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是如何走入“黄金时代”的?

2015-09-10 07:22任蕙兰
新民周刊 2015年42期
关键词:访英中英关系奥斯本

任蕙兰

“黄金”礼遇

在气派精美的黄金马车上,同乘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愉快地向着民众挥手致意。如果要用一个画面来脑补,中英关系进入“黄金时代”,这个场景无疑是最合适的。

从接待规格来看,英国确实将此次习近平访英视为多年来最重要的外交来访。从习近平周一飞抵英国开始,英方精心策划了盛大欢迎:主席夫妇在白金汉宫下榻,乘坐皇家马车,习近平罕见地对英国议会上下两院大约600名议员发表演讲,并在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的陪同下访问曼彻斯特。

除了传统会晤地点,首相的官方乡间别墅契克斯、威斯敏斯特宫也成为接待习近平访问的亮点。超乎寻常的礼遇包含着英国方面的期许——双边关系进入新阶段。

“这几年中英关系发展非常快,英国对发展中英关系非常热心。今年3月,英国率先加入亚投行,中英关系成为一个新的热点,受到更多关注。9月初,英国财政大臣奥斯本在进行中英高级别对话时,非常高调地宣称,英国要做西方对中国最大支持者,没有哪个国家比英国更加开放。习主席在这个背景下出访,也将给中英关系带来一个新的高度。”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所长张健分析。

与中美两国之间审慎友好又带点儿微妙的关系不同,中英之间的浓情厚意直白而突出。

10月2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伦敦唐宁街首相府同英国首相卡梅伦举行会谈。会谈结束后,习近平和卡梅伦共同会见记者。

英国《金融时报》曾透露,关于如何定位中英关系,北京方面和伦敦方面在措辞上切磋了数周,中国最初将2015年称为两国关系的“大年份”,然后英国官员提出了“黄金年”,但在英国首相卡梅伦与中国总理李克强通电话时,他把这个表述进一步升格为“黄金年代”。而当英国议员奥利弗·莱特文于9月底发表演讲祝贺中国国庆日时,他使用的措辞是“金色十年”。显然,作为文豪莎士比亚故乡的英国,更积极地用浪漫辞藻肯定两国间的好感。

“中英战略伙伴关系持续了十年,今年是第二个十年的开局。在这个时机点,对中英关系新的定位,会是未来十年中英关系继续发展非常好的基础。关于具体定位有很多说法,从年初开始,卡梅伦、奥斯本都有过表述,比如黄金十年、最佳伙伴关系,英国对中英关系发展未来前景非常看好。习近平主席此次出访,对中英关系作出新定位,会对中英两国未来的发展起到引领作用。”张健补充。

无论是与卡梅伦在酒馆小酌,品尝炸鱼薯条,还是引用莎士比亚名句,谈论《唐顿庄园》,习近平的访英旅程很“接地气”,积聚了超高人气,而人们关注背后的深刻原因是,英国和中国都希望习近平此次访英为两国的互惠互利奠定基础。

英国的“黄金礼遇”,体现了英国外交一贯的务实做派。因为和上一个十年相比,英国现在更需要中国。

张健表示,“上一次中国国家领导人访英是在2005年,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访英。从2005年到2015年,十年时间发生了巨变,无论是中英两国本身还是世界形势,时空背景和过去有很大变化。中国GDP、人均收入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而英国受到金融危机冲击,经济受到影响,这几年才开始复苏。十年前中国和英国GDP差不多,现在中国是英国的三四倍了。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英国比十年前更需要中国。”

振兴经济

在“如何向中国示好”这一命题作文中,英国表现出了不俗的创意和情商。

英国今年打出的第一张牌就是“王室牌”。3月,英国安排在中国具有超高人气的威廉王子访华,这是自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菲利普亲王1986年访华以来,英国王室成员对中国最高规格的访问活动。

王子除了游故宫,到上海出席电影首映式,探访云南亚洲象种源繁育基地等亲民活动之外,最“刷存在感”的使命是,亲手把女王的邀请信交给习大大,为下半年主席访英开了个好头。

“王室外交”顺利完成了任务。之后,英国派财政大臣奥斯本于9月访华,为习近平访英预热,显露出英国外交政策上重商主义的倾向。

奥斯本近年来在卡梅伦内阁中的地位迅速上升,最大的原因在于,他关于加强与中国经贸合作的立场,与卡梅伦高度一致。无论是推动对中国投资开放核电等敏感领域,还是拍板申请成为亚投行的创始会员,奥斯本一直在向中国证明,英国是“中国在西方的最佳合作伙伴”。他确实也成功推动英国进入中国的“密友圈”。

他的做法在英国国内受到保守派的质疑,被批评为“不断迁就中国”,但他认为“值得冒险”。奥斯本的务实考虑在于,借助中国合作促进英国产业复兴,比如为“北方经济引擎”计划争取中国投资,包括最瞩目的基建项目HS2高铁,以及在伦敦发行人民币债券,将伦敦打造成为中国金融的离岸中心。

10月2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和英国首相卡梅伦共同出席在伦敦金融城举行的中英工商峰会并致辞。

在9月的访华旅程中,奥斯本特意把发表主要讲话的地点定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这个“今年夏天金融市场波动的震中位置”。在西方国家对中国经济充满忧虑时,奥斯本这一力挺之举,强化了他作为中国经济领先支持者的角色。

当然,奥斯本的收获也非常丰富。中国宣布计划在伦敦发行短期债务,这是中国首次在海外发行短期债务。紧接着,伦敦证交所宣布中国建设银行伦敦分行成为其会员,这是该交易所的第九个中国成员。

而奥斯本对于中国西部城市乌鲁木齐的访问,也得到了习近平这次访英的礼尚往来——访问“北方经济引擎”项目的中心曼彻斯特,英国力图将它打造为英国继伦敦之后第二個全球枢纽。

正如英国媒体评论,奥斯本访华的主要目的是让中国相信“没有哪个西方经济体像英国这样对中国投资开放”,就像他提议让中国大规模参与英国核电产业复兴所证明的。而对于困扰中美关系的复杂政治问题,英国人的处理方式比美国人更为务实和理性。

在接受英国媒体采访时,奥斯本称自己在北京与中方部长级官员私下会谈时提到了中国人权记录,但他在公开讲话中一直对中国表示出高度支持,不作任何批评。

淡化争议

10月2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英国议会发表讲话。 

和他的内阁伙伴一样,卡梅伦对中国的态度日渐灵活务实,因为他已经学会从过去的教训中思考总结——“中国很生气,后果会很严重”。

人权、西藏和香港问题一直是横亘于中英之间的障碍,如何处理需要高超的政治智慧。但卡梅伦深知一点,中國一旦在这些问题上被冒犯,有让其他国家在外交和经济上付出代价的意愿和能力。

在担任首相的前两年,卡梅伦对中国的人权记录发出警告。中国表达了对他这种“指手画脚”做法的厌恶,但这并没有阻止卡梅伦继续表达立场。2012年5月,他在伦敦公开会见了西藏达赖喇嘛,比欧盟其他领导人更激进。结果,中国高层官员取消了出访英国的计划,中英之间陷入了18个月的冷冻期。

缺乏高层接触让英国政府官员感到恐慌,他们认为,英国可能会输给与中国关系相当良好的法国和德国。英国外交官当时试图与中国政府磋商,化解冒犯,但在那次会晤之后,两国间的外交和官方接触还是大幅减少。

卡梅伦充分领教了英国媒体的“毒舌”,他们嘲讽自己的首相,眼看着欧洲邻居法、德元首先后完成访华,他却因会见达赖喇嘛惹恼了中国政府,迟迟难以打开外交局面。

2013年5月,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宣布自己10月会前往中国的计划。而彼时,中英高层的政治僵局还没化解,唐宁街还在为首相的访华之旅而苦苦努力。当时有英国媒体问鲍里斯,首相是否会与他同赴中国,伦敦市长回答:“不,除非他躲在飞机的货舱里。”

卡梅伦当时的处境很糟糕,转而卖力向中国示好。2013年5月,卡梅伦在接受英国议会质询时明确表示,英国不支持西藏独立。《人民日报》随即撰文作出回应,“中英关系向前迈出了一步,这是一件好事。”

长达一年的冷淡氛围逐渐和缓。在2013年9月举行的G20圣彼得堡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给了英国首相一个善意姿态,邀请卡梅伦访问北京,结束了英国首相被中方置于外交“冷冻”的状态。

近半年后,卡梅伦终于带着自己的商业“梦之队”,踏上了中国的土地。这一回,英国首相已经学会放低身段:他已不像2010年来华时那样大谈人权问题,而是决心将实用主义发挥到极致,将目标重新回归对英国最实际、对中国也最易接受的话题——经贸往来。

他组织了史上最大的访华贸易使团——共有127名商界领袖参加了这次访问。《金融时报》调侃道,在访华旅程中,英国首相勤勉的身影总是不断出现在生意谈判和签单的现场。除了签订航天谅解备忘录,并颁布了更具体商务签证细则,卡梅伦还在努力地为吸引英国高铁和曼彻斯特工业园等项目的投资摇旗呐喊。

10月2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下榻的白金汉宫会见英国剑桥公爵威廉王子。 

当然,中国对这位有过“不良记录”的英国首相还是给予了颜色。

中国在卡梅伦出访前一个月才对此次访问予以确认,只给英国官员留下几周时间准备。为了接受了邀请,卡梅伦不得不推迟秋季预算报告。

而就在卡梅伦起飞前24小时,中国两次大幅变更了他的日程。中方取消了他与中国总理李克强的晚宴——卡梅伦最终与李克强共进了午餐。

英国首相刚落地,迎接他的是《环球时报》的发难,社评中写道:英国在中国与欧洲的外交关系中“可替代性”很强,英国也已不再是什么“大国”,只是个“适合旅游留学的欧洲老牌国家”。

当时一位在华英国官员表示:“我们已被允许离开‘罚站区’,但处境也好不了多少。”

但卡梅伦似乎对此已做好准备,决心用实际行动来感动中国,用他的“魅力外交”,恢复并建立中英之间的双赢关系。

对有关英国是“老牌国家”的描述,卡梅伦在上海表示:“我并不在意怎么形容不列颠,我更在意数据:在过去18个月中,中国在英国的投资比过去30年的总和还要多。”

确实,卡梅伦访华之行达成了56亿英镑的双边贸易和投资协议,这其中包括增加捷豹路虎汽车的出口,以及中国开放进口英国猪精液。同时,李克强总理还表示,中国愿意投资于英国的高速铁路和核能项目。

尽管卡梅伦的经济账算得不错,但英国媒体仍调侃首相讨好中国“用力过猛”。或者说,如果他从一开始和中国打交道就多一些灵活和务实,也不至于陷入之后的狼狈,需要卖力弥补。

“2012年对英国是个教训,中英关系冷冻了一年多时间,英国认识到中英关系不好会对英国造成损害。从现在来看,英国对中英关系的态度更加务实,更加理性客观。英国是一个非常现实的国家,它的政策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利益在哪里,它的政策倾向就在哪里。这两年中英关系发展也印证了这一点。不管是卡梅伦,还是在卡梅伦政府内地位快速提升的财政大臣奥斯本,都对中国的发展、中国的未来非常看好。”张健说。

英国首相深谙“吃一堑长一智”,去年在会晤访英的李克强总理时,没有对当时发生的香港“占中”问题再次“指手画脚”。此次习近平访英,友好的主旋律也未被任何意识形态上的争议和分歧冲淡。

“英国不会再容许自己错失中国。如果错过跟中国发展关系的机会,对英国来说是不利的,对英国经济是有损害的,不管从英国非常看重的制造业提升,扩大出口,还是维持它的金融业的比较优势,或是国内基础建设,比如高铁,中英经贸合作、中国的投资对英国经济发展作用很大。英国是从一个现实、务实的态度来看待中英关系、中国的发展,以及中英之间的问题。他们也知道,像过去那样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张健补充道。

欧洲小伙伴“争宠”

在与中国缔结友谊这件事上,英国人有充分的“竞争意识”——如果英国错过中国,其他的欧洲小伙伴会迅速补上它的位子。

在卡梅伦会晤达赖喇嘛后,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当时明确告诉英国媒体,这件事损害了英国的竞争力,使英国相对于它的欧洲竞争对手处于劣势。“在我来这里之前,我们过去在谈到欧洲时会说:‘英国、法国、德国’。但不幸的是,过去一年左右时间里,很多机会都被错过了,我们都知道这一切背后的原因。现在人们开始说:‘德国、法国和英国’。”

在中国心里的地位,不能输给法国和德国,这一直是英国努力表现的动力。

习近平访英期间,英国公布了最新的签证政策。这次英国推出了两年多次签证,还将减少相关繁文冗节、降低签证申请成本,意在吸引更多中国游客前往。

签证问题在英国“竞争力失分项”中排名并不靠后。英国零售商经常抱怨,繁琐的签证程序,正让他们失去中国的游客。重要的是,这些中国游客很慷慨,中国访英游客的人均消费达到1676英镑,接近全球平均水平的三倍。

吸引中国购物者的竞争很激烈。如今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游客,2014年在境外游期间总共消费1650亿美元。而英国分到的羹有点少。去年法国迎来220万名中国游客,高于2013年的170万人。与此同时,中国游客赴英旅游人数下降7%,从2013年的超过20万人次下降到18.5万多人次。

而在贸易方面,中国目前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和欧盟的第三大商品和服务进口国。英国对华出口仅占中国进口额的1%,远低于其在世界贸易中3%的份额。中国倾向于进口的商品,英国并不生产,这对英国很不利。德国专注于生产中国工厂运行需要的工业设备,在这方面远优于英国。英国获得的中国订单要少于法国、巴西以及安哥拉。

在欧洲,英国并不是唯一在对华关系上采取重商主义姿态的国家。2013年李克强出访柏林,与默克尔会晤时,德国总理为了向中国示好,指责了欧盟对进口中国太阳能电池板征收关税的计划。在访问中国时,法国领导人往往也会把商业置于地缘政治之上。

“欧洲其他国家也意识到,中国的影响力、中国的地位、中国和这些国家的利益都摆在那里,他们必须要和中国发展好关系。在这当中谁拿的利益多一点,谁拿的少一点,这些国家中间也有一个比较。从发展和中国的关系上看起来,欧洲国家有一种互相竞争攀比的关系,这也是良性的竞争。中国也愿意和这些国家发展关系,取得一些合作。”张健说。

“这些国家对中国的态度还是有差别的,具体看它们的利益在哪里,政策立场都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以德国来说,中德关系这几年发展很好。中德经贸合作占了中欧合作的1/3,德国非常看重中国的市场,关注点在制成品的出口等方面,比如汽车。英國关注点在于比较优势,比如金融业、服务业出口。法国则更多考虑政治上的战略对话,以及经贸合作。”

欧洲小伙伴“争宠”心态,最突出的表现便是争相加入亚投行。

英国财政大臣奥斯本在今年3月12日宣布英国将加入亚投行。原本预期时间是3月17日,由于英国担心其他欧洲国家听到了英国将加入新生亚投行的风声后,竞相效仿英国的做法,所以最后决定提前5天宣布。

虽然英国提前行动,最终卢森堡还是比英国提早一天,于3月11日向中国提交了书面确认函。瑞士于3月13日申请加入,法国、德国、意大利均在3月16日申请加入,奥地利一周后申请加入。

中方定下的截止日期是3月中旬,这些国家想赶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召开的亚投行意向成员国高级别会议上被接纳,扎堆提交了加入申请。

虽然英国外交部曾担心,加入亚投行的决定会招来奥巴马政府的批评,因为美国把亚投行视为设在华盛顿的世界银行的对手。但后来又有6个其他欧洲国家做出同样决定,令英国政府感觉自己的做法是正确的。

当然,申请时间上的竞争只是一个开端。在中国给亚投行设计的15至20个董事会席位中,将仅有3席预留给非亚洲成员国,可以预见7个欧洲国家会为谁该进入董事会而争执。另一场重大争夺将是,哪个国家能争取成为亚投行欧洲分部所在地,欧洲分部很可能只会有一个,最终会设在法兰克福、伦敦、卢森堡还是别处,无疑也将取决于各竞争者之间的激烈运作。

张健认为,英国对于加入亚投行比其他欧洲国家更积极,是跟国家开放性有关。“英国在经济金融上是个非常开放的国家,贸易自由调子唱得很高,所以经贸合作很积极。”

另一方面,欧洲各国对中国发起游戏的参与程度,也和国家在欧盟中的地位有关。“英国经济更需要中国,参与更积极。而德国有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和中国制造业方面有一定的竞争。德国虽然受到难民问题冲击,以及爆出大众丑闻,但德国在欧盟以及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是在往上升,他的态度会更谨慎一些。”

从某种角度来看,欧洲小伙伴之间的“良性竞争”,会让中国和欧洲的合作变得更为顺畅。

“重新校准大国关系”

习近平在9月完成访美之后,紧接着开启了访英旅程,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他在2014年访问欧洲大陆时拜访了四个欧盟成员国,本次专程出访英国一个国家。显然,中国在访英的安排上表现了对英国的高度重视,并有助抬升英国的国际地位以及欧盟内的影响力。

应该说,中国这番苦心是对英国率先加入亚投行,并且引起其他国家纷纷效仿的一种回报。不得不说,奥斯本的“冒险”是有价值的,他的英勇之举为英国赢得了中国的信任。

英国冒着疏远美国关系的风险加入亚投行,这也意味着,伦敦和华盛顿的外交政策正在越走越远。

英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剑桥大学政治和国际研究系高级研究员马丁·雅克,为《卫报》撰写了《中国在崛起,美国在衰落。英国不能忽视现实》一文。其中提到,英国长期以来都存在于美国的外交政策阴影之下,因此加入亚投行的决定是两国在1944年就创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出现争吵后,英国唯一一次独立行动。

在其他领域,英国也不再满足于亦步亦趋跟随美国的角色。奥斯本在上一次访华期间,参观了电信设备集团华为总部,并支持该公司在英国的巨额投资。与英国的开放姿态形成对照的是,美国对中国投资采取了更为谨慎的态度。出于对网络安全的担忧,美国一直禁止华为进入美国电信行业。

30多年来,中美之间建立的共识是,美国将中国拉进它所建立的国际体系,而中国也愿意融入。随着中国渐渐崛起,美国开始反思对华政策的收益,而当中国发展到有能力牵头发起新的国际体系,中美之间的旧共识被打破。

为了遏制中国,美国加快了其“重返亚洲”的战略转移。自奥巴马总统2014年访问日、韩、马、菲以来,在“亚洲再平衡”的旗帜下,美国加快了重返亚洲的步伐。在中国南海,在中菲、中越就几个海岛主权的争执达到白热化之际,之前一直标榜“不选边站”的美国,已明确表态支持菲律宾和越南,形成了美日菲在亚洲联手对付中国的战略同盟。

在这样局势下,中国在寻求海外辐射,发挥与其经济实力相匹配的影响力时,欧洲国家的选择和站队变得很重要。习近平正是在中美之间紧张加剧的大背景下访问英国的。

英国的决定为其他欧盟国家竞相加入亚投行铺平了道路——同时使美国遭受了尴尬的外交挫折。美国的多个盟友决定申请加入亚投行,而华盛顿方面此前几乎明确表明不希望它们加入,可以说,这是全球实力东移的明显标志。

正如馬丁文章中分析,到2030年,预计中国的经济体量将会是美国的两倍。“现在大多数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向中国‘再平衡’,就像在美国全盛时期他们转向美国那样。这是现实的力量,并不是象牙塔的言论。”

英国《金融时报》的评论也指出,习近平此次访问必将标志着“英国从根本上重新校准自己的大国关系”。虽然中国和英国在政治文化和社会价值观上的差异依然存在,但双方有意淡化两国在意识形态上的差异,成熟的伙伴关系需要双方尊重彼此的分歧,冲突将让位于合作。

当然,建立信任需要漫长的时间,而习近平访英就标志着这一历程的起点。

猜你喜欢
访英中英关系奥斯本
本期导读
英国脱欧对中英贸易的影响
从中英经济交往看建国前两国关系演变
1943年宋美龄访英态度变化及原因考察
雪伦·奥斯本的四条成功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