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皓峰:“刀背后”看真武林

2015-09-09 16:21张竞艳
出版人 2015年8期
关键词:武林道士下山

张竞艳

电影《一代宗师》中有句台词:“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有一口气,点一盏灯,有灯就有人。”从苦苦求索到坐看重围,徐皓峰何尝不是如此,藏身刀背后,心怀真武林。

毫无悬念,著名导演陈凯歌执导的电影《道士下山》7月上映后,再次引发一场“欢乐”的唇枪舌战。“您看过《道士下山》的电影了吗?作何评价?”原著作者徐皓峰,自然难逃各路记者的盘根问底。然而,身为电影导演的他,谨守着影视圈行规,一概不予置评。

1930年代的杭州,烟柳繁华之地。小道士何安下被迫下山,等待他的却是一段段奇遇。西域高僧、政府要员、日本武士、中统特务、太极高手、梨园名角……各色人物轮番登场,种种秘传心法浮现于世。这就是《道士下山》的故事。《道士下山》成书于2007年,为徐皓峰赢得了“硬派武侠小说第一人”之名。

徐皓峰,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导师。大学讲堂上的他,常常妙语连珠,“徐皓峰语录100句”广而传之。他从1997年开始文学创作,《逝去的武林》开中国武侠纪实文学风气之先,《道士下山》被视为“硬派武侠的接脉之作”,《师父》继获2012年“人民文学奖最佳短篇小说金奖”后,今年6月荣获第十六届“百花文学奖小说双年奖”。拥有“一帝双后”强大阵容的同名电影《师父》,2015年12月即将上映。这是徐皓峰第三部自编自导的电影。而更多的人则是从2014年开始知道徐皓峰,他凭借电影《一代宗师》荣获了第3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编剧奖。

走进徐皓峰的武侠世界,有奇峰有异径,有真武林也有大智慧。

“留住”逝去的武林

提起徐皓峰与武林的不解之缘,不得不说他的二姥爷李仲轩。

李仲轩在上世纪30年代因为拜师习武,被自己书香门第的家庭逐出,一生坎坷,后成为形意拳一代宗师,徐皓峰少年时便偷偷随其习武。1997年从电影学院毕业之后,徐皓峰开始了漫长的“隐居”生涯。他追随二姥爷,由此步入武林。数十年间,他潜心整理形意拳留存的拳谱心法,走访民间老武人,留下了珍贵的口述纪实作品《逝去的武林》《高术莫用》《武人琴音》。

《逝去的武林》由李仲轩口述,徐皓峰整理而成。作为中华武术黄金时代的最后见证者之一,李仲轩年轻时拜入三位形意拳大师唐维禄、尚云祥和薛颠门下,深得形意拳大义;后隐于市井几十年,及至晚年,机缘巧合之际,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一幅传统武术界的人物风貌图,并透露了从前秘而不宣的练武秘技。《高术莫用》对象形术——薛颠的传世之作进行了探佚,《武人琴音》则首次披露 “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的喜峰口之战刀法。

其实,记录这些口述历史的过程异常艰难,那些八九十岁的老武人,常常一周、一年甚至几年里,每次拜访都说着同样的话,后来徐皓峰才知道,原来“每次在相同里都有一两句不同,这一两句就是关键”,个中乾坤还需靠悟性,方能心领神会。通过耐心地记录整理和大量查阅资料,徐皓峰不但修炼成一位武林高手,在武侠小说创作上也渐入佳境。他谈到自己创作的初衷时说:“我写武侠是因为自己采访过很多武术界和道学界的长老,经过长时间接触积累了一些资源才开始动笔。因为这些人给我讲到的一些拳理让我感觉需要用一种方式将其传承下去。中国古代文人有一种方式,为了让自己的诗得以流传,就写小说,把诗镶嵌进小说里,我和他们是一样的,我是把拳理镶嵌进了小说里,希望它得以流传。其实我最得意的不是我制造出来的故事,而是一些比较简洁的关于武术的知识点。”

幸好,有此藏身处

徐皓峰记得港台武侠小说袭来的那年暑假,有同学给他送来四册武侠小说,要求一日看完,他再转送别的同学。而现今的他,到了忘记大多数中小学同学名字的年纪,却写着“不一样”的武侠小说。

徐皓峰的武侠小说将司马迁以来、经唐宋传奇至近代平江不肖生等人到金庸、古龙的中国独有的武侠文学传统,加入了实证和史传等新元素,既承续其固有的传奇性,又融合武学知识体系,以丰富的细节、真实的历史背景呈现了武人特殊的生活方式。这种徐皓峰独有的美学风格,为武侠小说带来一片新气象。

人民文学出版社从2013年1月出版了徐皓峰的长篇小说《武士会》之后,迄今已出版了他的武侠短篇集《刀背藏身》和长篇小说《道士下山》。时隔7年,《道士下山》推出修订版。“《道士下山》写于2007年,至今才知自己写的是逃亡。写人物命运,写出了各种逃亡方式,写人情世故,写出了追捕者不同的收手方式。”徐皓峰在序言《人生可逃》中如是写道。在他看来,唯有以这点文采来报师恩。

有人觉得《道士下山》的故事结构过于松散,就像陈凯歌说的,“人都是匆匆过客,像一把珍珠撒出去,有去无回”。对此,徐皓峰表示这得看以何种文学标准来衡量中国的文学,“尤其是通俗一点的大众文学,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向西方通俗文学、向好莱坞影视靠拢,去追求人物、意义、高潮。这种文学其实就是圣经叙事,但中国的文学传统是笔记体小说,所以我在一开始创作《道士下山》时,就是按笔记体小说的方式走的”。

2012年,《人民文学》给《师父》的获奖词是:“凭借武侠小说的叙事形式,以电影剪辑式的明快节奏,完成了对1933年中国社会片段的文学想象。”《师父》和《国士》等作品一起收录于武侠短篇集《刀背藏身》中。在责编琼花眼中,徐皓峰创作力惊人,是“一位顶靠谱的作家”,而《刀背藏身》是他十年来创作短篇武侠小说的轨迹和变化的一个记录。

刀尖上的疾徐,尽在刀背的暗影中。在《刀背藏身》序言里,徐皓峰写到,北方理念,刀法是防御技,刀背运用重于刀刃,因为人在刀背后。“武侠小说是一棱刀背,幸好,有此藏身处。”

坐看重围辟新路

青年立志时,徐皓峰想做一名电影导演,甚至写小说也有极强的目的性,为将来拍电影做准备。

2011年,徐皓峰的导演处女作《倭寇的踪迹》问世。影片讲述了明朝末年江湖上的四大门派以及“倭刀”之间扑朔迷离的斗阵故事。该片入围威尼斯和多伦多两大国际电影节,并斩获多个奖项。2014年,《箭士柳白猿》上映。

虽然《倭寇的踪迹》《箭士柳白猿》深获业界好评,但其写实风格却不合大众的口味。出于商业考虑,新片《师父》会有什么不同之处吗?徐皓峰表示,头两部影片以话剧空间和以电影画面构图来表情达意,而不是用常规剧情交代的层次来完成故事和主题。《师父》则“用最古典的叙事和表演的方法做一部电影,本来这个是最常见的,但是因为近几年中国电影最常见的东西已经见不到了,反而最常见的东西成为我们出奇制胜的奇兵,所以这部电影的商业性不是它的商业元素而是它的叙事形态和电影形态”。

徐皓峰指出,这二十多年来是武侠电影的一个衰落期和转移期,武侠电影作为一种商业类型,在整体上已经走向末路。在他的电影世界里,没有“飞天”没有“炫技”,只有闪转挪腾间智慧与功力的对决。在中国电影普遍缺乏观念的时代,徐氏武侠自成一统,还原着真实的武林。徐皓峰告诉记者,同样是真实的武打,但与头两部电影不同的是,《师父》是用正写正拍的方法,挖掘出动作形态本身更大的魅力,且这种魅力不同于港台武侠片。他不仅仅要讲述民国30年代天津武术界的一段恩怨情仇,更想拍出当时天津的社会结构。

在新近出版的《坐看重围》中,徐皓峰写了自己执导电影《师父》的感悟。“‘坐看重围,是一个隐喻,一种姿态。”徐皓峰曾说:“武侠的魅力之一,是里头有中国人的样子。”他“从最没落的时候进入,是希望可以用完全不同于过往武侠的写实主义手法,拯救武侠文化的衰败”。

猜你喜欢
武林道士下山
A New Way of Dao
双下山
下山记
小猴下山
《道士下山》
小猴下山
一顶神奇的道士帽
《道士下山》:红尘乱世走一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