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市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探讨

2015-09-08 22:38成翠云王大明
南方农村 2015年1期
关键词:对策和建议现代农业

成翠云++王大明

摘 要:长期以来,我国政府格外重视农业的国民经济基础地位,尤其是近年来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2014年的一号文件是中央连续第11年聚焦“三农”。早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就提出要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现代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作为农业大市同时又是川北心脏的南充,其农业发展对四川甚至整个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举足轻重。本文首先介绍南充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然后在分析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对南充市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实质性的指导。

关键词:农业经营体系;现代农业;对策和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15)01-0020-04

一、南充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重点围绕“谁来种地”、“怎样种地”两个难题,立足实际,不断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及组织形式,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代农业发展前景日新月异。截至2013年底,南充市辖三区、西充县城郊专业菜地由6万亩增至10.1万亩,年生产能力由13.3万吨增至30.9万吨;农民专业合作社近2000余个,按照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据2014年5月初的调查报告显示,全市现登记在册的家庭农场达到500余个,大都分布在西充、营山、南部等农业大县,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这些家庭农场的单位面积产值普遍比传统农户种植高出30%左右。目前,通过招商引资,带动工商资本和民间资金融合,全市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就有35户,涉及种植、养殖、农业综合开发、畜禽养殖和农产品加工等多个行业,2013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涉农龙头企业达86户。相比2012年,2013年农业总产值增加了297.2亿元,农民家庭人均收入达7650,增长13.7%。南充还是全国首批唯一一个统筹、跨县(区)联建现代农业示范区试点的地级城市。在2014年4月27日的试点绩效考评中,南充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荣获了全国第五、中西部第一的佳绩。总体而言,南充市发展现代农业初见成效。

二、南充市农业经营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经营组织内部分工不协调

出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虽然南充市现培育了众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也形成了“大林模式”、土地经营权入股、劳务承包等多种特色经营模式,但由于缺乏经验,农业整个产业链的利润大都集聚在产前和产后,各大经营主体各谋其利;有的甚至暗中窃取农民切身利益。以现代农业示范区内的鄢家花椒基地为例。按照“公司+农户+合作社”的运营模式,农户以土地的经营权入股,占股份的30%;龙头企业荣生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投入所需的技术、管理等资源,占股份的60%;合作社占股10%,花椒收获后,公司负责销售,成果由种植农民、公司、合作社按入股比例分享。表面上农户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可以获得30%的巨大收益,但实际则不然。因为销售环节也是龙头企业一手在操控,为了多攫取利润,他们会暗中抽离一部分的收益,而将剩余的拿去分红。合作社形同虚设,只要能收回原本的投资便会对此视而不见。最终吃大亏的还是农户,既出让了土地承包经营权,又付出了劳动力。另外,还存在有些企业主和经营素质匮乏的农户为了获得政府支助和相关的补贴,存在盲目地成立涉农项目、注册家庭农场、申请获准专业大户资格等现象,导致社会支农资源的较大浪费。

(二)片面集中土地,追求农业土地规模化经营

由于当前以农户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已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加上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纷纷涌入城市为规模化经营创造了前提条件,南充市近年来积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据市农牧业局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全市共有101.16万亩土地流转给专业大户、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而到2013年全市土地流转面积就达到了281.52万亩,仅仅一年时间就增长了178.29%。显而易见,实践中将土地规模化经营和土地数量集中给等同起来了。诚然,促进土地集中是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必经之路,规模经营也确实可以实现少部分的农户的巨额收益,但一味地扩大土地规模会带来诸多弊端。第一,对于农户而言,尤其是那些进城务工又没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倘若在城市没法生存,返乡又无土地可耕种,政府到那时拿什么去安定他们,这么做无疑从根本上损害了农户的切身利益,严重时甚至会激化社会矛盾。第二,对于农业生产经营本身而言,从经济学角度上讲,并不是投入的土地资源越多越好。根据著名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在技术既定的条件下要想获得最大的产出,投入的生产要素(劳动、土地、资本)之间是存在一个最佳的配比,如果某一种要素投入多了,便会导致稀缺资源的浪费。因此对土地规模化经营必须要有个重新的认识,谨慎对待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集中。

(三)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南充市现已初步形成了“公司+农户”、“业主+农户+基地+劳务合作社”、“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多种生产经营模式,但能够成功运作的都是靠龙头企业的雄厚资金。懂技术的农户家庭想办个家庭农场,前期的启动资金就会令其一筹莫展,其他已经建立的家庭农场的发展资金大部分都是靠经营效益供给,一旦经营不善,农场便面临倒闭的风险。肩负惠农支农重担的农村信用合作社,长期以来,由于农业高投入、低收益的天然属性,扶农资金支持难免有些力不从心,加上农民缺乏抵押的资产,融资就更加困难。其他金融机构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认识不足,僵化的信贷条件约束了其信贷市场在农村的开拓,同时,受信息不对称的影响,难以全面掌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成本、收益、风险等信息,无法对贷款对象进行资信审查,进一步制约了金融对农业发展的支持。近些年,政府为了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兴修农村公路,耗费了大部分的财力,对农业的资金扶持心有余而力不足。目前农业社会化服务渠道较少、供给严重不足,产前服务只是集中在统一提供良种等有限的项目上,产中服务仅仅提供防疫,产后所需的服务则基本靠农户自己解决。

(四)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

受传统城乡二元体制的桎梏,农民身份由出身决定,从事农活不受限,因此长期受到一系列的政策性歧视,农民也成了“弱势群体”的代名词,导致农村劳动生产效率低下,农户素养不高。主要体现在:(1)文化素质低。大部分农村家庭认为读书无用,便让自己的孩子早早的辍学去外地打工挣钱,只有少部分的家庭觉得让孩子多读书以后才有出息,但目的也是为了脱离农村,留在农村从事农活被公认为无能的表现。从而文化素质稍微高点的青壮年向往的都是繁华的城市生活,有些村甚至只留下老人、妇女和小孩守着家里那几亩世代相传的田地。(2)经营素质低。农户基本不懂管理,更不懂市场,他们所谓的高产户靠的也只是多年来的务农经验,对现代经营技术及机械操作根本就是一无所知。(3)心理素质低。当农产品处于销售旺季时,盲目扩张生产规模,导致产品供过于求;当农产品处于销售淡季时,很容易对规模经营的产业产生悲观情绪,造成规模减少、产业滑坡。前几年南充蚕农因国际生丝价格下滑的影响而大幅减少对桑树的栽培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最终,导致南充的农业现代园区只有示范功能,推广与产业化缺乏有素质的劳动力来保障。

三、构建南充市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对策和建议

(一)创新“四位一体”的农业经营机制

发展集生产、市场、服务和管理的“四位一体”农业经营机制创新,具体指的是把发展专业大户作为农业生产主体;把发展龙头企业作为农业市场主体,把发展农民合作社作为农业服务主体,把发展行业协会作为农业管理主体。这样不仅可以发挥各自的长处,而且可以有效解决经营组织间分工不明确和利益不协调的矛盾。(1)应着重培育生猪、蚕桑、柑橘等专业大户,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另外鼓励支持专业大户的升级版——家庭农场的创建与发展,在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同时,家庭农场能让农户家庭充分参与到农业现代化生产中并享受其带来的巨额收益,自然而然就会形成示范效应,促使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返乡重操旧业。(2)龙头企业凭借其雄厚的资本、丰富的市场经验以及强大的人才队伍在现代农业发展中举足轻重,是沟通农户与市场的重要桥梁。应支持其改善农产品贮藏、加工、运输和配送等冷链设备,鼓励利用农产品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3)农民合作社是一个能将闲散的农户集中起来,并为成员提供农产品的加工、销售、运输以及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的经济性合作组织,发展农民合作社将使农业生产者从小农经济的困境中解脱出来。(4)还应该成立行业协会,对农业相关产业链运行进行监管,充分保障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相关群体权益,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利益。总之,南充发展现代农业任重道远,需要各种组织密切与农户、农民合作社的利益联结关系,分工合作以致共赢并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二)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导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坚持家庭经营为基础与多种经营形式共同发展,传统精耕细作与现代物质技术装备相辅相成。”由此可看出,在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同时,家庭经营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地位依然不能动摇。另外,罕见地出现了与家庭经营相匹配的“传统精耕细作”,毋庸置疑家庭经营对于发展农业的作用可见一斑,尽管它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但在中国,有它存在的必要性。这也表明我们不能盲目效仿欧美国家现代农业的做法,发展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的是一步一个脚印。南充地处川东北,属于典型的丘陵地带,农业欠发达,片面地集中土地发展规模经营是走了政策的极端。因为受地势限制,农地都被自然分割成若干小块,要想走土地规模经营这条路就必须进行土地整理,这样将耗费大量的财力。南充近些年谋划现代农业实施土地整理开发项目近百个,整理土地面积达百万亩,投资接近200个亿,可谓是耗巨资。其实换个角度看问题,不一定非得扩大土地面积去追求规模效益,可因地制宜发展除土地以外的资源、技术集约型的规模农业经营,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方法去增加农产品产量。比如,像那些农户相对比较聚集的村庄,可以多投入劳动力,形成对其他生产要素的替代作用;借鉴荷兰发展集约化农业的经验,实行用资金替代土地,增加科技投入,推进农业技术创新。通过温室效应来发展高效农业,温室农业使农作物不受气候的影响,使得有限的土地也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另外,交通比较便利的地区可以开展小块田集中机械化作业。

(三)推动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正规金融机构之所以不积极主动为农民提供金融服务,关键原因是信息不对称、农民缺少适宜的融资抵押担保。解决这一大难题需要发展社区性农村金融互助组织。第一,信息相对对称,农民借款不还的道德风险极小;第二,监督成本低,不但可以缓解农民贷款难的问题,还能获得利息收入;第三,发展互助组织可以避免个人放债的不确定性。坚持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原则,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督促公益性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大力度推广农技、防控动植物疫病、监控农产品质量;二是培育信息、农机、营销等经营性专业化服务组织,为新型经营主体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三是推进乡镇农业服务机构改革,支持发展各类农业服务组织,南充的订单式农业发展效果显著,可以适当发展合作式、托管式的特色社会化服务;四是政府应加快由管理型向服务型智能政府转变,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应只停留在兴修农村公路上,还有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和水利等硬件设施,逐步增加农业保险服务,为农业社会化服务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培养高素质的职业农民

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根据木桶原理,关键是要培养高素质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群体。实现农民从身份到职业的完美转换也是农业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南充市的现代农业发展起步晚,现今处于初级阶段,国内暂缺少成功的实战经验,可以效仿丹麦培育职业农民的做法。丹麦是欧洲著名的农业强国,农产品除了供给国内需求外还有三分之二可用于出口,靠的就是其拥有高素质的农民群体。在丹麦想当农民可不是件易事,首先得持有绿色证书,并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而一个人获得绿色证书必须经过10年初等教育,并在农业学院进修深造约5年。有绿色证书的青年农民在购买农场时可以得到政府补助和低息贷款。借鉴丹麦培育职业农民的经验,结合南充发展实际,南充市各大高校可以新设与农业有关的专业,给予主修这些专业的学生免学费、生活补助、毕业包分配工作等各项优惠政策;或者单独设立一所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颁布相应的补贴条文,面向全市广大留守农村并有志于从事现代农业的农户招生,同时鼓励那些在城市恶劣环境中干苦力活的青壮年返乡进行免费职业再培训,当掌握了一定的管理、市场等知识和有关技能后,签订定向就业协议,对他们创办的农业企业提供资金、技术支持和免税扶持。建立必要的认证制度和职业培训体系,根据农民掌握农业技术的娴熟程度授予技术等级证书,等级越高,获得的扶持力度也要随之加大。这样不仅能够避免公共职业培训的外部不经济,也能为发展现代农业输送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从而缓解近年来居高不下的城市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姜长云.关于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思考——如何实现中

国农业产业链、价值链的转型升级[J].人民论坛.学术前

沿,2014(01).

[2]新华社.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全文)[EB/OL].http://

www.sei.gov.cn/ShowArticle.asp?ArticleID=237121,

2014-01-20.

[3]贺雪峰.剖析中央“三农”政策微调整[J].中国国情国力,

2014(07).

[4]经济日报.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欧洲经验[EB/OL].

http://www.farmer.com.cn/xwpd/btxw/201311/t20131128_

916600.htm,2013-11-28.

[5]李铜山,刘清娟.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研究评述[J].中州学刊,

2013(03).

[6]卢荣善.农业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农民从身份到职业的转

换[J].经济学家,2006(06).

(责任编辑:陈 勇)

猜你喜欢
对策和建议现代农业
河北邯郸拥有现代农业园区167个
2020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公示公告
我省3园区入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
拟入选“互联网+”现代农业百佳实践案例公示名单
山西省创业创新促进就业的政策执行效果分析及对策建议
关于美联储加息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探讨
网络时代的文化管理问题
职业学校关于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和建议
黔南民族地区中学体育信息化教学现状与分析
青海省新增2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