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朋友 再相见 谱新曲

2015-09-10 07:22姜浩峰
新民周刊 2015年46期
关键词:译制阿尔巴尼亚内燃机车

姜浩峰

由于历史的渊源,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自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就保持了高水平的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互动与交往。如今,中东欧国家对于基础设施投资改善的需求与“中国能力”的供给,形成了天然衔接,并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全面深化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和战略互惠基础。

“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这是南斯拉夫电影《桥》的主题曲。1977年,当北京电影制片厂将南斯拉夫电影《桥》翻译制作完成时,这部电影已在南斯拉夫上映将近十年了。随之,这首源自意大利的歌曲,从南斯拉夫风靡到华夏至今不绝,11月8日,《啊朋友再见》的歌声又在央视音乐频道响起,演唱者为华北科技学院合唱团。

“由于历史的渊源,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自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就保持了高水平的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互动与交往。”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教授、国际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余南平如是说,“如今,中东欧国家对于基础设施投资改善的需求与‘中国能力’的供给,形成了天然衔接,并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全面深化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和战略互惠基础。”

11月24日下午,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苏州太湖国际会议中心主持第四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此时,铁路迷张呈向记者讲述了十多年前的一个故事。

送别一部机车 迎来新的时代

“当时,我们十几个铁路迷到码头送别,虽然我们都是‘80后’,但在码头不禁一起唱起了《啊朋友再见》这首歌,看着机械将ND2型内燃机车装上了大轮船。”张呈告诉《新民周刊》记者。

那是2004年,罗马尼亚民营铁路公司——罗马尼亚铁路集团(GrupulFeroviar Roman),从上海铁路局回购了20台ND2型机车。这些来自上海机务段、杭州机务段、南京机务段使用了30年以上的机车,在返回罗马尼亚后,由位于康斯坦察的罗马尼亚EUROEST公司进行翻新,并加装了电脑控制以及诊断设备,重新投入服务。

不仅重新投入使用,它们还改回了罗马尼亚名字。“ND2”之“ND”,在中国铁路机车代号中,表示进口内燃电传动机车,比如1956年从匈牙利进口的ND1、1985年从罗马尼亚进口的ND3。而ND2在1972年于罗马尼亚生产时,其型号称为060 DA型柴油机车。

说起ND2进入中国的缘起,从上海铁路博物馆退休的萧志佩先生告诉记者:“最初ND2进入中国,是作为偿债物资而来。”原来,1970年夏季,罗马尼亚遭受了严重的水灾。中国政府向罗马尼亚提供5000万元人民币的无偿物资援助,约占罗马尼亚当时接受援助总额的三分之一。当年8月和11月,中罗两国政府先后签订了中国给予罗马尼亚无偿援助和长期无息贷款的协定、提供自由外汇的长期无息贷款协定和提供成套设备的长期无息贷款协定。其中在贷款项目下,由中国向罗马尼亚提供各种所需的成套技术项目和设备,而罗马尼亚亦以成套设备、单项设备等予以偿还,通过中、罗两国换货贸易进行,并以瑞士法郎作为价格结算单位。

作为偿债物资,以物抵债的ND2机车一共50台。这批机车投入到了京沪、京广等干线牵引旅客列车,成为当时铁路运输的主动力。之后,直到1980年代,中国又相继订购了234台ND2型机车。这共计284台由罗马尼亚克拉约瓦电力机车设备公司制造的内燃机车,成为了中国铁路的一代名车。

与ND2不同,从1984年开始引进中国的ND3,是一款调小机车。所谓调小机车,也就是用于调车和小作业的机车,负责车辆的编组等工作。记者注意到,比如上海客车技术整备站从2006年左右开始,国产“东风7”型内燃机车逐步替代ND3进行作业,但ND3至今仍在诸如广铁集团株洲机务段等使用。

比之从罗马尼亚进口的ND2、ND3两款内燃机车,从匈牙利进口的ND1型在当年属于试验性使用。1959年6月起,在北京市郊牵引列车的ND1,成为了当时国内少有的明星级内燃机车,而当年华夏大地铁路运输的各类动力,仍以蒸汽机车为主。ND1代表了一个农业国向工业国迈进的形象。回看这款1956年于匈牙利GanzMavag工厂制造的DVM2-2K型内燃机车,亦即中国代号ND1者,累计进口14台。其装车功率是600马力;而同为调小机车的ND3装车功率为1540马力;国产“东风7”的装车功率已达2650千瓦,相当于3603马力。

除了此三款柴电内燃机车以外,中国还曾从波兰进口过一些铁路设备。据萧志佩透露,在上海铁路博物馆筹建期间,他曾专门去位于上海杨浦何家湾的上海机械保温车辆段觅宝。当时他看中了一款波兰进口的冷冻列车,可惜由于上海铁路博物馆空间有限,以至最终只得放弃。“也许这辆车如今已经报废了,没能收藏下来,实在有些可惜。”萧志佩说。

如今,在送别了ND2型机车若干年以后,有着“超级高铁推销员”之称的李克强,在苏州亦不忘向东欧国家领导人推介中国铁路装备。比如有关匈塞铁路。11月24日下午,李克强总理和匈牙利、塞尔维亚两国总理共同见证了匈塞铁路两个合作文件签署。一系匈塞铁路匈牙利段开发建设和融资合作协议,一系匈塞铁路塞尔维亚段现代化改造及重建项目总合同。

回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从匈牙利进口机车,及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从罗马尼亚进口机车等等,只是中国同中东欧国家技术合作的一部分。比如20世纪中后期,中国从捷克进口过不少机床设备。如今,捷克维特科维采(Vitkovice)集团的重型机械设备、斯柯达(Skoda)的蒸汽轮机、传热器等,依旧是国际市场有竞争力的产品。这一次,中国与中东欧朋友们在苏州再见面,迎来一个新的时代,中国和中东欧新的合作,正在展开。

北京,中国铁道博物馆。ND3-0001(罗马尼亚制造,1984 年)。

唱起几首老歌 唤起心灵共鸣

华北科技学院合唱团亮相央视传唱《啊朋友再见》之前,该学院中国-拉脱维亚“一带一路”学术交流中心恰逢成立。由此,拉托维亚的教育机构将派遣专家来华任教。特别是对于脱胎于矿业系统,目前隶属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华北科技学院,非常欢迎拉托维亚职业安全健康领域相关人士前来,做一些系统培训工作。

当前的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交流,诸如华北科技学院与拉托维亚合作的例子,无疑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进行的,与中美、中俄、中欧乃至中国与东南亚等国交流平行进行。回看1970年代,中国与东欧的关系,从文化上能看出一些有意思之处。

比如电影。当时上海坊间流传一句打油诗——“罗马尼亚电影又搂又抱,朝鲜电影又哭又笑,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越南电影真枪真炮,中国电影新闻简报。”因为1970年代中国大陆很少能看到美苏乃至西欧电影,进口电影只能从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朝鲜、越南等国中选择。至于“中国电影新闻简报”,系指在当年国内每当放电影之前,至少会有一部第××号《新闻简报》让观众观看,大多是些时事、社会主义建设成就、英模事迹等等。

回看罗马尼亚电影在新中国的放映历史,最早可上溯到1952年长春电影制片厂译制的《为了美好的生活》。影片描写了罗马尼亚工程师和科学家在艰苦的历史条件下刻苦钻研、团结拼搏、清除内奸,最后成功地炼出高质量的钢铁的故事。在中国工业化的道路起步阶段,这样的影片影响了不止一代人。回看1950年代到1980年代引进的近30部罗马尼亚电影,其实绝不仅仅是“又搂又抱”的爱情片。比如1956年长影译制的《太阳出来了》、1956年上影译制的《边塞擒贼》等系反法西斯战争片;比如1957年上影译制的《撒谎的鼻子》,是奇幻类动画片;1970年长影译制的《达契亚人》,则系布加勒斯特电影厂、法国费兰柯隆东电影厂联合摄制,是一部达契亚人反抗罗马暴政的史诗剧片。作为罗马尼亚第一部彩色故事片,1957年上影厂译制的少儿题材电影《红睡莲》,还曾出版过连环画等。参与过罗马尼亚电影《红睡莲》译制配音工作的上海电影译制厂导演苏秀老人回忆,相比罗马尼亚电影,当年的阿尔巴尼亚影片也曾陪伴不止一代人的青春。“那些‘文革’期间还是孩子的中国人,对于阿尔巴尼亚电影具有很深的感情。相比之前看过苏联电影,在当时已经参加工作的我们来看,阿尔巴尼亚电影显得很幼稚。”苏秀表示。苏秀所谓“幼稚”,在大多数观众眼中的意味,大约就是“莫名其妙”。中国电影研究中心副主任饶曙光则认为,“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且阿尔巴尼亚电影的叙事采用多点、多线条的方式,很多中国人并不能够完全看懂,所以常常会有莫名其妙之感。”

比之中国从阿尔巴尼亚进口电影,阿尔巴尼亚从中国引进的东西则要重型得多。比如1970年中国曾向阿尔巴尼亚无偿援助了12架歼7战斗机。之前更有数量更多的歼6飞机,包括59式坦克等交付阿方。而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大城市年轻人,有时候确实会把一些看起来莫名其妙的物件指称为来自东欧。比如所谓“捷克式家具”,1970年代末就曾风行上海。实则这款在今日看来设计拙劣的家具套装,与捷克大抵没什么关系。之所以称做“捷克式”,只是把看不懂没见过的东西摆到一个不相干的国度去说,选择捷克而非法国英国却证明了当时我们国家与东欧各国还比较友好。

与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等国的电影类似,中东欧地区的一些歌曲亦曾在中国引起不错反响。比如关牧村演唱的南斯拉夫歌曲《深深的海洋》——“深深的海洋,你为何不平静?不平静就像我爱人,那一颗动摇的心……”

在歌声中,在战略互惠中,中国同中东欧各国仍在不断加深了解,未来,亦必定会有更新的合作,在朋友再见时,甚至共同谱出更多新曲……

猜你喜欢
译制阿尔巴尼亚内燃机车
阿尔巴尼亚:美味苏醒之旅
昆钢铁路内燃机车选型实践与探索
文化翻译视阈下《流浪地球》的英文译制讨论及其对影视外译的启示
藏语电视译制工作发展现状及思路分析
藏语译制的数字化改造
浅析青海安多藏语影视译制网系统
内燃机车增压器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的研究
签证·VISA
内燃机车冒黑烟故障的分析及处理
内燃机车辅助供电系统的国产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