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人为何幸福?

2015-09-09 16:15刘建华
小康 2015年17期
关键词:拉萨市拉萨小康

刘建华

在近十年的时间里,拉萨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改变的不仅仅是城市环境、公共交通等公共服务硬件设施,还有拉萨人民对幸福的感性认识

“虽然我们的经济发展与北上广、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发达地区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我们在这儿生活,非常幸福。”拉萨市民、导游次仁旺姆对《小康》记者说,雪顿节前的拉萨哲蚌寺,来寻踪探秘的游客并不多,大多是拉萨及周边地区的藏民。

无论是放牧,还是在做工,抑或是在拥挤的公交车上,拉萨人爽朗的笑声和开心的言语都印证着次仁旺姆的话。事实上,在中央电视台生活栏目调查中,拉萨市连续七年荣膺“百姓幸福感最强城市”第一位。拉萨市委书记齐扎拉认为,拉萨市民的幸福感得益于近几年的一系列政策,特别是有关民生的十项政策。2014年中国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力评价也显示,全国38个主要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评价排名中,拉萨居首。

《小康》记者在拉萨一个星期的调研发现,这座被称为圣城的城市,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改变的不仅仅是拉萨的城市环境、公共交通等公共服务硬件设施,还有拉萨人民对幸福的感性认识。

“民生”成为头等大事

“在拉萨,上学的费用基本为‘零。不同于内地一线城市愈演愈烈的择校费”, 藏民德吉告诉记者,拉萨的孩子上学实行了义务教育“三包”——包吃、包住、包学费的政策,并免费配送书本、校服、文具等。

位于教育城的拉萨北京实验中学校园刚刚投入使用不久,无论是校舍硬件设施还是师资力量,相比其他一般的学校而言,都具有很大的优势。作为北京教育系统的援藏干部,北京实验中学校长张大力已经进藏一年多了,他对《小康》记者详述了对于这一学校系统的规划。“上个学期,我们前后派了三批、60人到北京去培训,当地老师是208人,这几乎接近三分之一了。”张大力表示,这所学校的定位是普通高中,不是自治区重点,也不是市重点,“但是这所学校下一个年度的招生,可能会超过一些自治区重点的分数线,成为不是重点的重点,我们想把它办成在自治区或是在拉萨市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一所学校。”

“教育城一期投入使用,北京、江苏实验中学开学运行。”拉萨市教育局副调研员毛雅丽说,2014年,拉萨市将“教学就业”当成政府重点民生工程,全市教育支出250125万元,比上一年增长29.2%,进一步提高“三包”经费保障标准,达到年生均2900元,惠及9.1万农牧民子女及城镇困难家庭学生。健全培训考核、资金分配机制,投入1977.69万元培训2.09万人,新增就业1.55万人次、增长52.4%,开发岗位1.58万个,继续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3861名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

毛雅丽称,近几年拉萨着力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合理调整中心城区学校布局,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普通高考录取率全区领先,职业教育取得新突破,2014年学龄儿童入学率99.82%,初中毛入学率100.47%,职普比3.5∶6.5。

拉萨市卫生局调研员王代金告诉《小康》记者,拉萨市率先在全区启动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农牧区基本医疗补助提高至380元,大病统筹报销最高6万元,去年,拉萨城乡居民免费健康体检率100%,孕产妇和婴幼儿死亡率分别下降到51.8/十万、12.3‰;持续开展食药专项整治,保证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近几年,拉萨积极推进“安居工程”并取了明显进展,《小康》记者了解到,2014年,稳妥推进干部职工周转房分配改革,建设保障性住房5687套,改造1394户10.46万平方米棚户区;新开工商品房225万平方米、增长196%,销售90万平方米、增长104%。

在过去的一年里,扶贫开发深入推进,全年投资1.62亿元,实施93个扶贫开发项目,受益贫困户8373户,帮助2.3万贫困人口越过帮扶线。物价保持基本稳定。市场调控能力不断增强,常态化开展主要农副产品调运和应急投放,异地调运牦牛肉1600多吨,平价销售酥油21吨,投入3200万元购置投放100辆“菜篮子”工程直销车,设立1000万元价格调节基金,努力保障市场供应充足和物价水平基本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3.5%以内。

2015年拉萨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民生事业投入61亿元,着力办好自治区利民惠民包含医疗、教育、就业等“十件实事”。

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的《公共服务蓝皮书-中国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评价(2014)》一书中称,在2011-2014年的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调查中,拉萨市表现持续优秀,尤其是2014年,拉萨市的公共交通、公共安全、基础教育、社保就业、医疗卫生、城市环境、文化体育、公职服务等项目得分均排在38个城市中的第1位。

就业不愁 小康不远

8月10日,星期一。在布达拉宫观景台下的小卖部的老板对《小康》记者说,近几年来拉萨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布达拉宫每天限客一千人,要进去的都得提前订票,但丝毫不影响成千上万沿海城市游客对布达拉宫的向往,大部分人即使没有机会进入布宫,也会在广场及周围拍照留念。无数对布达拉宫向往的游客也给老板带去了生意。“我在这儿开这个小卖部已经五六年了,游客一年比一年多,如今天气炎热,矿泉水和冰淇淋卖得特别好,三元一瓶的矿泉水,三到八元一支的冰淇淋,再加上卖点零食啊什么的,一年到头也是丰衣足食。”老板说,小卖部每月的收入上5位数不是问题。

《小康》记者一行从拉萨出发,驱车前往纳木措。尽管翻越崇山峻岭,但平整的沥青路并没让人感觉道路崎岖,沿途经过好几个牧区,黑白相间的羊群在碧绿的草原上悠闲地吃着草,司机师傅告诉记者,现在的牧民已经很少随牧四处游荡,大部分都已盖起楼房定居。进入当雄县,公路两旁一排排整齐的两层小楼都是牧民们的家。

走进藏民多布杰的家里,宽敞明亮的小洋楼比一般汉族家庭更阔气,好客的主人摆上奶酪,斟上酥油茶。多布杰告诉记者,1999年他从部队退伍转业到地方,开始搞项目工程,通过十几年的发展,公司现有本地区工人60余人,连同科技人员一共94人。多布杰说,民营企业的发展对带动当地居民就业是一大利好,带动老百姓富起来是创业的一大根本目的。施工期间按照天数计算工钱,在每年10月以后的冬歇期间,给予工人500至1000的基本生活费,员工收入基本保持在平均150元/天,包吃包住。

扎西是曲水县曲水镇察巴朗村五组的能人,去年在铁路沿线跑运输,净赚20多万元。“把300平方米的两层楼好好装修一下,添置新家具,搬进去享受享受。”借着“朵果”的头彩,他希望今年能有更好的收入。而巴桑和丈夫次仁合计,今年种植5亩玛咖。尽管他们都在家务农,但收入也不错,家里小轿车、电视、冰箱样样不缺。去年他们只种植了2亩玛咖,就增收2万多元。科学种植带来的显著效益,让巴桑看到了知识的力量。“现在条件这么好,就希望孩子们能在新的一年里读好书,多学点本事,日子会越来越好。”巴桑说。

察巴朗村共有525户2423人,下辖10个组(自然村),是曲水县最大的村。巴萨是村委会副主任,新年期间,他考虑最多的是全村的发展:“我就盼着村里9公里长的水渠早日建成,这样就可以灌溉村里4000多亩农田,让大家有更好的收成。”

拉萨市还进一步实施了“四业工程”,拉萨市委政研室副主任周晋解释说,就是“以业育人,以业安人、以业管人、以业富人”这样一个大的工程,在这个工程中,拉萨每年投入近亿资金进行培训,包括农民免费办驾驶培训班、办烹饪培训班,办种蔬菜的培训班,办园林环保的培训班,拉萨现在整个的失业率控制在了千分之二以内,实际上几乎没有失业的了,全部都实现了就业。

近年来,拉萨市坚持把民生为本、人才优先作为工作主线,以“民生安市”战略和保障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就业为先和社会保障为重点,公共就业服务功能和水平进一步提升,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加快,“促进城乡劳动者较为充分就业、城乡居民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总体目标基本实现。

在去年的“第九届中国全面小康发展论坛”上,拉萨市以优异的成绩荣获“2014中国全面小康特别贡献城市”。

“这衣、住、食、学、教、医等方方面面都非常到位,切实让群众体会到了幸福所在。”拉萨市委书记齐扎拉说,拉萨市民的幸福感得益于近几年的一系列政策,特别是有关民生的十项政策。如今的拉萨市民在物质上得到满足,精神上感到幸福,拥有完善的医疗保障,小孩可以享受“三包”政策上学,房子是安居工程,交通便利。

幸福感从哪里来?

最近几年,拉萨一直被公认为是幸福感最强的城市之一,拉萨人的幸福感来自于哪里?

面对记者的采访,齐扎拉坦言,“客观地讲,拉萨确实还有发展滞后的一些问题,与我们国家其他省会城市相比较,特别是与东部地区的一些发达的城市比较,它的物质文明和现代化生活水平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把它放在拉萨这座城市里面来看,它的发展变化是幻觉式的、是跳跃的、是前所未有的,因为它是从没有一寸公路、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电、没有任何的现代文明一系列的物质基础,它是从一个没有民主政治,在封建农奴社会下的一种残酷的社会底层,把人当牛做马一样的社会制度下,过渡到当今社会的主人身份而出现的。”

“每一个藏民是从自己身边的,从吃的、住的、行的、看的、上学的、看病的等等这些来体会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幸福。”齐扎拉说。

“拉萨城,过去没有电灯,没有许许多多的公路,路灯也没有,到处野狗成群,尘土飞扬,是这样一座城。如今却是一座旅游之城。”拉萨市旅游局副局长民健在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介绍说,2014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攻坚之年,是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基础之年,是行业管理的服务之年。拉萨市旅游工作紧紧围绕“把拉萨打造成具有高原和民族特色的国际旅游城市”的目标,大力实施“产业兴市”战略,着力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着力优化旅游市场环境,旅游业的经济拉动作用进一步凸显。

仅此旅游一项,据统计,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925.7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11.67亿元,同比增长15.87%和35.91%。新增星级宾馆、A级景区10个,全市星级宾馆(饭店)房间数达11350多间,接待床位数达21000多张。旅游业带动就业人数7.5万余人,其中,农牧民达2万余人。

齐扎拉介绍说,现在的拉萨,城市的绿化面积前所未有,城市的供排水系统已经达到百分之百。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大楼被延续了下来,一栋栋大楼拔地而起。

近些年,拉萨人的生活水平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穿的都是牛皮,不是很好的,但是现在穿什么都有,要什么都可以买到什么。过去的拉萨,要吃到新鲜的蔬菜,那是很困难的,进藏的干部,坐飞机都带着几个西红柿、几个辣椒,大家都分着吃,但是现在海鲜、水果等应有尽有,水果和北京超市上的新鲜水果没有任何差别。电视、电话、汽车已经进入了许许多多的农户家庭。

“树上山,河变湖,暖入户”,拉萨市出台的政策化为简简单单的九个字,但是每一个字都变成了拉萨人的幸福感受。

拉萨有着6个月的严冬,晚上最低气温零下十几摄氏度。以往取暖靠烧牛粪、木柴,黑烟滚滚。但是2014年的冬天,对拉萨市民来说是有史以来最暖和的冬季——全城用上了天然气取暖,更重要的是,整个冬天没有拉闸限电。

拉萨人的幸福,从过去延续到了现在,又延续到未来。

“幸福是动态的,拉萨未来还要更加关注老百姓的切身需求,充分让人们享受物质财富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宗教信仰自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齐扎拉说,拉萨市委市政府将进一步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总目标,把它扎扎实实做好。

猜你喜欢
拉萨市拉萨小康
我家的小康
拉萨舰,入列
我家的小康
以非常之功,赴小康之路
拉萨市歌舞团迎来建团60周年
小康之路
关于西藏饲草种植模式探讨——以拉萨市为例
拉萨市近54年气温变化特征
拉萨市土壤肥力变化趋势与改良策略
拉萨姑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