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近十届冬奥会的账单

2015-09-10 07:22陈惟杉
中国经济周刊 2015年31期
关键词:滑雪场索契场馆

【封面故事】冬奥带来冰雪产业黄金期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陈惟杉|北京报道

除去直接助推京津冀协同发展外,在中国经济面临转型的当下,体育产业属于朝阳产业,而冬奥会的举办无疑为其提供了一个重要契机,冰雪产业在中国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将形成冰雪体育产业的巨大市场和很长的产业链,有利于体育服务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将为中国和世界的投资者带来很大商机。

“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

北京申办报告提出,如果北京申办冬奥会成功,将带动中国3亿多人参与冰雪运动。

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冬奥申委体育部副部长、中国滑雪协会副主席佟立新介绍,“经济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大家越来越喜爱冬季运动。随着我国现在的国力、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发展起来,我们已经具备了发展冬季运动的时机和条件。”

奥运研究专家丁伯成表示,19世纪末,北欧出现并逐步发展了冰雪运动,原因在于工业革命的成果基本解决了民众的温饱,使大家不再畏惧冰雪、畏惧严寒,而有条件借助体育器材享受冰雪、享受自然。可以说,冰雪运动的兴起,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冬季生活方式必然发生的一种积极而健康的转变。

而目前冬季运动在我国的普及率并不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以滑雪运动为例,据统计,目前我国每年的滑雪人次在1000万左右,参与滑雪运动的人数在500万左右, 占总人口的比例仅约0.4%,远低于其他国家。挪威滑雪人口约100万,占总人口500万的20%;美国滑雪人口约800万,占总人口3.178亿的2.51%。而占世界人口19.4%的中国,滑雪人口仅占世界滑雪人口的2.8%。

莫尼塔(上海)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的研究显示,现阶段, 我国滑雪人数(人次)的年增速大约为20%~30%。假设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以及北京申冬奥的推动,这样的增速能够维持3~5年,届时在一个较成熟的市场状态下, 保守估计我国滑雪人数将超过1000万人(相对于人口总量的渗透率也才不到1%),在每人每雪季滑雪5~6次的情况下,年滑雪人次将达5000万~6000万,即跟美国现阶段的滑雪人口规模类似。

就在北京于2013年11月宣布申办冬奥会后,张家口地区两大雪场的游客数量较上年度便暴增了80%,冬奥会对激发人们对于冬季运动热情的作用可见一斑。

冰雪运动市场潜力将被释放

当更多的人选择投身冰雪运动后,将直接带动相关体育设施的建设。

据统计,目前,全球共有约6000个滑雪场,其中,美国占有840个,日本有滑雪场 827个,中国则拥有437个滑雪场,其中350个为小型滑雪场。

我国目前的滑雪场主要依托东北山地资源而建立, 集中在东三省。北京、河北,甚至长三角等地的市郊区域也有一批以服务当地游客为主的中小型滑雪场,高水准的滑雪场屈指可数。而全国31个省份中有29个开展了冰雪运动,相对成熟的300家滑雪场,合计年收入过百亿。

莫尼塔(上海)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的研究显示,如果将眼界放宽,从全世界各地区接待的滑雪人次分布和全世界来自各地区的滑雪人员分布对比中可以看出,亚洲地区贡献了大约20%的滑雪爱好者,却只接待了全世界约14%的滑雪人员,这表明亚洲地区在滑雪设施、设备方面还有待提高,同时,这种不平衡也说明了亚洲滑雪市场的潜力。而在日本、韩国滑雪市场已经基本稳定的情况下,中国无疑是亚洲乃至全世界最具潜力的滑雪市场之一。

根据弘则弥道(上海)投资咨询有限公司的测算,在滑雪场基础设备方面,现有雪场设备升级和新建雪场设备购买有望带来100亿元左右的一次性需求。除去兴建的滑雪场外,现阶段我国个人滑雪用品市场估计在20亿左右,未来市场空间有望达到百亿人民币量级。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滑雪市场每年产值约为120亿元,包括滑雪场、住宅交通、滑雪装备等。对比国际冰雪市场体量,中国市场的确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当然,冰雪产业带来的收益绝不仅限于上述项目。冰雪产业链很长,从器材、场地、赛事、培训,到相关上下游产业,如旅游、地产、娱乐等,玩法多,涉及面广,发展空间巨大。

三类上市公司将分享北京冬奥会“大餐”

在谈及如何实现“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时,刘鹏曾表示,这一目标是一个不断发展、提高增量的过程,应以过去不断发展的冬季体育活动为基础,以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为助力。

2014年10月30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以冰雪运动等特色项目为突破口,促进健身休闲项目的普及和提高。制定冰雪运动规划,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建设一批冰雪运动场地,促进冰雪运动繁荣发展,形成新的体育消费热点。

而敏感的资本已经嗅到了政策扶持与冬奥会所带来的双重利好。

2015年5月19日,廊坊举办经贸洽谈会,在张家口“激情相约、助力申奥”冰雪产业推介会上, 130个招商项目中,当日签约内资项目29个;总投资378.2亿元,签约外资项目3个,总投资4.47亿美元。

具有国资背景的影视制作公司华录百纳7月初宣布,与河北省在冰雪产业品牌赛事领域开展合作,将投入10亿元在河北张家口市打造多项极限冰雪赛事。

同样瞄准冬季运动营销领域的还有万达集团。今年2月,万达集团以10.5亿欧元买下盈方体育传媒集团70%股权,日前已完成交割。王健林曾公开表示,万达看中盈方在冰雪项目上拥有的丰富营销资源,在冬奥会项目所归属的7个国际体育协会中,盈方代理了其中6个体育协会的商业运营。

而主营户外用品的公司探路者今年也宣布全力拓展冰雪用品,冰雪项目相关产品规划是公司未来重要产品线之一。

据国泰君安分析,三类上市公司将分享到北京冬奥会带来的投资机会。

首先是基础建设类。奥运场馆建设和基础设施投资将是主要驱动因素。建筑建材业、节能环保、房地产、交通运输业、通信电子等行业将会出现供给和需求双料增长,提升相关行业公司的业绩。

其次是消费服务类。奥运会前后,大批游客的到来将极大地刺激当地的旅游消费,旅游和服务行业迎来发展的良机。

再次便是获得特许经营权的公司。奥运特许权商品也将随着奥运会的到来而获得超额的销售增长,除了弥补奥运特许权费用之外,还将获得数量可观的净利润。

2014年,波兰克拉科夫、乌克兰利沃夫、挪威奥斯陆相继宣布退出申办2022年冬奥会,三座城市退出申办行列的直接原因各不相同,但其背后都有着对承办冬奥会可能需要付出的巨额支出的担忧,尤其是在人们刚刚经历过“史上最昂贵的奥运会”——2014年索契冬奥会之后。

节俭办赛是北京申冬奥的一大理念和目标。根据此次冬奥会财政预算,赛事编制预算花费约为15.6亿美元。包括竞赛场馆和非竞赛场馆在内的场馆建设预算,约为15.1亿美元。

北京提出节俭办赛的底气很大程度来自2008年奥运会所留下的“遗产”,冬奥会需要的12个冰上项目场馆,已经有11个是现成的,只需要新建一个场馆——国家速滑馆。

举办一届冬奥会究竟开支几何?又能给主办城市带来哪些直接或间接的收益?是不是每届冬奥会都像索契冬奥会那样开支庞大?而索契冬奥会创纪录的高昂开支又到底花在了哪些地方?

办冬奥会要花多少钱?

俄罗斯官方从未公布过2014年索契冬奥会的总投入,但媒体广泛引用的数字是510亿美元。

但根据英国伯明翰大学高级研究员马丁·穆勒的研究,这一数字仅包括了用于建设的开支,如果再加上运营成本(编者注:包括员工的工资、各国代表团的食宿费用、安保开销等),这一数字将上升至550亿美元。

无论是510亿美元,还是550亿美元,索契冬奥会的总投入都位居奥运史第一位,此外,在一些具体项目上的投入,这届冬奥会也创下了纪录。

在40亿美元的运营成本中,安保投入占据了很大的比例,达到19.2亿美元,创下历届奥运会之最,是此前温哥华冬奥会的两倍(8.4亿美元),甚至高于2012年伦敦夏奥会的安保投入(16.2亿美元)。

将90%以上的投入用于建设,这样高的比例仅在1964年,东京承办夏奥会时曾经达到,对此,俄罗斯政府发言人曾表示,这些投入很大程度上被用于改善基础设施,同时也是提升城市旅游基础,例如机场和火车站的翻新,还有建设新的道路、住房、旅馆和会议中心,同时还包括其他必要的公用设施。

其中,仅建设一条连接海岸与山区、包含铁路与公路的交通联络线就花费了100亿美元,这还是在将原有的四层设计削减为两层后达到的。

对于索契冬奥会在基础设施上的巨额投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美国)已有的基础设施,允许我们举办一切都更加便宜。”

俄罗斯官方也曾解释,并非所有的开支都直接与冬奥会相关,与赛事直接相关的建设支出只有71亿美元,即便如此,如果再加上运营成本、辅助性基础设施(编者注:如竞赛场馆的供电、供水系统)建设费用等项目,与赛事直接相关的开支仍将达到161亿美元。

如果按照2009年的通货膨胀水平进行衡量,索契冬奥会与赛事直接相关的支出规模排在奥运史上的第二位,仅次于2012年伦敦奥运会,达到118亿美元。每一单项赛事的花销一直是衡量一届奥运会成本的重要指标,索契冬奥会共进行了98项赛事的角逐,平均每个项目花费1.2亿美元,排在历史第一,与大多数冬奥会千万美元的花销甚至都不在一个量级上。

历届冬奥会超支成常态

索契冬奥会不仅很昂贵,而且超支严重。这届冬奥会最初的预算为123亿美元,最终的总支出为预算的4.5倍。

用于场馆建设的费用尤其如此,其名义上超支了585%,即使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也超支了337%,其中,奥运会主场馆与主奥运村的建设费用是预算的12倍。

事实上,在2009年时,俄罗斯政府曾计划削减预算,分管冬奥会筹办的副总理德米特里·科扎克曾表示,鉴于经济形势恶化,将尽量节俭办冬奥会,政府决定将索契冬奥会场馆建设预算削减15%。尽管这样,当届冬奥会还是超支了400亿美元。

如果仅考虑与赛会直接相关的支出,并以2009年的通货膨胀水平进行衡量,索契冬奥会超支171%,但如果不排除通货膨胀的因素,这一数字将高达324%。尽管卢布在筹备期间经历了显著的贬值,但由于赛会组织者在编制预算时就将通货膨胀的因素考虑在内,因为324%的超支水平可能更为符合实际情况。

其实历届冬奥会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支,索契冬奥会324%的超支水平并非史上最高,1984年萨拉热窝冬奥会曾超支1257%,即使排除通货膨胀的因素,那届在前南斯拉夫举办的冬奥会也超支了173%,但是其与赛事直接相关的支出仅为1000万美元。

谁来为冬奥会买单?

谁会为冬奥会的账单付账?

根据北京公布的2022年冬奥会财政预算,15.6亿美元的赛事编制预算中,政府补贴占到6%,而15.1亿美元用于场馆建设的预算中,来自社会的投资将占到65%。

更多地吸引社会投资是每一个东道主的愿望,但是这样的目标并不容易达成。

以刚刚结束的2014年索契冬奥会为例,在最初的计划中,政府希望社会投资能占到预算资金的38%,也就是大约提供40亿美元,在2010年时,计划中的数字继续上升,达到166亿美元,占到当时所需资金一半左右。

但在最终的支出中,社会投资仅占到3.5%,各级政府的出资比例占到58%,国有企业出资比例为22.5%,国有银行提供的资金则占到16%。这样一来,索契冬奥会中公共财政的出资比例为96.5%,为历届最高,只有1976年蒙特利尔夏奥会以95%的比例接近这一数字。

这样的出资结构无疑给政府带来了负担,索契与其所在的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各出资33亿和23亿美元,这使得地区的债务占收入的比例从2009年的3%攀升到2013年的47%。

冬奥会盈利几何?

尽管被称为“史上最昂贵的奥运会”,索契冬奥会的组织者还是宣布当届冬奥会盈利2.61亿美元。

奥运会的直接收入源于四大部分:电视转播权、赞助商(即奥林匹克TOP计划)、国际奥委会特许经营权和门票销售。

索契冬奥会获得的12.6亿美元的转播权收入也创下了纪录,不到30年前,1988年卡尔加里冬奥会的转播权收入还不到这一数字的一半。此外,索契冬奥会的营销收入达到了13亿美元,是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的1.5倍,为冬奥会历史之最。

除去直接收入外,承办冬奥会对于地区经济的带动作用也不容忽视。

如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结束后,美国犹他州竖起了冬季项目的招牌,10年来举办62项国际大赛,90场与奥运相关的活动。

在申办索契冬奥会之初,俄罗斯政府就希望借此机会将索契打造为旅游胜地。2007年,俄罗斯总统普京就曾表示,索契将在未来成为世界级度假胜地。

当索契在2007年赢得冬奥会主办权时,全市共有31000个房间,其中只有1700间符合国际认定的星级标准,而冬奥会带来了额外27000个房间。在2014年冬奥会刚刚过后的夏天,来到索契的游客数量便增长了40%。

猜你喜欢
滑雪场索契场馆
北京冬奥会场馆:科技“建”证可持续发展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基于建构主义的中小学生场馆学习活动设计
为什么大家都想住在索契
课外滑雪场
《UFI全球场馆地图》发布亚太区展馆总面积为全球第二
滑雪场上的狂欢
雪山历险记
高科技奥运会
“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