掠影
治癌,深入“敌后”包抄
五台山佛光寺古松
五台山晓望
论平型关大捷与平型关战役的关系
浅析平型关大捷的历史意义
八路军风采录
敌后抗日游击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