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事里见智慧

2015-09-10 22:50
南方周末 2015-09-10
关键词:颜回教化功利

杨争光

说故事

我至今不会使用电脑,但因为手机,就学会了看微信。不到一年的时间,朋友圈里的通讯录已过百了。每天都会在微信圈里转悠三小时以上,看各种各样的读物。

在我的印象里,微信圈里的读物,大致可分为四类:心灵鸡汤;养生保健;插科打诨式的各种段子;和社会历史与社会现实有关的调侃和泄愤。

现在,最后一类已很少见,听说是因为“网管”。什么是“网管”,我并不清楚。望文释义,应该是网络管理的意思。

看微信也是一种阅读。阅读难免会有想法和看法。

还是在我刚有微信的时候,看到了在清华大学工作的大学同窗吴先生发的一条微信,而且注明是“转疯了”的一条。吴同学转发,大概是因为欣赏。

既然“转疯了”,应该是许多人都看过的。但我因为有话要说,在这里就再转一次。

是一个小故事。转述容易失真,抄在下面:

颜回爱学习,德性又好,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一天,颜回去街上办事,见一家布店前围满了人。他上前一问,才知道是买布的跟卖布的发生了纠纷。

只听买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为啥要我二十四个钱?”颜回走到买布的跟前,施一礼说:“这位大哥,三八是二十四,怎么会是二十三呢?是你算错了,不要吵啦。”

买布的仍不服气,指着颜回的鼻子说:“谁请你出来评理的?你算老几?要评理只有找孔夫子,错与不错只有他说了算!走,咱找他评理去!”

颜回说:“好。孔夫子若评你错了,怎么办?”买布的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头。你错了呢?”

颜回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冠。”二人打着赌,找到了孔子。

孔子问明了情况,对颜回笑笑说:“三八就是二十三哪!颜回,你输啦,把冠取下来给人家吧!”

颜回从来不跟老师斗嘴。听孔子评他错了,就老老实实摘下帽子,交给了买布的。那人接过帽子,得意地走了。

对孔子的评判,颜回表面上绝对服从,心里却想不通。他认为孔子已老糊涂,便不想再跟孔子学习了。

第二天,颜回就借故说家中有事,要请假回去。孔子明白颜回的心事,也不挑破,点头准了他的假。颜回临行前,去跟孔子告别。孔子要他办完事即返回,并嘱咐他两句话:“千年古树莫存身,杀人不明勿动手。”

颜回应声“记住”,便动身往家走。路上,突然风起云涌,雷鸣电闪,眼看要下大雨。颜回钻进路边一棵大树的空树干里,想避避雨。他猛然记起孔子“千年古树莫存身”的话,心想,师徒一场,再听他一次话吧,从空树干离开。他刚离开不远,一个炸雷,把那棵古树劈个粉碎。

颜回大吃一惊:老师的第一句话应验啦!难道我还会杀人吗?颜回赶到家,已是深夜。

他不想惊动家人,就用随身佩带的宝剑,拨开了妻子住室的门栓。颜回到床前一摸,啊呀呀,南头睡个人,北头睡个人!

他怒从心头起,举剑正要砍,又想起孔子的第二句话“杀人不明勿动手”。他点灯一看,床上一头睡的是妻子,一头睡的是妹妹。

天明,颜回又返了回去,见了孔子便跪下说:“老师,您那两句话,救了我、我妻和我妹妹三个人哪!您事前怎么会知道,要发生的事呢?”

孔子把颜回扶起来说:“昨天天气燥热,估计会有雷雨,因而就提醒你‘千年古树莫存身。你又是带着气走的,身上还佩带着宝剑,因而我告诫你‘杀人不明勿动手。”

颜回打躬说:“老师料事如神,学生十分敬佩!”

孔子又开导颜回说:“我知道你请假回家是假的,实则以为我老糊涂了,不愿再跟我学习。你想想:我说三八二十三是对的,你输了,不过输个冠﹔我若说三八二十四是对的,他输了,那可是一条人命啊!你说冠重要还是人命重要?”

颜回恍然大悟,“扑通”跪在孔子面前,说:“老师重大义而轻小是小非,学生还以为老师因年高而欠清醒呢,学生惭愧万分!”

从这以后,孔子无论去到哪里,颜回再没离开过他。

这个小故事应该不是真事,而是一个创作,教化人的。

我们的故事大多都是教化人的,内涵和意蕴有深有浅,水平和技巧有高有低。这个编的怎么样,读者应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这个小故事的下边,发了几条亦仁亦智的感悟:

这故事让我想起优客李林有首歌的歌词:如果失去了你,赢了世界又如何?

相同的,有时你争赢了你所谓的道,却可能失去更重要的;

事总有轻重缓急之分,不要为了争一口气,而后悔莫及!

喜欢这篇文章吗?

很多事情不必争,退一步海阔天空。

跟客户争,争赢的,也是输(新产品要送样时,你就知道了);

跟老板争,争赢的,也是输(年底打考绩时,你就知道了);

跟老婆争,争赢的,也是输(她不理你,你就得DIY);

跟朋友争,争赢的,也是输(搞不好失去一个朋友)。

这几条感悟,看得我一头雾水,对我的智力产生了严重怀疑。但我实在又有些不服气,就给吴同学发了一条“微信评论”:

真理和谬误时刻在辩驳——沉默也是一种辩驳方式。但辩驳不能赌气,赌气会使真理扭曲,使谬误走得更远。这才是孔子、颜回、卖布者、买布者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把启示导向“退一步海阔天空”一类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实在是久已有之的中国式智慧,利己害世。

现在,还得加几句:

这样的故事,这样的编法,也是中国文学的一种套路——很蹩脚那一类的。

说它蹩脚,主要是指颜回赌气离开孔子之后的那一系列编排。

如此蹩脚的故事和以智慧装潢起来的感悟,竟然“转疯了”,连大学教授也加入了转的行列。可见,这样的“教化”,这样的“智慧”,这样的“文学”,在现在的中国,依然有其强大的力量——说服力、感染力、影响力。

是的,我承认,这确实是中国的“智慧”。中国的智慧从来都亲近实用理性,而远离对真理的探求和坚守。

本来,这个小故事之于我,就到此为止了。但前些天,又在微信上看了一条信息,大名鼎鼎的于丹教授在一个高规格的场合演讲“中国智慧”,使用的材料里就有这个小故事。当然,于丹教授比那条微信的原创者要智慧多了,故事里的人物由孔子和颜回变成了师傅和徒弟,也去掉了极其蹩脚的后半段,留下的是其精彩部分--——打赌,头颅和帽子。在于丹教授看来,中国文化的智慧“就是站在最宏观的格局上,去判断最高的利益,而不会在局部真理上较劲。宏观的利益什么叫最大,就是这个师傅最后跟徒弟说的原则,他说你记住,当帽子和脑袋发生冲突的时候,三八可以是二十三”。

引号里的文字,是我让朋友从网上给我调出来的,于丹教授演讲的文字稿原文。于教授还说了,这也是“佛的境界”。在于教授的这个版本里,是从孔子开的头,应该是吴同学转发的那个版本的改写本。

佛和孔子走到了一起,和谐了。

但我还是有些迷惑:于教授教化听众要“站在最宏观的格局上,去判断最高的利益”,这我还能明白,迷惑的是,以这个小故事而论,里边的所谓“最宏观的格局”和“最高利益”到底是什么,是三八等于二十三还是用来打赌的头颅和帽子?

再看于教授演讲的下文,讲了一个和庄子有关的故事。我手困了不想抄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到网上去看。总之,经于教授一讲,释迦牟尼和孔子、庄子也和谐了。和谐在一起的中国智慧,就是“我们怎么样才能打破关于标准件的规格,不再是满足于一个桩子和一个洞了,而让生命自我走到天地格局,这是中国智慧能够给我们的一种方向”——那不就是如何打破标准件的规格嘛!

于教授还有小故事呢:

一个年轻的小伙子,他不服气自己的老酋长什么事都料事如神,所以他就要跟他打个赌,又是关于打赌和较劲。这个小伙子抓着一只刚孵出的小鸟背在身后,他说你现在说我手里的小鸟是生是死。他想你要是说它活的,我手指一捏马上掐死,你说他是死的,我手心一张马上就飞了,反正我让你说错。结果他这么较劲的问题一提出来,那个老酋长很睿智地一笑,给了他一个很宽容的答案。老人说,生命就在你的手中。

从这个小故事里,于教授给我们拎出来的“中国智慧”是——以“睿智”化解“较劲”。并且“让我们不局限于局部的细节纠缠,让我们以自己宁静的心贯穿天地自我,让我们在未来的不确定性上,以一种乐观的态度从容不迫”。

我实在有些感慨了。现在的教授真能扯啊!把什么都能扯在一起,而扯的目标始终如一,那就是,现实的功利就是一切——

在现实的功利面前,三八是可以等于二十三的!

在现实的功利面前,标准件的规格是可以打破的!

在现实的功利面前,较劲是愚蠢的!

在现实的功利面前,中国智慧竟可以也能够如此的“睿智”!

可是,我的吴同学,小编,还有于教授,他们说的难道有什么错吗?就对中国智慧的解读来说,我必须承认,他们没错。

哇哇,虽然心塞,但我还要再一次承认,是的,他们没错!

末了,还有一个疑问:我不知道上边这样的教化故事是不是心灵鸡汤。如果精神和思想有胃的话,喝这样的“鸡汤”,会不会大面积溃疡?

猜你喜欢
颜回教化功利
乘教化之风,行自主之路
功在自己,利及他人
颜回偷食
秋夜
颜回之乐
三八二十三
三八二十三
不走绝路
功利社会话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