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2015-08-27 06:07孙语圣张崇旺朱正业王成兴
关键词:皖北文化产业旅游

孙语圣,张崇旺,朱正业,王成兴,范 君

(1.安徽大学 社会与政治学院,合肥 230601;2.安徽大学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合肥 230601;3.安徽大学 历史系,合肥230601;4.安徽大学 管理学院,合肥 230601;5.安徽理工大学 学术出版中心,安徽 淮南 232001)

目前学术界有数篇论文对皖北文化产业的相 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孙语圣的《皖北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建议》和《皖北文化产业的调研报告与思考》两文从学理与实践调查的角度分析皖北文化产业发展的区位优势以及取得的成绩、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刘栋等的《皖北地方特色文化产业科学发展研究——以灵璧为例》提出灵璧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如打造特色品牌、积极谋划项目、延伸产业链等。谢政伟等的《皖北文化旅游区域合作现状分析》则主要探讨皖北文化旅游区域合作存在的问题,指出加强区域合作的政策支持、资源互补等有利因素[1]。上述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为推动皖北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智力参考,但尚存在研究欠深入、问题定位不完全准确、跟踪文化产业发展最新趋势不足等问题。本文根据最新的文化产业理论、通过深入实地的扎实调研、收集和梳理省市相关部门提供的翔实的素材,对皖北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作切中肯綮的分析和定位,尤其是对皖北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径选择作最精到的研究,指出皖北文化产业尽快发展的思路、方向和具体的操作办法。

近来笔者对阜阳、亳州、淮北、宿州、蚌埠、淮南等市的文化产业状况进行了深入调研,我们认为皖北各市初步形成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产业项目加快推进、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品牌建设,但在实践中也存在对文化产业发展重要性认识需进一步提升、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度不高、复合型人才缺乏、项目储备少发展后劲不足、体制和机制需要进一步理顺等问题。为此,我们提出相关路径选择,以供政策参考。

一、皖北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考察

1.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和思路初步形成

近年来,中共安徽省委和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及文化产业发展,兴起安徽文化产业发展新高潮,形成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安徽现象”。皖北六市出台了文化强市及发展文化产业配套文件等指导性政策文件。阜阳市印发《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若干意见》及5个配套文件等。淮北市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强市建设的意见》和《淮北市文化强市建设规划纲要》等。亳州市印发《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实施意见》。宿州市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蚌埠市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的意见》及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规划。淮南市印发《淮南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以及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等政策文件。

皖北六市初步形成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阜阳已形成柳编、印刷、发艺、钓具、文教用品等加工聚集区。亳州的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印刷、广告、演艺、娱乐、会展等产业稳步发展,文化创意、移动多媒体等新兴产业开始破题[2],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开始起步。宿州的印刷等文化产业稳步发展,戏剧、奇石、书画等特色文化产业积极推进,楚汉文化游、砀山梨花节、萧县伏羊节、灵璧三园文化等文化旅游方兴未艾,动漫、影视等新兴文化业态和园区建设发展较快。

阜阳有规模以上工业文化企业近60个,年主营业务收入近30 亿元,已形成柳编、印刷、发艺、钓具、文教用品等5个加工聚集区。该市2012年度文化产业经济总量达到45.8 亿元[3]。亳州市2012年度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9.22 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亳州晚报社、市广播电视台、市文化旅游发展公司、药都旅游商品开发公司、涡阳老子文化旅游公司、庄子影视传媒、亳州梆剧团等骨干文化企业不断壮大。截至2012年底,淮北市文化产业增加值16.04 亿元,比2011年增长73.78%,占该市GDP 的比重在2.5%左右[4]。2013年蚌埠全市43个“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投资总额570 亿元,实现增加值37.7 亿元[5]。截至2013年,淮南全市共有各类文化企业791 家,其中,规模以上文化工业企业23 家。至2013年,全市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17.2 亿元,增速达34.3%,文化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增强明显[6]。

2.文化产业项目积极推进

皖北六市积极推进文化产业项目,淮北市洪庄文化创意产业园、国购汽车文化综合体项目、口子酒文化博览园暨口子酒文化街项目、“政通梦幻王国”等均已启动[7]。2012年,亳州市谋划重大文化产业项目38个,总投资160 亿元,中华药都养生园、老子生态文化产业园等25个项目进入省“861”重点项目,项目数比上年增长83%,其中,中华药都养生园、老子生态文化产业园、华仑国家文化广场、蒙城印象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一批重大文化建设项目正在扎实推进[8]。在阜阳,阜南县黄岗柳编文化产业园、界首彩陶文化产业园项目、阜阳国际工艺美术产业基地项目等正在积极招商中。

“十二五”以来,蚌埠累计谋划省“861”重点文化产业项目60个,总投资1 035 亿元,截止2014年6月底累计完成投资137.88 亿元[9]。其中,大明文化产业园曾列入省政府领导联系推进重点项目。2014年,淮南全市省“861”重点项目28个,总投资310. 62 亿元,其中在建项目14个,总投资105.52 亿元[10]。宿州,2014年列入省“861”项目库中文化产业类项目共21个,总投资289.14 亿元,该年7月已完成投资12.7 亿元[11]。宿州全媒体数字创意产业园、宿州神游世界动漫产业园、中国泗州文化影视基地等项目正在建设中。

3.产业品牌建设取得建设取得新进展

从1999年起,淮北市先后与央视联合摄制《独立寒秋》、《美丽的村庄》等多部影视剧,分别获得“金鹰奖”、“飞天奖”、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等,形成独特的“淮北影视文化现象”。阜阳的柳编、剪纸、彩陶富有地域特色,是非遗产业的精品。亳州则积极塑造道家文化、曹魏文化、中医药文化和酒文化四大文化品牌。淮南则打造少儿艺术牌、焦岗湖影视牌、“紫金石-寿州窑”牌。蚌埠重点打造东正玉器、巨人网游、中华古民居、花鼓灯等演艺娱乐、大禹文化等品牌。宿州在做精奇石、马戏、书画、戏剧等特色文化产业品牌的同时,积极引进创意设计等新兴文化业态。

二、皖北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对发展文化产业重要性的认识需要进一步提升

皖北六市对发展文化产业总体重视程度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宿州、蚌埠作为皖北文化产业发展的龙头,要起到带头、示范作用。对于皖北六市地方党委政府而言,要使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主要的问题是观念和理念的调整和更新,要将文化产业真正上升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来抓。虽然皖北大多地市已出台“十二五”文化发展纲要并设立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制定了文化强市建设及相关配套政策,但有的没有认真落到实处。

今年2月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各地发展创意文化和服务设计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皖北作为安徽经济社会后发性地区,更要以此为契机,提高认识,抓住机遇,深谋远虑,整合资源,实现文化产业及整个产业经济的全面升级。

2.文化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度不高

调研组发现,皖北六市的文化产业结构总体高度化相对较低,除传统的手工艺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外,其他产业主要集中于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印刷、广告、演艺、娱乐、会展等文化产业;而文化创意与服务设计、文化博览、动漫游戏、数字出版、数字传输、新型文化装备制造等文化业态起步较晚,在文化产业产值中所占比重较小。产业结构高度化程度较低。特别是文化创意与服务设计,没有或很少与制造业、消费品工业、建筑业、人居环境改造、旅游业、农业、体育产业等产业进行深度融合和空间拓展以及实力提升。这是一篇大文章,值得大书特书和用心谋划。

2012 ~2013年,皖北六市文化产业占GDP 的比重如图1 所示,亳州为2.7%,淮北为2.3%,阜阳为2.0%,宿州为3.6%,蚌埠为3.74%,淮南为2.1%(其中后三市为2013年统计数据),距离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还有相当远的路程要走。

近几年,皖北六市的文化产业尚处在初级阶段,大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规模小,附加值低,科技含量少,缺乏上规模、高科技、名优龙头文化企业,文化产业产值的比重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支柱作用有待加强。目前较多文化企业处在单打独斗状态,市场主体散、弱、小,短期行为多,加工多、创新少,市场培育和集约化程度不高,牵引性大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较少,产业拉动作用不太明显。据对省2014年“861”项目投资计划(汇总表)关于文化产业部分的统计分析,2014年续建和计划开工的省“861”文化产业项目的单体最大投资总额情况分别是:皖北为47 亿元和50 亿元、皖中为190 亿元和125 亿元、沿江及皖南为80 亿元和70 亿元[12]。

3.发展文化产业的复合型人才缺乏

当前,皖北六市文化产业总体尚处于初级阶段,文化市场发育层次低,高科技应用领域和程度有限,文化产品种类少、档次不高,严重制约了皖北文化产业竞争力和产业化程度的提高。

文化产业对专门人才知识和能力结构的构成有着特殊的要求。据调研,淮北文化产业人才普遍匮乏,培养、吸引人才的机制不健全。亳州的文化创意专业人才奇缺,文化创意产业链中的创意指导、技术服务人才少,高端人才更稀缺;文化创意企业还处于粗放经营、外围经营、低效经营状态。在淮南,文化产业创新、宣传、管理的人才极其稀缺。蚌埠缺乏文化投资、文化创意与包装、文化经纪服务、广告传媒等领域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总之,皖北各地尤其缺乏既懂文化科技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文化产业管理部门的干部,其知识结构固化、老化,面临着调整更新的问题,急需进行相关业务指导和能力培训。

4.体制和机制需要进一步理顺

制约皖北文化产业发展还有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问题。文化产业建设周期长,见效慢,地方领导囿于任期的限制,致使文化产业发展的行政运行机制缺乏连贯性和一致性,不利于文化产业的长期发展和健康运行。

文化产业的管理分属多个部门,增加工作的协调难度。如何理顺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共同戮力于文化产业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三、加快皖北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1.加快项目谋划,推动经济转型发展

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化动作,围绕提高产业集聚效应,扎实推进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产品基地和名人精品工程等文化载体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招商队伍和招商项目库建设,积极打造集“策划、设计、生产、展示、销售”于一体的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的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产业链条。

全力推进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建设。优化产业结构,继续壮大出版发行、影视制作演艺娱乐、广告会展印刷包装、文化旅游、工艺美术、文化用品等重点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文化创意、设计服务、动漫游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数字影院、数字传输、网络传媒、互联网信息服务等新兴文化业态。

重点引进和扶持一批市场前景好、牵动性大、企业实力强的高科技、高成长性、高显示度的文化产业项目。重点培育一批主业优势明显、行业潜力巨大、区域特色鲜明的文化龙头企业,以资本为纽带,跨区域、跨所有制整个资源,通过兼并重组、上市融资、发行债券等方式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培育文化产业战略投资者,打造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文化企业集团。

特别像淮北、淮南等资源型城市,面临煤炭资源枯竭的困境,要紧抓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精心谋划,大力发展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业态,强力推进经济发展的改造升级。

2.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推进文化产业特色发展

阜阳要挖掘当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传承和发展淮河文化、颍州西湖文化、欧苏文化、管仲文化、姜尚文化等;充分利用国家级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颍上花鼓灯、界首彩陶及苗湖书会、阜阳剪纸、临泉肘阁抬阁、阜南柳编及嗨子戏、梆剧等本土文化资源精心组织办好“阜阳剪纸艺术节”、“安徽杂技艺术节”、“太和书画艺术节”、“安徽阜南柳编艺术节”及“颍淮群众民间文化艺术周”等节庆活动;进一步打造阜阳剪纸之乡、临泉杂技之乡、太和书画之乡、阜南柳编之乡、界首彩陶之乡等品牌。淮北要积极探索影视制作新模式,选准题材,进一步提升生产能力与制作水平,做大淮北影视文化品牌;结合地方特色与传统、时尚元素,精心设计生产书画、中国结、汉画像石等工艺美术品,打造一批文化产品品牌;继续办好淮北市石榴文化旅游节、临涣古城民俗文化节等文化节庆活动,塑造成为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文化节庆品牌。亳州的旅游业在皖北独树一帜,文物古迹遍布全市,现有国家、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 多处,占全省的1/3,共有A 级旅游景点(区)24 处,应以特色旅游项目开发为重点,以中医药主题旅游为龙头,以人文旅游和生态旅游为两翼,做大“中华药都”品牌,突出养生保健旅游主题,初步实现了旅游产品质的突破。本地特色是立足于文化旅游,发展智慧旅游。

淮南要立足地方,深入挖掘本地楚汉文化、淮南子文化、少儿艺术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做好、做大豆腐文化;借2014年9月大通万人坑教育馆入选国家第一批抗战纪念遗址的大好机会,深入开发煤矿文化;打造花鼓灯的拳头产品,使之走向全省、全国;将淮南少儿艺术继续做强,形成和巩固“淮南少儿艺术的全国现象”;将206 文化创意产业园做大、做强,做成新兴业态资源缺少地区的“安徽的淮南现象”。宿州要在做大、做精和做强奇石、马戏、书画、戏剧等四大特色产业和“三元文化”的同时,引智引资,因地制宜积极发展动漫、全面媒体数字创意、智慧云计算等新兴文化业态,并摸索未来的主打行业。蚌埠则重点打造玉器文化产品品牌,龙子湖风情游旅游品牌,花鼓灯、泗州戏、五河民歌等演艺品牌,在此基础上,利用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自身的各种优势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发展文化创意与服务设计产业。

3.促进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带动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

在继续搞好传统文化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现代文化产业,提升产业结构的高度,增加产业的高附加值,形成新的文化资源积累;提升产业的高技术化,在接应现代高新技术转移的同时,创造和形成新的文化再生能力;加强产业的高集约化,实现对各种文化生产要素和文化资源的合理配置;增强产业的高关联度化,形成良好的产业链和文化资本循环系统,扩大文化资本的增值能力。

文化创意和服务设计具有科智含量高、应用路径广、增值性高、耗能污染低、发展潜力大的特征,其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是发展现代新型创新经济、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创新产品和服务、催生新兴业态、促进文化传承和发展等的极其重要元素和新兴路径。为此,皖北各地市党委和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因应文化产业发展的最新前势,寥廓视界,放量眼线,脚踏实地,积极作为,结合地方的自然情、资源情、人情、风土情、历史情、生活情等,主动学习、领会、吸纳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最新理念、知识、科智,做好宏观的合理设计和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做好“皖北制造”,实现由“皖北制造”向“皖北创造”、“皖北智慧”和“安徽创造”、“安徽智慧”的转变,以至于实现“中国创造”、“中国智慧”的创新型经济,带动皖北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特别像淮北、淮南等资源型城市,面临煤炭资源枯竭的困境,要紧抓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精心谋划,大力发展文化创意等新兴文化业态,强力推进经济发展的改造升级。

4.做好旅游综合规划,整合皖北文化旅游资源和旅游路线

皖北有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转化为旅游产品方面还存在很大不足,以至于“很有说头、少有看头、没有玩头”,缺乏“拳头性”的文化旅游精品,有些地方性的文化资源没有挖掘或重视不够,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还有待于强力、持续推进。文化休闲空间和服务设计有待于进一步打造和强力提升。智慧旅游的发展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相关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有待于大力提高。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把皖北旅游区打造成为旅游产品创新的先行区、苏鲁豫皖重要的休闲旅游目的地、安徽旅游新的增长极。将旅游纳入皖北各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市县区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础设施总体规划、村镇规划均要充分考虑旅游业发展需要。

推动文化与旅游的融合。积极营造氛围、塑造品牌、制造舞台、创造产品,形成一系列独具特色民间艺术之乡,带动皖北地区文化旅游的发展。发展以花鼓灯、泗州戏、坠子戏、五河民歌、马戏、剪纸、书画为内容的民间艺术之乡文化旅游,促进传统戏曲、工艺美术与现代科技和时尚元素的融合,扩大受众面和文化市场占有率。发展以老子、庄子、华佗、曹操、管仲、刘安、大禹等为主的皖北名人文化旅游,形成系列名人文化旅游产品。

探索旅游与多产业融合发展,在投融资、文化旅游元素融合、标准化建设、市场开拓、宣传营销等方面,建设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平台。打破文化旅游的行政壁垒,探索建立旅游与文化、科技、农业、林业、水利、建设、商务、财政等多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在产品开发、项目建设、品牌营销、财政扶持上形成决策优势,建构多产业、多部门融合发展格局。

塑造旅游精品路线,形成适合皖北各地方特色的生态观光、休闲娱乐、时尚体验、度假养生、文化科考、工业旅游、街区旅游、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等多业态旅游融合发展的空间布局,彰显地方历史底蕴、文化特质、生态特质、民俗特点,推进科技、生态、文化等多种元素与旅游的有机融合,打造新业态旅游产品。

加强旅游营销,提倡“当地人游当地”,宣传“皖北人游皖北”、“安徽人游皖北”、“中国人游皖北”的旅游理念;推行系列惠民旅游措施,如2014年“首届安徽文化惠民消费季”的文化惠民消费方式就是一个不错的举措,值得效仿和消化运用。

依托皖北丰富的物产资源,融入地方文化元素,加强旅游工艺品、旅游纪念品、旅游用品、旅游食品等的创意开发,提升旅游文化产品的故事性、艺术性、创意性,研发更多使游客“看得中、买得起、带得走、送得出”的有观赏、纪念、收藏、使用价值的旅游文化商品。

各地市要整合境内的旅游资源和旅游路线,克服部门壁垒,统合旅游主体,在此基础上,可考虑以亳州、宿州等为主体强化皖北旅游的区域联合,做好各地市之间旅游资源和服务的顺畅对接,做实皖北旅游全域的硬件建设和软件服务,实行一条龙和一卡式的旅游消费模式和路线。在整合皖北文旅资源和线路的基础上,将考虑将皖北文旅和皖中文旅、皖南文旅进行有效对接和整合。

2014年2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批复《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将皖南示范区打造成“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区三大战略定位。《规划纲要》提出的第个四任务是积极推动区域合作,推动区域资源保护开发、基础设施、市场营销一体化,着力加强与省内外文化旅游板块的联动发展。以此为契机,皖北六市应积极作为,抓住机遇,主动呼应,做好与合肥经济圈和皖江城市带的文旅对接,充分利用合肥同城化的聚集效应和皖江城市带的联动潜力,并以此为桥梁,寻求和推动皖北与皖南示范区文化旅游的对接和融合发展,联合编制线路,整合资源,共同营销,加强旅游企业“区域无障碍”对接互动,联手打造最具竞争力的国内、国际旅游产品。同时,也要做好对周边苏、鲁、豫旅游资本的承接,形成区域一体、部门联动、企业联动、品牌共创的良好发展局面。

5.坚持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协调推进,促进两者的融合发展

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紧密相依,文化事业常为文化产业提供文化元素、智慧资源、人力支持、多样化载体,皖北各市应坚持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协调推进,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要做好文化事业的发展。

皖北各市应明确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坚持以文化定位来引导文化业态。积极将文化产业与求知、审美、健身、休闲、娱乐等为旨趣的教育科研、竞技体育、新闻媒体、文化遗产、民间艺术等文化事业深度融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既重视文化产品,也重视文化服务。

6.落实相关政策支持,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

按照中央和省委要求,各市应设立文化强市建设专项资金,并尽快落实,省委省政府要加大对皖北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倾斜力度。

进一步发挥文化产业资金的引导作用,探索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股权投资制度。股权投资收益按一定比例上缴省财政,作为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或省文化产业发展基金的补充来源;资产运营机构的管理费用结余,可由资产运营机构优先用于文化产业项目的再投资;投资资金的项目申请单位可向皖北适当倾斜。皖北各市可结合地方实情,仿效建立各自的文化产业专项资金股权投资运行机制。

在资金缺乏而短时间又无法筹集的皖北有关市,与文化产业相关的发改委、文广新局、旅游局等可考虑联合起来将各自手头资金实行打捆,重点支持当地一两个有特色、有前景的龙头文化企业。

加强金融支持力度,创造多样化的金融产品。以风险补偿与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支持文化企业利用债务直接融资(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给予文化企业倾斜性信贷投入、组合担保方式弥补抵押物不足、创新第四方介入的桥隧融资模式、小企业集合债权基金产品、向文化界批量授信、支持民间资本参与投资等形式,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在创意阶段的发展。

皖北各市要大力引进经营人才、产业人才、文化创意人才,省委省政府要加大对皖北文化产业人才引进的支持力度,进行适当的政策倾斜,与皖北各市共同分担皖北文化产业人才的教育培养经费。

不断完善人才培养引进机制,将文化人才引进、培训、研修、待遇奖补等制度化,对文化能人、民间文化传承人等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助。

积极改进皖北及安徽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调整相关学科的专业设置,改善和解决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脱节的问题,面向市场设置相关市场需求旺盛、就业率高的学科专业,特别是文化产业学的学科专业。在中央和省要求将文化产业打造成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目标任务和政策背景之下,因应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高校(包括中职学校)学科专业设置的调整就成为一种必然。

[1]谢政伟.皖北文化旅游区域合作现状分析[J]. 绥化学院学报,2013,33(12):30 -33.

[2]中共亳州市委宣传部. 亳州市文化产业发展报告[R].亳州:亳州市委宣传部,2013:1.

[3]阜阳市文广新局.阜阳市文化产业发展概况及意见和建议[R].阜阳:阜阳市文广新局,2013:1.

[4]淮北市文广新局. 淮北市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材料[R].淮北:淮北市文广新局,2013:21 -22.

[5]蚌埠市委宣传部.推进我市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R].蚌埠:蚌埠市委宣传部,2014:1.

[6]淮南市委宣传部.淮南市文化产业调研报告[R].淮南:淮南市委宣传部,2014:2.

[7]淮北市文广新局. 淮北市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材料[R].淮北:淮北市文广新局,2013:21 -22.

[8]中共亳州市委宣传部. 亳州市文化产业发展报告[R].亳州:亳州市委宣传部,2013:2.

[9]蚌埠市委宣传部.推进我市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R].蚌埠:蚌埠市委宣传部,2014:2.

[10]淮南市委宣传部.淮南市文化产业调研报告[R].淮南:淮南市委宣传部,2014:5.

[11]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宿州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汇报[R].宿州:宿州市文广新局,2014:4.

[12]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安徽省2014年“861”项目投资计划[R].合肥: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2014:1 -655.

猜你喜欢
皖北文化产业旅游
摄影·美好安徽
皖北“民间艺术之乡”生态化发展机制
皖北地区老年女性健康管理状况调查报告
传承晋绣技艺 做大文化产业
汉字也逗趣
旅游
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几点探讨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