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喜儿”诠释好中国

2015-09-10 07:22
新民周刊 2015年47期
关键词:杨白劳喜儿白毛女

“大红枣儿甜又香,送给那亲人尝一尝……”悠扬的旋律,把人们带回到70年前喜儿那悲喜人生中去,带回到浓郁乡土特色的中国故事里去。

记得当年看《白毛女》的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除夕之夜,杨白劳给喜儿扎红头绳的那段。在一个穷苦人家,过年了,依然要有一些红火的喜气。杨白劳买不起什么好东西,一根红头绳就是他最重要的心意、最美好的祝愿。那份父女亲情,那份穷苦人家对生活微薄的希望,都在那个场景中尽情展现开来。特别是那段“人家的闺女有花戴……”的唱段,几乎是到了人人会唱的传播程度。

随着剧情的展开,“白毛女”的故事,以离奇而又真实的场景,深刻揭示了一个时代的特征,也深刻展现了一个社会转折的必然。由于它的真实、曲折,早先演出时,还发生了观众深深沉浸在剧情里,要杀了台上恶霸地主的事件。

《白毛女》喜儿的故事,曾经影响了一个时代,影响了几代人。这是一个蕴含了丰富的中国乡土特色与善恶必有果实的故事,特别是它与当时特定的翻身闹革命、救中国求解放的历史环境融合,产生了巨大的现实作用和意义。同时,它在艺术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功,无论是歌剧艺术的感染,还是悠扬旋律的传唱,都铸造了传世的典范。

正是因为如此,此次重排《白毛女》,立即就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无论演到哪里,到处都是空前盛况。这既有对《白毛女》艺术成就的高度赞赏,也是对革命经典的崇高敬意。特别是,它还寄托了人们对以往光荣历史的怀念与铭记,对于准确诠释历史的期盼与渴望。

曾几何时,《白毛女》是被曲解最多的故事。在一个价值观纷乱的环境里,白毛女喜儿被泼上了不少污水。比如,有人说欠债还钱是契约精神;比如,有人说放着地主生活不享逃去山洞太傻,不一而足。这是对历史的无知,对正义的曲解,对人格的侮辱。

在一个三座大山压迫人民的年代里,剥削以及变着法儿剥削成为社会延续的轨迹时,哪有什么平等为特征的契约可言?杨白劳吃苦一年依然欠债累累,这是正常的契约吗?黄世仁以落井下石的方式榨取穷人最后一丝希望,这也是契约?恶霸用打手强抢民女,这也是契约?

更荒唐的是,一些不辨羞耻之人,久入鲍鱼之肆,不觉自身之味,不以丑恶为歹,以己之心推及别人。什么入了地主家门有何不好,什么趁着年轻享受荣华富贵,等等,以丑恶取代了良知。特别是这些胡言乱语对并不深入了解《白毛女》背景剧情的一代来说,对距离那个年代相隔久远的一代来说,如果看到的只是片段的事件,在模糊甚至错误的解读下,得到的只是与主题扭曲的记忆,不仅荒废了经典,还会是否定经典的力量。

也正是在这样一个意义之上,此次《白毛女》的重新排演,就更多了一层积极的社会与历史价值。它不仅重温经典,铭记走来的历史,防止忘却来路与去向,同时也让经典在重演之中,逐渐成为不朽而永恒的名篇,充实和激励更多人的精神世界。

此次重新排演的《白毛女》,主创和演职人员阵容十分强大,都是国内一时无双。艺术是需要琢磨的,好的主题,需要艺术感染力的翅膀,才能传播得更远。此次重排的《白毛女》在各地演出时的火热场面,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重演《白毛女》,一个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通过这个中国革命史上的经典故事,来更好地诠释好中国。中国的发展具有自己的独特性,这个独特性蕴含在它的历史进程和历史演变中。要理解或者了解透彻这样的独特性,就必须深刻地认识它的历史。《白毛女》是了解中国革命历史起源的重要艺术形象。正是因为有白毛女这样的历史,中国才需要革命,才需要打碎旧世界,建立新中国,才需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艺术是历史的载体,它以具象的富有感染力的故事,记录历史的变迁、社会的转折、人生的悲欢。《白毛女》的艺术价值在于,它以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历史的必然,这也是它的生命力长盛的魅力所在。

猜你喜欢
杨白劳喜儿白毛女
歌剧《白毛女》在延安创作排演史事考
中国歌剧中钢琴伴奏的实践探讨
—— 以民族歌剧《白毛女》选段《杨白劳》为例
憨福
歌剧《白毛女》中喜儿的唱段研究
白毛女(第一幕节选)
歌剧《白毛女》中“喜儿”艺术形象分析
浅谈歌曲《杨白劳》的音乐分析与人物心理情感处理
在延安,初见《白毛女》
河北博物院上演“白毛女”
曰常性·传奇性·陌生化——电影《白毛女》的受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