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当代高等美术教育

2015-08-26 13:56许江
中国美术 2015年2期
关键词:人文学科艺术

许江

两道思想的护堤

近几年,中国高等美术教育规模大扩展、资源大开发,其背后的强大推助力是信息时代世界性的改革浪潮。信息时代,对于艺术创作的影响尤其体现在以电子媒体、数字技术为表征的新媒体艺术的迅疾发展上。在渐渐到来的网络化的生存空间中,数字图像技术已经成为一种基本的语言和工具,广泛地涉入各个艺术和设计门类,极大地拓展了这些门类的专业领域。同时,数字图像的虚拟真实正在改变人们对传统视觉语言的认识,带来新的甚至是前所未有的艺术观念的革命,尤其在影视动画领域,展现了一个新的图像时代的端倪。这些都在提醒我们,今天的中国高等美术教育所面临的绝不是仅仅扩大规模的问题,而是在这场信息革命来临之前或之际,做好学科调整、人才整合的准备,做好与高新技术对话的准备。

正是在技术时代的世界性浪潮冲击之下,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始终以迅速发展科学技术为主要的发展方向。从我国近代历史根植于“救国图强之虞”的近代教育,到冷战格局特殊历史情境下形成的“重理轻文”的思路,一直到今天勃勃兴起的发展科技、振兴经济的教育大潮,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发展似乎有着一种特殊的路径。在主导的意识形态和社会观念中,工具理性、技术理性占据了压倒性地位。在重视教育所具有的振兴经济、发展科技的显性的功利价值的同时,伴随而来的往往是对于教育的人文性等非功利性价值的忽视。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呼吁全社会关心高等美术教育的人文思想的内涵,重视美术教育的人文价值,对人文类学院和学科加大投入:另一方面则要充分意识到高等美术教育自身的人文价值和内涵,走出高等美术教育过分专门化、尤其是专门技艺化的狭小天地,加强高等美术与众多人文学科的联系,开拓人文思想的视域,由此来执守艺术教育人文情怀的立场,构建冷峻的批语语境,担负起艺术教育在整个教育格局中、在社会的发展中的重任。

上述的两个方面,有如两道护堤:一道是高科技时代所带来的文化发展的契机,它鞭策着美术与高新科技展开积极的对话:另一道是美术终极关怀的人文立场,它沟联着美术与人文思想和人文学科的广泛联系。一道强调与科技的融通,另一道重视与人文思想的契合。一道要求建造与科技发展并驾齐驱的直通车,另一道则坚守人的终极关怀的思想阵地,对各种异化现象持以清醒的批判和警觉。这是两道互为关联、彼此相望的思想的护堤,它们将有效地扶掖着当前美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滚滚潮流。

人文情怀的摇篮

高等美术教育是一种非常特殊的专业化教育,由于其人才素质、教学方法、思考方式等多方面的特殊性,美术学院往往是以独立的专门化的学院机构来授业施教。学院中的许多专业也存在着各自的独特性,即使是同一专业,也往往因艺术追求和价值观念的差异而形成判然有别的要求。这些专业的特殊性甚至通过附中、附小的方式,把专门化的教育提前到少年儿童时代。这样一种教学机制符合并强化着艺术教育的特殊性质,在我国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培养了不少优秀的人才。

与此同时,美术学院的独立机制也掩蔽着一些问题,尤其是学院的专业化教育与大学通才教育之间对于“人才”培养价值观念上的问题。半个多世纪以前,时任清华大学校务主席的冯友兰先生在《论大学教育》的演讲中指出:“所谓‘人,就是对于世界社会有他自己的认识、看法,对以往及现在的所有有价值的东西 文学、美术、音乐等都能欣赏,具备这些条件者就是一个‘人。”在此基础上,他又进一步指出,大学教育除了教给人专业知识以外,还应该让学生拥有一个清楚的头脑和一颗火热的心。比冯友兰更早的梅贻琦校长就曾提出:人格可以分为“知、情、志”三个方面,但如今的教育却只是注重“知”的灌输,不重视“隋”与“志”的培养,这就导致“习艺愈勤去修养愈远”的状况。进而他还提出大学教育“志在通而不在专”,应以“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这几年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目录的调整、高等院校的合并、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思想也是强调通识人才的培养,强调“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这一教育改革的指向,不仅对自然科学、应用科学的偏重和狭化,而且对美术学院的专业化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如何面对这一新的挑战,是当代高等美术教育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中国美术学院在建院之初就有着一个学贯中西、会通艺理的教授群体,他们以自己的精神和不懈的学术努力,铸造了我院重历史使命感、重人文思想研究的诗意的传统,这是我们思考的一个基本点。从这一历史基本点出发,我们一方面应当重视美术学院教学中人文学科的基础教学,重视文化研究和美术史论研究力量的建设,重视学院理论话语空间的开拓,从整体上加强学院作为人文思想传播和研究之所的学术氛围和精神铸造:另一方面重视从文化研究的角度来梳理和构建美术学各专业学科结构,在人文精神内涵的高度上来认识中国画的传承和拓新,认识绘画专业中各画种的纯化和融合,认识书学学科建设和类书法的艺术思考,认识空间和平面的融通与拓展,认识各设计专业方向与传统的沟联、与技术的关系,认识新媒体艺术创作和方法的学科建设,认识都市的严肃的人文情怀与大众文化、娱乐产业之间的联系等课题,在人文精神品质的特征上锻造多元艺术追求的内在形象。我们提倡由上述的两个方面来构建学院人文精神的摇床,强调对受教育者才情、学养、人品、志向的综合培养。我们的目标不是培养单纯的“绘画机器”和“设计机器”,而是培养掌握了艺术技能、会通艺理的创作者和思想者,培养兼备专业基础、宽阔知识视野和创新意识并兼备求知激情和反省精神及拥有远大理想和奋斗意志的完整的“艺人”。

新领域的开创

随着全球性的信息时代的迫近,随着全国高等美术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和建设一批社会急需、科技含量高的紧缺学科已成为国人的共识。中国美术学院早在“十五”之初就明确提出发展新媒体艺术创作学科的构想,并联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成立新媒体艺术创作研究机构,对这一领域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探索。这个机构始终是学院当代美术的桥头堡,引吸着国际上许多美术院校的交流,并带着一代创业者的激情和责任,围绕影像时代影像的生存和人的生存、新媒体艺术创作现状与前景、数字影像技术的发展和影像文化的建设等方面展开了积极的思考和探索。

在这一新的学科领域的拓展中,需要解决几个关键问题:

第一,新媒体艺术的开发和发展,必然会给传统的艺术语言和艺术学科带来冲击,所以,一定要理清现在的美术学科与新学科之间的关系,从文化研究的角度来把握它们之间关涉到文化生成的最基本的东西,理清两者间互补互动的脉络:尤其应警惕简单照搬进化论观点、以新旧说来判定彼此优长的认识。让现在的美术学科和新媒体艺术学科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关系,使传统的架上绘画语言、艺术语言在挑战的契机来临之时,沉着应战,丰富自身,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第二,新媒体艺术从一开始就触及着现代主义的那种乌托邦与反乌托邦的二位一体的深刻命题,它既受益于技术的进步和开发,又对技术持以清醒的批判和警觉。数字影像的创作者正是在这个两重性的格局之中,确定自己的职责,这一职责就是要站在社会和技术的前沿,强调人与世界同在的根源状态中把握技术命题,积极应用技术,开拓技术,同时又善于在技术无限拓展的变化中从其成就史的表征中抽身而出,重建冷峻的批语语境。也正是在这样一个基本格局之下,新媒体艺术将广泛地涉入文化艺术的民族根性的课题,涉入个人的艺术创作与大众的文化境域之间的融合创作的课题,涉入艺术的深度的人文关怀与娱乐文化产业的互动和融通的课题,涉入教学科研与市场前沿的课题。

第三,应迅速地建立起一批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工作平台,尽可能地取得与数字技术研究和发展之间的直接联系,培养一批兼具科技能力和艺术创作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队伍,站在思想和技术的前沿,来打造这支新军。

完整的工作室的教学机制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人文思想研究的迅疾发展,人类知识的长期积累和持续跬增的态势,正在悄然改变着教育的含义。现代美术教育正在反省单一的知识传授的方式和功能,思考着如何培养受教育者领悟知识、研究问题的自我整合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创新精神。这一指向也深刻地影响着现代美术和设计教育,现代美术和设计教育所要接触和涉入的课题越来越多,不同的观念和风格主张亦呈纷繁之势。如何让受教育者在有限的时期里掌握知识要领,使他们既能够获得宽广的造型基础能力和向各专业转化的基本的可塑性,又能够在艺术追求多元发展的结构中选择自己继续深入学习的方向:如何使不断丰满的学科“家族”中各专业方向枝繁叶茂,同时又在整体上形成互动互进的态势,是我们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应当梳理现在的学科和专业,改革学科结构和教学机制,在保证传统基础学科发展的前提下,综合相关画种学科群组建新的有利于基础共通、多元发展的基础部与工作室相结合的教学结构,逐步实行完全的学分制,从而建构既有利于在中西美术融通互动的情境中各种艺术追求的多元发展,又有利于学生自我整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系统。

举目全国高等美术教育领域,实行工作室制的美术院校很多。工作室教学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几个需要思考之处:首先,工作室的建立,应站在一个高的基点上,可以强调画种特色,也可以超越画种界限:可以坚持中国传统绘画从艺术性到精神性上的固守,也可以提倡中西绘画之间、各画种之间打通的格局,但最为重要的应是从学理上廓清工作室的艺术追求,从人文情怀的路径特色上梳理各自的学术形象,组建自己的队伍。学院应为工作室的划分提供更广阔的结构平台,从真正意义上为美术教育的多元发展提供结构性的保证。其次,处理好基础部与工作室的衔接关系。基础部不应有画种之分,应根据现在生源大部分是应届高中毕业生的实际情况,构建符合造型和设计发展需要的基本课程结构,使学生能在掌握造型或设计基础的同时,对各专业方向、各工作室的特点有所了解,从而有可能进入有序并有效的工作室选择。在工作室的层面上也应谨防教授专制主义,处理好工作室的特点、教授的责任和学生个性发展对于培养学生自我整合能力之间的关系,建立可能的学生转换工作室的制度。第三,各工作室应围绕着自己的艺术追求,建立富有特色的课程结构,这个结构应突出工作室特点。如中国画工作室是否应加强古汉语、古诗词的课程:综合艺术工作室如何跨越画种安排课程结构等等。第四,学院应重视安排富有特点的选修课程,从学分比例上保证这些课程的实施,使同学们善于在工作室之外的学习空间中汲取养料,养成自我拼盘的整合意识。

手艺的观念和实验车问

中国的设计艺术教育脱胎于中国的纯艺术教育,受着造型艺术教育的深刻影响。因此,造型艺术的“手绘”观念,长期以来深深地潜入设计艺术的基本观念之中,并在设计者和劳动者之间拉起了一道网,似乎设计者是提供“蓝图”的,劳动者是根据图纸去“制作”的。久而久之,就在设计者与自己设计之作品的“制作的手艺”之间也形成了一道隔膜。我们以往培养的设计者都只是略知工艺而已,在改变传统手工艺者的知识结构和造型能力的同时,离“制作的手艺”越来越远,这不能不说是设计艺术教育的一个失策。

事实上,以包豪斯为代表的现代设计艺术教育非常强调“手艺”的重要性。他们不仅把手艺作为一种技艺来传授,而且视之为一种人与造物之间的上手的因缘关系,一种依据“制作”来呈现感情和思想的特定方式。现代艺术如纤维艺术、陶瓷艺术、染织艺术等等的重大突破,都是由特定手工艺在富于开拓型的艺术观念引导下超越传统形态而促成的,现代西方设计艺术教学中也十分强调工艺课程,尤其重视实验车间的建设,学生有大量的时间是在实验车间里完成自己的学习和作业的。在那里,实验车间不仅是一个练手艺的场所,而且是一个在上手磨练技艺的过程中不断与物“照面”之所,一个在造物的过程中面对真实的生命体验之所。因此,一方面我们应重视工艺课程的安排,认真树立起“手艺的观念”(借用杭间先生《手艺的思想》一词),另一方面要尽可能加大投入,加强实验车间的建设,确立实验车间在设计教学中的意义,建立起充分发挥实验车间作用、真正符合设计艺术性质的教学真正需要的教学模式。

猜你喜欢
人文学科艺术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纸的艺术
“超学科”来啦
人文社科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