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问题引领探究

2015-08-28 12:36周小芳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15年8期
关键词:石灰水白醋小苏打

周小芳

探究性学习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所谓探究,即顺着问题,动手寻找答案。因此,在小学科学探究课上,有效的问题设计,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怎么样的问题,才能称之为是有效问题呢?笔者以为,在课堂教学中能够覆盖于课堂主要环节,内容涉及知识本身,或是涵盖教学重点难点,在教学中起到导向的作用,同时也构成整个课堂的支架的问题,即是有效的问题。本文笔者即以《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一课的教学为例,来谈谈如何让问题引领我们的科学探究课堂。

教材分析: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第二单元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系列研究课中的第二课,是物质变化之化学变化探究的深入,是前一课时“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探究的承接,也是后几课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探究的前奏,起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课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观察小苏打和白醋,二是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三是探究两种物质混合后产生了什么气体。这三部分的内容环环相扣,目的是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并不断地进行新的探究活动;知道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及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并且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过程分析:

【片段一 】魔术领路:空瓶灭火的奥秘是什么?

师魔术表演: 展示2个空的瓶子,点燃一根火柴放进1号瓶(火柴继续燃烧)。点燃的火柴放入2号瓶(火柴立即熄灭)。

师:这是怎么回事呀?老师告诉你,这里面蕴藏了很多科学奥秘呢!让我们一起走上探秘之旅,来找找空瓶灭火的奥秘是什么?

(评析:魔术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表演形式。魔术里都蕴藏着科学奥秘。以貌似不可思议的一种神奇现象引入,吊起了学生的胃口,激起了无限探究欲望,一句“让我们一起走上探秘之旅,来找找空瓶灭火的奥秘是什么”为下面的探究活动做了铺垫。)

【片段二】做中发现: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是什么?

师:如果把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生:可能小苏打会溶解。

生:可能会变成固体。

……

师:想好怎么做这个实验了吗?

生:把小苏打倒进白醋里。

师:把所有的小苏打都倒进烧杯中的白醋里吗?

生:不是。

生:小苏打和白醋都用一部分,这样好对比。

师:那你准备用多少小苏打和白醋?

生:小苏打取两勺,白醋三十毫升的样子吧。

师:可以。那你们准备怎么观察?

生:用眼睛看。

生:耳朵听。

生:摸一摸,闻一闻。

……

师:有什么发现?

生:有大量气泡冒出来。

生:白醋变成了白色。

生:有“嗤嗤”的声音

生:反应杯摸上去很冰凉。

师:了不起的发现。其他同学发现了吗?一起来试一试,摸摸反应杯,再摸摸其他的玻璃杯,感受一下。

全班一起感受,反应杯确实变凉了。

(评析:在混合小苏打和白醋之前,教师先抛出问题,让学生对混合后的现象进行猜想,有助于激励学生在实验时更仔细地去观察。实验现象会不会和自己猜想的一样呢?学生肯定都希望看到的现象和自己的猜想一样,于是会加倍用心地去观察。在指导学生如何实验时,教师抛出了三个关键性的问题:一、把所有小苏打都倒进白醋里吗?二、取多少小苏打和白醋呢?三、你准备怎么观察?三个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概括了实验操作的要点。而至于放小苏打和白醋的顺序,无论先放哪一个,混合后的现象都是一样的,所以没有做刻意的要求。由于混合现象比较剧烈,有比较明显的气泡产生,学生往往把注意点只放在气泡上,而容易忽视其他的现象,所以实验前讨论怎么观察,希望学生能用上眼耳鼻手等感官全方位地进行观察。结果有多位学生听到了“嗤嗤”的声音,有一位学生用手去摸了反应杯,并发现反应杯变凉了。教师及时表扬了这位学生,通过表扬号召大家一起摸一摸,让每位学生都有切身的体会。 )

【片段三】实验验证:产生的气体是什么?

师:有大量气泡冒出,就说明它产生了大量——气体。这是一种什么气体呢?

生:空气。

生:氮气。

生:一氧化碳。

生:二氧化碳。

……

师:虽然我们还不知道它是什么气体,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两个小实验来了解它的特点。

教师演示(边说边做):第一个实验,点燃一个火柴伸入杯子中(演示时点燃的火柴没有伸入杯子),会看到什么现象呢?说明它有什么特点?第二个实验,点燃一根蜡烛放入小烧杯内,让反应杯靠近小烧杯上面时再打开玻璃片,轻轻一倒(演示时没有倾倒),会看到什么现象呢?说明它有什么特点?

(评析:针对实验现象,教师抛出一个学生们都困惑的问题。接着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边说边做,让学生明了实验的步骤和要注意的要点,但是最后能观察到实验现象的这一步没有演示,不但避免了学生机械地重复实验,更重要的是给学生留下悬念:点燃的火柴伸进去会怎样呢?气体倒向蜡烛,蜡烛又会有什么变化?这到底是什么气体呢?学生脑海里多一个问题,就多一分探究的欲望与热情。)

学生实验验证,汇报发现:能熄灭火焰、比空气重……

师:根据它的特点,你觉得这是什么气体呢?

生:二氧化碳。

生:氮气。

师:那到底是二氧化碳还是氮气呢?老师还有一个办法来验证。

师出示:澄清石灰水。

师:现在这杯液体看上去是无色透明的,但是它遇到二氧化碳,就会发生变化。

验证澄清石灰水遇到二氧化碳会发生变化:请一位同学来上台用饮料管向石灰水中吹气。结果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了。

师演示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会不会也使石灰水变浑浊:在锥形瓶中放入小苏打,从漏斗中倒入白醋,产生的气体顺着管子出来排放到石灰水中。结果,也浑浊了。说明这种气体可能就是——二氧化碳。

师:是啊,科学家经过大量的研究也证实了这种气体就是二氧化碳。

(评析:这是根据课堂生成而增加的一个实验。教材的安排是仅凭这种气体能熄灭火焰、比空气重的性质不足以判断它就是二氧化碳的,所以就直接给学生介绍科学家研究出来这种气体就是二氧化碳。笔者认为,虽然学生知道了气体是什么,但是终究不是自己亲自证明的,把科学家的结论灌输给他们不但说服力不够强,而且也不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所以,增设了一个石灰水实验,先让学生把人体产生的二氧化碳吹入石灰水,看到现象,然后以相同的实验现象来初步推断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气体可能是二氧化碳。有了初步判断之后,再告知学生科学家研究的结果,让他们明白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这样既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达到了教学目标,又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这是一堂典型的探究课,整堂课以一系列“问题”为主线,引领大家不断向前探索。学生为探究“空瓶灭火的奥秘”而来,以“小苏打和白醋的特点是什么?”“它们混合后会产生什么现象?”“产生的气体是什么?”“留下的‘白色液体是什么?”等问题激起了学生无限的探究欲望。就如一部充满悬念的悬疑大片,迷雾重重,让人欲罢不能。所有的问题都由学生自己提出,自己实验解决,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

(浙江省桐乡市洲泉镇中心小学 314500)

猜你喜欢
石灰水白醋小苏打
白醋洗头
泉水与白醋
鸡蛋微笑了吗
树木为啥穿“白衣”
巧灭蜡烛
树木为啥穿“白衣”
树木为啥穿白衣
科学用白醋全面清洁家居
使用小苏打消除异味
善变的石灰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