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尔利周刊》带来的“反启示”

2015-09-10 07:22郑若麟
新民周刊 2015年4期
关键词:漫画家穆斯林冲突

郑若麟

作为曾常驻巴黎超过20年的记者,我对国内媒体围绕着《沙尔利周刊》恐怖事件所做的报道是有看法的。我暂列几条,也许对有心向上并上下求索真相、真理的年轻记者会有一点启发。

说这是一场“文明的冲突”,我认为是不妥的,至少是掉进了别有用心者精心设下的圈套。从本质上来说,这次恐怖袭击是部分极端伊斯兰原教旨分子借用广大穆斯林的名义而发动的一场针对西方犹太—基督教阵营的一次宣战。但如果将此形容为“文明的冲突”,那就是将所有穆斯林卷入其中,这就是掉进了恐怖分子和挑动这场冲突的别有用心者精心构筑的圈套。事实上,涉及穆斯林文明与西方文明之间的关系,法国总统奥朗德本人也在日前巴黎阿拉伯学院的演讲中明确宣示,两者是可以兼容共存的。美国社会也有穆斯林,但美国社会更严重的对峙,缘于肤色,存在于黑人族群与白人之间。在其他穆斯林国家如马来西亚、印尼、印度等国,穆斯林也并未与非主流族群之间爆发“文明的冲突”。确实,在今天的世界上,“有人”希望产生这样一种冲突,希望穆斯林在全球被置于被告席上。鼓吹“文明的冲突”,实质上就是为“有人”在做嫁衣裳。

同样,讨论言论自由是否有界限,我也认为没有击中靶心。关键问题在于双重标准。《沙尔利周刊》惨案发生后,如果说世界舆论在反对恐怖暴力问题上是绝对主流的话,在《沙尔利周刊》是否应该挑衅穆斯林问题上,全球舆论明显分裂成两大阵营。包括西方内部。但我认为,更为关键的问题则是《沙尔利周刊》是否对所有宗教、所有权威一视同仁!这就涉及到2008年发生的锡内事件。锡内当时讽刺了总统萨科齐的公子让·萨科齐,被当时周刊总编菲利浦·瓦尔以“反犹”名义开除。这一明显违背言论自由的事件,在法国知识界和舆论界引起轩然大波。法国当时也分裂成两大阵营。事实上,锡内将《沙尔利周刊》告上法庭,法庭认定锡内没有“反犹”违法,相反是《沙尔利周刊》违背了言论自由的原则。当时还有一批漫画家因此和胜诉的锡内一起离开了《沙尔利周刊》。这种双重标准如何能够说服全世界穆斯林,刊登某些漫画就是自由、而另一些(并不违法)漫画就不是了呢?

我们对西方历史的了解和理解很容易掉进他人掌控的话语权的设局之中。这次《沙尔利周刊》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国内媒体几乎没有人了解“锡内事件”。锡内上个世纪80年代就已经是该周刊漫画家,名声比这次遇害的几位漫画家更大。不知锡内事件,就断言这份周刊“蔑视一切权威”,实在是与事实不符。法国媒体心知肚明:提及锡内事件有损失周刊的“自由名声”,在目前这种局势下显然是政治不正确的。于是便出现对锡内事件的“集体沉默”……对于我们的教训则是,当法国媒体只字不提锡内事件时,我国以西方媒体作为主要信息来源的媒体,也就对此一无所知。我们就是这样随着他人一起来赤裸裸地篡改历史的!

将法国描述成伊斯兰威胁迫在眉睫、甚至使用极为荒谬的“法兰西斯坦”的名称来暗示法国的“伊斯兰化”,这更是掉进了法国目前玛丽娜·勒庞领导的极右翼(即成功转型后不同于其父让-玛丽·勒庞的极右翼)的陷阱。极右翼就是这样来恐吓法国白人,试图拉他们一起来反穆斯林的。法国穆斯林人数再多,也只占法国总人口的10%。说再过几年穆斯林人数就会超过法国白人,那根本就是痴人说梦!事实上,法国极右翼保守势力和思想的回潮远比穆斯林更为强劲。不了解这一点,人云亦云地说法国正在“伊斯兰化”,是在对法国社会的分裂推波助澜。

还有一种倾向也是荒唐的,即因《沙尔利周刊》是受害者而将其神圣化,甚至说这是唯一一家支持中国的法国媒体。《沙尔利周刊》曾多次刊登攻击中国的漫画。

无论如何,用暴力剥夺人的生命,是不可接受的恐怖主义行为。必须谴责、反对并与之坚决斗争。

猜你喜欢
漫画家穆斯林冲突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印尼·雅加达
英国穆斯林更重国家认同
穆斯林在欧洲与居民互认度迥异
美国穆斯林群体探析
一次冲突引发的思考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