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安慰乡愁

2015-09-10 07:22
摄影世界 2015年3期
关键词:乡愁摄影

面对朱岚清和王蕾两位优雅的女摄影师的作品,有种莫名的亲切感,仿佛遇到同乡,聊到故土,燃起乡愁。也许是因为我们都以摄影这个共同的方式在世界上寻找,寻找的东西又有某些共同之处所引发的错觉吧。

有人说,乡愁这个词已经被过渡消费和标签化了,在摄影领域都算是过时的潮流。好吧,我总是后知后觉,但这个念头总是挥之不去。其实我很少会对受访者补充提问,这次忍不住多问了一个问题:如何看待乡愁?

朱岚清回答说:“乡愁就是永远地在寻找那些已经失去的东西,甚至是一些我们其实从未获得的东西。我并不看重自己的乡愁,因为我经常觉得乡愁好像没什么用,很难做到可以改变现实。但对于个体来说,它仍是精神上的慰藉,让人觉得我们似乎还有过去可以依靠或者有家可回吧。”

乡愁的问题让王蕾想起一个叫高秉涵的台湾老兵,他离开大陆后再也不吃石榴了。因为十几岁当兵离开那天,就因在车上低头吃了一口石榴,而没能看到车外人群中母亲最后的挥手道别。当同伴发现告诉他时,已经错过,成为一生的痛。乡愁可能是家乡的房子,也可能是一棵树、一种味道、一种声音、一张脸、一件衣服。就像摄影,是由碎片组成的并不完整却是无比深刻的记忆。

她们的照片安慰了我,就像摄影安慰了乡愁。前半生,故乡和亲人在我们身后,越来越远;后半生,故乡和亲人在我们身前,终会相见。整个路途,摄影都在身边。

朱岚清

1991年出生于中国福建漳州东山岛,现居厦门。2008-2012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习新闻摄影。2012年至今,在台湾天主教辅仁大学应用美术研究所视觉传达组学习。2012年, 与OFPIX合作《还乡计划》,同年获法国PHOTOEYE年度最佳摄影书提名。2014年,入围并获三影堂摄影奖。同年,参加上海生现代美术馆联展《中国当代摄影:2009-2014》,并在连州国际摄影节举办《负向的旅程》个展。

Q:你是如何与摄影结缘的?

A:初中时发现从小生活的村庄里的老房子很美,感到这些美好的事物终有一天会消失,于是跟爷爷借了一台傻瓜相机,到县城的照相馆里买了两个胶卷,用照片去记录那些老房子。

Q:谈谈你用的第一台相机?

A:台湾产的PREMIER傻瓜底片机。

Q:你现在用什么摄影器材?

A:玛米亚C330,玛米亚 7,尼康 35T。

Q:你最合手的摄影器材是什么?

A:玛米亚 C330。

Q:你觉得摄影最好的展示方式是什么?

A:摄影书。

Q:胶片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A:当然有。摄影师拍摄一个项目,用胶片和用数码肯定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摄影师应该以更开放的心态运用它们到自己的创作中。

Q:摄影对你意味着什么?

A:摄影是真正激发了我表达欲望的媒介。它让我学习与现实环境保持一种疏离感,这种疏离感让我对这个世界永远不麻木。

Q:你从摄影得到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A:学会了如何去抽离,去表达。让我获得一个跟“生活的我”完全不同的自我。

Q:决定成功的因素有多少,以及它们的重要次序?

A:目标、努力、才华、运气。

Q:你曾经最大的困难或挫折是什么?

A:好像还没碰到。

Q:你最看重摄影师什么品质或素质?

A:真诚地挖掘自身,以自身去观照整个世界。

Q:你最喜欢的在世和过世的摄影师各是谁?

A:喜欢的很多,比如Jeff Wall、Tomoko Yoneda、August Sander。

Q:你最喜欢的摄影主题是什么?

A:用独特、细微的视角去描述一个沉重的境况,有一种举重若轻的感觉。

Q:你最喜欢的摄影作品是哪些?

A:Bernard Faucon的《Summer Camp》, Tomoko Yoneda的《scene》,Yoshiko Seino的《The Sign of Life》,志贺理江子的《螺旋海岸》,等等。最近开始喜欢很多日本摄影师,觉得他们拍得很自在、轻松。

Q:决定一幅摄影作品好坏的因素是什么?

A:能在作品之外让人联想到的其他东西,蜿蜒曲折地引向答案。

Q:你对年轻摄影师有什么忠告?

A:我自己就是年轻摄影师,哈哈。

Q:你认为摄影的未来会是怎样?

A:不知道。

Q:你有什么摄影规划?

A:脑子里有很多计划,希望边拍边去探索、寻找构架、呈现它们的最好方式。多做书,多做好玩的展览,还想做杂志。

Q:你最喜欢什么样的生活方式?

A:在生活的城市里可以每天都有小惊喜,还有天天散步也不会腻烦的街区。

Q:决定你一生重要走向的“决定性瞬间”是什么时候,怎样的场景?

A:我不相信决定性瞬间,都是持续进行的瞬间。

Q:你一生最初的记忆是什么?

A:傍晚,在家附近的祠堂门前,妈妈用汤匙一口一口地喂我白粥。

Q:你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刻是什么?

A:放学后一个人可以占有幼儿园里石头做的大象滑滑梯。

Q:你一生中最悲伤的时刻是什么?

A:舅舅生命最后的时刻。

Q:你喜欢读什么方面的书籍?

A:各种有趣的理论书,最近在看后现代地理学。还有就是画册。

Q:让你感到放松的事情是什么?

A:坐在家里的沙发上握着遥控器看电视。

Q:让你感到紧张的事情是什么?

A:交际之类的事情。

Q:你最后悔的事情是什么?

A:好像没有,我相信有些事都还有机会弥补,有些事则是必然如此。

Q:你最恐惧的是什么?

A:衰老。

Q:如果能选择的话,你希望让什么重现?

A:所有做过但忘记了的梦。

Q:你珍视自己的哪种能力?

A:观察力。

Q:你希望拥有哪种才华?

A:某种复杂的手艺,比如刺绣。

Q:如果可以,你希望拥有什么样的超能力?

A:每天可以成为不同的人。

Q:自己的哪个弱点让你不能忍受?

A:缺乏行动力,贪图快乐。

Q:你这一生中最爱的人或东西是什么?

A:很多。说出最爱就感觉冷落了其他的。

Q:你目前的心境怎样?

A:有很多想法想去实现,比过去更有方向感,在创作上没有了以前的焦虑感,但在生活与行动上有了新的阻碍,正在克服。

Q:你的行为准则,生活信条是什么?

A:忠于自己。

Q:你有什么样的口头禅?

A:“哈哈”。

Q:你认为人最可贵的品德是什么?

A:善良。

Q:你认为人生最完美的幸福是什么?

A:充满创造力的充实的一生。

Q:你认为什么是不幸?

A:无法控制自己的命运。

Q:人身上可以被谅解的缺点是什么?

A:悲观。

Q:人身上最使你厌恶的缺点是什么?

A:投机。

Q:你认为什么样的人命运最可悲?

A:一生都在迎合他人标准的人。

Q:你觉得男性什么品质最重要?

A:勇敢。

Q:你觉得女性什么品质最重要?

A:要更勇敢。

Q:你认为什么叫明智?

A: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为自己做出不后悔的选择。

Q:你怎样看待名望?

A:也许最初只是希望得到别人对自己的肯定。

Q:你认为程度最浅的痛苦是什么?

A:今天就要过去了,不过还有明天。

Q:你如何评价这个时代?

A:活得太短,还不知道该怎么评价。

Q:你怎样看待人类的未来?

A:人类的未来对整个宇宙来说其实可能也不是特别重要,所以我不去担心人类的未来。

Q:如果能够改变这个世界的某个方面,你最想改变什么?

A:让人们都能重新找回自己的价值。

Q:你觉得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A:我不去想这个问题,何必现在就非给自己一个答案呢?

Q:你希望以什么样的方式死去?

A:年老时,在自己做好所有准备后自己来结束生命。

Q:假想一下,你希望自己的墓志铭怎样撰写?

A:我的名字、出生日期、出生地点、死亡日期、死亡地点。

Q:除了上述问题,你最希望被世界提问并回答的是什么?

A:其实我挺害怕被提问的,我比较喜欢交谈。

王蕾

1994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第一届图片摄影专业。主任记者,人民画报社《人民画报》编辑部主任,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主要摄影专题:《南疆纪实》、《开平碉楼》、《西珠的小学》、《昭通大山包》、《城市 乡村》、《京张铁路》、《那年的青海湖》、《香港 雾》、《穿越阿尔卑斯》、《阿尔及利亚的彩虹》等。

Q:你是如何与摄影结缘?

A:其实我一直梦想当个画家,可自不量力,也不太会考试,绘画专业考试都没通过。高考那年,北京电影学院招收全国第一届图片摄影专业,我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去了,顺利考上了。

Q:谈谈你用的第一台相机?

A:爸爸的奥林巴斯135胶片相机,型号忘了。

Q:你现在用什么摄影器材?

A:佳能EOS 5D Mark II。

Q:你最合手的摄影器材是什么?

A:上大学时攒钱买的尼康FM2。一直喜欢这台相机的手感,轻巧有韧性。目前觉得最合手的摄影器材是手机。

Q;你觉得摄影最好的展示方式是什么?

A:在一个光线均匀柔和的空间中,放大,挂在墙上。不远不近,安静观看。

Q;胶片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A:当然,因为材质和成像原理,胶片不可取代。

Q:摄影对你意味着什么?

A:首先这是我的工作,然后是一种对思维瞬间集合的方式,也是观察的方式。

Q:你从摄影得到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A:改变性格,给看世界、看内心找到一个很棒的途径。观看摄影作品和摄影的过程,对我来讲,更像阅读。

Q:决定成功的因素有多少,以及它们的重要次序?

A:天赋、沉溺。但衡量成功的标准多种多样,这要看你想要什么样的成功,得到心灵层次上的收获才算成功吧。

Q:你曾经最大的困难或挫折是什么?

A:摄影瓶颈期,我甚至在最初的阶段不知道那就是瓶颈期,没有拍摄的愿望,这也同时存在对摄影的认识上。

Q:你从中得到什么经验教训?

A:不再担心困难,不急躁了,摄影不是“急活儿”,功在画外。

Q:你最看重摄影师什么品质或素质?

A:和做人一样,人品。人品好的摄影师作品也差不到哪里去,但作品好的,人可不一定好。这里的好,指才情和教养。

Q:你最喜欢的在世和过世的摄影师各是谁?

A:很多,都是我的榜样,各有各的精彩。但有个名字很突出:詹姆斯·纳切威(James Natchwey),也许以后还有别人。

Q:你最喜欢的摄影主题是什么?

A:一切关于人的。

Q:你最喜欢的摄影作品是哪些?

A:有很多。除了报道摄影,也包括风光照片。

Q:决定一幅摄影作品好坏的因素是什么?

A:传达能力,能触动内心。

Q;你对年轻摄影师有什么忠告?

A:我还不老,总充当过来人挺招人厌烦。如果非要有忠告,那我会说,每个人都是在犯错中成长的,问题不可避免。

Q:你认为摄影的未来会是怎样?

A:摄影需要更关注思想、关注内心。今后拼的是头脑,不是所谓创意,更不是技术、器材。

Q:你有什么摄影规划?

A:拍自己。

Q:你最喜欢什么样的生活方式?

A:现在的。我觉得当摄影记者特幸运,可以看世界、看别人,长见识。

Q:决定你一生重要走向的“决定性瞬间”是什么时候,怎样的场景?

A:我期待着这个“决定性瞬间”出现,也许是爱情吧。

Q:你一生最初的记忆是什么?

A:两三岁时,妈妈抱着我在自家院子里,我穿个粉红色缎子斗篷。

Q:你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刻是什么?

A:我还没走完,所以还不知道什么是“最”美好的。我一直能感受到很多美好。

Q:你一生中最悲伤的时刻是什么?

A:目前是父亲的去世。

Q:你喜欢读什么方面的书籍?

A:小说。但我更爱看电影。

Q:让你感到放松的事情是什么?

A:和特别好的朋友在一起,旅游、聊天;还有就是一个人的时候,可以胡思乱想。

Q:让你感到紧张的事情是什么?

A:和一切“大人物”打交道。

Q:你最后悔的事情是什么?

A:如果非说有,可能是到了40岁才领悟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我在这个年龄开始健身。

Q:你最遗憾的事情是什么?

A:没有离开故土去外面的世界闯荡。

Q:你最恐惧的是什么?

A:失去爱的人。

Q:如果能选择的话,你希望让什么重现?

A:爸爸回来。

Q:你珍视自己的哪种能力?

A:直觉和悟性。

Q:你希望拥有哪种才华?

A:作曲,把脑子里冒出来的旋律写下来。

Q:如果可以,你希望拥有什么样的超能力?

A:不想这个,因为不可能。

Q:自己的哪个弱点让你不能忍受?

A:拖延症。

Q:你这一生中最爱的人或东西是什么?

A:目前最爱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还有一些物品让我觉得很珍贵。

Q:你目前的心境怎样?

A:有些恐慌,但努力从容。

Q:你的行为准则,生活信条是什么?

A:与人为善。

Q:你有什么样的口头禅?

A:“也许吧”。

Q:你认为人最可贵的品德是什么?

A:质朴而诚信。

Q:你认为人生最完美的幸福是什么?

A:“老婆孩子热炕头”,或者和自己的爱人到处旅行。

Q:你认为什么是不幸?

A:无知。

Q:人身上可以被谅解的缺点是什么?

A:挺多的。

Q:人身上最使你厌恶的缺点是什么?

A:嚣张。

Q:你认为什么样的人命运最可悲?

A:没有自知之明的人。

Q:你最看重朋友的什么品质?

A:真、诚。

Q:你觉得男性什么品质最重要?

A:讲信义。

Q:你觉得女性什么品质最重要?

A:乐观。

Q:你认为什么叫明智?

A:明智就是明智,是人类稀缺的品质。

Q:你怎样看待名望?

A:名望是他人赋予某人的信任。

Q:你认为程度最浅的痛苦是什么?

A:皮肉之苦。

Q:你如何评价这个时代?

A:变革的、飞快奔跑的时代。

Q:你怎样看待人类的未来?

A:返璞归真。

Q:如果能够改变这个世界的某个方面,你最想改变什么?

A:更多女性从政,但我绝对不是女权主义者。

Q:你觉得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A:体验和繁衍。

Q:你希望以什么样的方式死去?

A:不知道,看天安排。

Q:假想一下,你希望自己的墓志铭怎样撰写?

A:我不要坟墓。

Q:除了上述问题,你最希望被世界提问并回答的是什么?

A:世界问我:“你是谁?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我会回答:“我正想问你,因为我觉得这是你的安排。”

猜你喜欢
乡愁摄影
永远的乡愁
乡愁
九月的乡愁
乡愁凭寄
回头一望是乡愁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