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味留香

2015-08-29 16:33李文娟
澳门月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內地行業快艇

李文娟

在廣府人飲食文化中,鹹魚可說是一種代表性食物,一如江淮的臭豆腐、韓國的泡菜,以致於曾有揣測指廣東人鼻咽癌高病發率乃由鹹魚所致。雖是無稽之談,卻可見鹹魚在粵菜中的歷史地位。可惜的是,隨著社會經濟轉型,在港澳地曾經成行成市的魚欄、鹹魚欄,已然式微。

合發利記鹹魚舖創業於上世紀五十年代,東主是人稱“煊叔”的吳煊,是本澳經營鹹魚發售行業的老行尊,見證了六十多年來“馬交鹹魚”的變遷。用他的話來形容當下的行業狀況,就是“已開到荼薇”:“行內的人手日漸老化,後生的都唔入行”。

日本侵華期間,當時才十來歲、在中山讀四年級的煊叔,與母親帶著大嫂及妹妹避難到澳門,從此落地生根,擔起生活重擔,這也是不少老一輩澳門人的親身經歷。“當時來澳後就住下環街,出門口就是魚欄。最初擔街做些小買賣,後來就向魚欄攞啲魚仔,自己加工醃製後,拉車仔去到快艇頭街一帶去賣。”四十年代的下環內港一帶仍是海岸,大大小小的漁船每日穿梭往返,煊叔回想當年的繁盛,不勝唏噓:“當其時下環街有十多家大欄,每家都有請十多個夥計。漁船上水,魚籮由沙井巷擺到媽閣廟呀!”

漁業興旺,連帶鹹魚行都開到成行成市,“五十年代前,快艇頭街一橫一直兩條街大概有十八家,沙梨頭那邊還有三幾家。”吳煊的合發鹹魚舖原址就開在快艇頭街中間,二十多年前因舊樓拆建,才搬遷到現址的工匠街三十五號。“合發原本是叫成記的,五十年代已經有啦,我係一九六二年才頂手的,改稱利記。”能夠由車仔檔到上舖做老闆,當中玄機,或可由煊叔一句話中參透:“內地解放後,對港澳貨運完全停頓,成條街的鹹魚舖一年之間冇咗一半,兩年後冇咗八成。”

一九五八年,南光公司組織澳商到內地買貨,合發、合棧、順發、和發、成益、和益等六家澳門商號組成“六聯南粵公司”,到春秋兩季交易會進行鹹魚合同貿易,但煊叔表示與內地的生意難做:“國內貨收購價連同運費及其它雜費,同澳門貨相比無競爭力;加上鹹魚不能久放,講求新鮮,與同期的澳門貨形成衝突。只不過是當時不想貨源外流,勉強為之。”一九八○年,“六聯”解散。

澳門歷史上是一個漁村,在上世紀本土四大支柱產業中,捕漁業是最大規模的行業。早年在漁汛期,大量的海產來不及新鮮發售,又沒有雪藏設備時,因而衍生了鹹魚業。昔日的下環海傍一帶及路環海邊,都有不少曬製鹹魚工場。“合發”在快艇頭街的舊址亦自設有曬場,吳煊說:“當時大多數曬場都設在樓頂的,我家的約千尺面積。”現在工匠街的舖內,左邊牆貨架下仍可見一列水泥砌成的醃魚池,不過,煊叔話近三幾年已沒有自家製作了。

做鹹魚舖雖然不用出海風吹日曬雨淋,但工作同樣繁重辛勞。“以前漁汛之時每天都是天光做到天黑的。黃昏六點鐘漁船埋岸,信差就會逐間舖去派信通知,我就同夥伙一齊去碼頭落貨。天冷時都經常要做到淩晨十二點或者一點才能夠收工。”煊叔說到這裡笑起來,“點似得依家的後生,朝九晚六都仲嫌辛苦!”

煊叔說,澳門的鹹魚業在五十年代最淡靜,六七十年代靠本地人支撐,八十年代內地改革開放後,開放境外貨物進口,澳門百業又“鹹魚翻生”,“合發”亦不例外。雖然煊叔在這行內經歷幾十年,但他亦估唔到最旺時期竟然是“自由行”剛開放時,“內地人幾十斤幾十斤咁掃貨返上去,試過最旺一日賣十多萬蚊貨,一年賣三百幾擔,大約早十年左右啦!近十年都係一年靜過一年。”煊叔說,“依家呢行都好難做,冇人力、冇貨源、租金貴,合發舖位好在向社團平租,尚可維持。依家做小批發為主,與客戶有幾十年感維繫,佢哋反而驚我唔做。”

“合發”另一口碑貨就是蝦糕。“蝦糕以香港汲水門的最靚,澳門賣的基本上都是從那裡攞貨。澳門早六十年前氹仔都有做蝦糕,每年四、五、六月才有。澳門依家冇船攞銀蝦,香港都少貨。”煊叔的櫃檯上就有兩個大玻璃缸擺放一磚磚的蝦糕,顯見很重視的樣子,“我賣咗幾十年蝦糕,叫做薄有名氣咁啦!如果港冇貨,我就唔賣,唔想做壞名聲啦。”

澳門大力發展旅遊業的同時,不少傳統行業卻日漸萎縮,所謂一葉知秋,捕漁業成了夕陽行業,依附其後的鹹魚業更形衰落。或者,在不久的將來,“鹹魚白菜也好好味”真的是只有歌仔才有得唱了。

(作者是澳門城市大學2014級文化產業管理碩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內地行業快艇
最新出版行业标准
最新出版行业标准
红批有声作文
tuning up
行业绘本
纸片“快艇”
好玩的牙签快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