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日月景观

2015-09-10 07:22陈海滢杨勇章佳杰
摄影世界 2015年3期
关键词:方位月亮太阳

陈海滢 杨勇 章佳杰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太阳和月亮作为天空的统治者,是天文景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星野摄影的思路和手法,我们能为它们赋予不同的意味。

悬日悬月的拍摄

出现在地平线附近的太阳和月亮犹如悬挂在视线远方,最能显现天地交融的美,其中以纽约的“曼哈顿悬日”最为著名。国内最经典的“悬日”场景应在长安街。作为北京城的水平轴线,长安街呈正东西向横贯全城,道路平直、视角畅通,因此,每当春分和秋分太阳从正东升起正西落下时,长安街沿线就能观赏到“悬日”景观。

其实,任何一个东西向较长街道,只要地平线视野不受阻碍,都可能出现“悬日”

现象,但要确定适宜的拍摄时间窗口,就必须考虑道路的具体角度以及太阳的升落方位。春分(一般为3月20或21日)和秋分(一般为9月22或23日)这两天,全球都能看到太阳均从正东升起,正西落下;春分与秋分之间,各地都能看到太阳均从东北方升起,西北方落下,而且纬度越高,太阳的升落方位也越偏北;而在秋分与下一个春分之间,太阳又从东南升起,西南落下,纬度越高,太阳的升落方位越偏南(以上不考虑极点和极昼极夜的情况)。

使用虚拟天文馆(Stellarium)软件和一些网站,可以轻松查询到不同地理位置上每天日出、日落的方位和时间。图02以1月1日的北京市中心为示例,以中心点为所在位置,黄色和红色的直线分别代表了太阳升起和落下的方位,下方的橙色弧线代表了当天的太阳运动轨迹,而淡黄色区域则是太阳方位在一年内的运动变化范围。借助电子地图,我们可以测量出所拍摄街道的准确方位,再结合太阳升落角度,就可以确定出现“悬日”的日期和时刻了。此后,具体拍摄位置的选择也很重要,理想的机位应该具备如下条件:

高:有一定高度,才能避开各种建筑物的遮挡,拍到升落时悬挂在天边的太阳。

远:一般选择长焦镜头以使太阳充满画面,拍摄位置应距离前景较远,这样能有效地压缩透视,突出线条和节奏感。

曲:由于太阳本身变化不多,前景的线条和层次就成为决定画面的重要因素,出现在前景的道路和建筑不宜过于平直,最好富有节奏变化,要努力寻找前景线条的起伏和汇聚点。

正:拍摄位置最好正对远方道路,会使画面更加平衡并充满力量感。如拍摄“长安街悬日”时,作者按照上述标准决定在沿线的天桥上选择机位,事先通过电子地图,仔细研究了长安街每一个天桥的位置以及与前景的距离,确定备选方案。最终的拍摄位置距离前景超过400米,使用600mm长焦距镜头压缩透视,使前景道路的起伏和两侧线条的汇聚形成了非常有力的画面。

日出日落时,光线变化很快,画面反差非常高,曝光难度大,如果直接对准太阳测光,很容易导致逆光部位死黑一片,一般可以考虑在机内的评价/矩阵/中央重点测光值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至两挡曝光,或以天空为对象进行点测光。当画面反差超过宽容度,必须在亮部和暗部之间进行取舍时,原则是暗部应有层次,可以允许太阳过曝,但周围天空不能过曝到显不出太阳形状。拍摄时应使用包围曝光,后期再进行HDR合成,以尽可能保留暗部和亮部的影调。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即使是地平线附近的太阳亮度也很高,要避免长时间通过取景器直视,可以带上墨镜作为保护。

悬月的拍摄类似于悬日。和太阳相比,月亮的升落方位较为复杂,建议直接利用软件来确定。此外,月亮的亮度较低,在曝光方面控制画面的反差更为简单,但对天气通透程度的要求更苛刻。

建筑物结合日月的拍摄

拍摄日月和建筑的结合也很有趣,如图05《盘古衔日》,楼顶曲线在逆光的剪影中紧贴初升的太阳,犹如巨龙戏珠。这样恰到好处的构图并非“妙手偶得”,而是来自对建筑与太阳方位的精密测算。

要想获得建筑贴合太阳的画面,就要掌握楼顶相对于拍摄点的方位角和高度角这两个参数。借助电子地图软件,可测得方位角为95度(即东偏南5度)。考虑到拍摄点所在的平台有一定空间可供移动相机位置,根据机动空间与地图上测出的拍摄距离估算,方位角可在95度基础上有上下0.5度的调整空间,这为拍摄留出了一定余量,非常重要。

高度角理论上可以通过建筑资料中的高度差和拍摄距离来估算,但通过不同方式获得的资料差别太大,最终以实际拍摄来确定:在之前拍摄的一系列照片中,选出了这张太阳恰好与被摄楼顶位于同一高度的照片,校准相机时钟后确定了拍摄的准确时刻为6:13:00,通过虚拟天文馆软件,在设定好拍摄坐标和海拔后,得到了这一时刻太阳的准确高度角—1.0度,这也就是拍摄“衔日”所需的高度角。

确定了这两个关键数据后,接下来的工作就较为简单了,直接在虚拟天文馆软件中寻找一个时刻,使太阳的高度角为1.0度的同时方位角为95度,当年的10月2日和3日早晨06:19左右都满足这一条件。恰逢2日阴天,而3日有雾霾笼罩又不太厚,太阳钻出地平线之后亮度恰到好处,得以呈现出高楼衔日的美景。这也提示我们:拍摄太阳的最好天气未必是万里无云,有一定云霞甚至雾霾都可以烘托气氛、降低反差。

在建筑物结合日月的拍摄中,准确把握方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而拍摄距离也是特别需要注意的因素。图07-1、图07—2拍摄的都是北京西山上定都阁的凌日,但太阳和建筑的比例却大有不同,这就是拍摄距离有差异所致。

在我们拍摄前设计画面时,应已经初步构思出建筑物和太阳的大小比例关系,拍摄距离就要根据这个比例来确定,“大小”在画面中以被摄体所占据的角度(张角)来体现,在日月景观的拍摄中,我们应该了解这样一个基础数据—太阳和月亮直径的张角几乎都是0.5度,与我们在4.6米外看一个乒乓球的大小近似,这远远小于我们常见镜头的视角(如50mm标准镜头的水平视角约为40º,详见左表)。因此,要把太阳和月亮拍得完全充满画面,需要大约2800mm的超长焦距镜头,而实际上,使用400-600mm焦距镜头,再配合合理的前景尺度对比,就可以使日月显得很饱满了。

因为太阳和月亮距离我们都极其遥远,所以无论选择什么样的拍摄位置,它们在画面中的张角都是不变的,而前景建筑物的张角则直接受相机到被摄体距离影响。建筑物的高度信息一般不难查询到,这时只需要确定拍摄距离,就能估计建筑物在画面上的张角以及它和日月的比例关系了。这里我们将数学推导简化为一个经验公式分享给大家—当拍摄距离约为被摄体的高度(或宽度)的60倍时,被摄体高度(或宽度)在画面中的张角就是1度,拍摄距离达到尺度的120倍时,张角为0.5度,以此类推。

这个经验公式可以称作“60倍法则”,能够帮助我们简单快速地进行尺度的估算。通过查阅可知,定都阁高33米,根据法则估

算,如果要将定都阁表现得与太阳一样大,拍摄距离需要33米的120倍,接近4千米。图07中,第一张图拍摄点距离定都阁约6千米,可见定都阁稍小于落日,第二张图拍摄点距离约为30千米,定都阁则明显相对更小。图08以800mm镜头的视角为例,展示了建筑物相对太阳的比例关系是如何随着拍摄距离的不同而变化的。

人物结合日月的拍摄

人与日月的结合作为摄影题材并不鲜见,但在传统的拍摄方式里,人往往占据了画面中的主体位置,而日月成为了局部的陪衬。但我们可以颠覆这种比例关系,还原人类在面对自然时的真实感受。

人的视觉主要靠对比来感受尺度,前景中人们有尺度概念的物体相对日月越小,主观所感受到的日月就越大,而人本身恰恰是最容易建立尺度概念的,如图09中的太阳虽然并未占满画面,但在人物的衬托下却显得硕大无朋。要形成这种强烈的对比关系,就需要被摄者距离摄影师足够远,按照经验公式来估算,身高1.8米的普通人,距离约200米时,在画面中的大小大致与日月相当,距离约400米时,尺度是日月的一半,而上图的拍摄距离约700米。

同样,我们可以通过查询日出日落的方位来选择地点,使摄影师、被摄者和太阳三点一线,摄影师和被摄者之间应没有遮挡。例如距离适宜的两个小山头,或是长城的两个烽火台,以及海滩等没有遮挡的开阔平地都可以。需要注意的是,日落比日出更适合拍摄,因为能通过太阳在空中的轨迹更准确地把握落下的方位。即便如此,被摄者往往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移动进行微调,最好在摄影师和被摄者的位置上都能有向两侧机动的空间,这样拍摄的成功率将大大增加。此外,因为距离很远,双方必须能够进行实时通讯,上图在拍摄时就使用了对讲机进行指挥。

当太阳到达合适的位置时,就可以指挥被摄者做出各种不同的动作了。例如高举托起太阳、飞跨快要落入地平线的太阳,或是将太阳作为道具制造一定的叙事情节等等。当然,拍摄过程需要比较迅速,虽然我们平时很难用肉眼察觉到太阳和月亮的移动,但当你通过长焦镜头观察画面时,这种移动其实表现得非常明显,太阳和月亮只需要两分钟就能移动一个自身直径的距离,几分钟就会从画面中滑出,必须抓住时机快速连续拍摄。

飞机凌日凌月的拍摄

拍摄飞机从日面或月面穿过(称为“凌日”或“凌月”)的画面,是很多摄影爱好者的梦想,但高速运动的飞机对拍摄时机和角度都提出了更加苛刻的要求,我们也无法像摆布人物那样去控制它的位置和姿态。因此,捕捉到飞机凌日凌月确实困难很多。但利用科学的拍摄方法,我们仍然可以做到“有的放

矢”甚至“守株待兔”,提高拍摄的成功率。

在拍摄中,主要需要把握距离、方位角、高度角这几个因素。首先,我们要利用互联网,对飞机的尺度和机场的航线状况进行一定了解。常见民航客机的长度大致在30米到70米之间,如果按照70米长度来计算的话,参考前面的经验公式,将飞机拍摄得与太阳直径等长需要距离约8千米(图11中0.5度边界),与半径等长需要距离约16千米(图11中0.25度边界)。首都机场从南向北的航线大致在八里桥到营头桥连线一带(图11中央两条黑线内),因此如果自西向东拍摄日出时的凌日,距离航线16千米的边界将擦过东二环;自东向西拍摄日落时的凌日,16千米的边界将达到燕郊。

通过查询可知,八里桥上空附近航线高度是1000~1200米,按照16千米的拍摄距离来计算,高度角约为4度;随着与机场距离越来越近,航线高度也越来越低,后曹各庄上空航线高度为500~600米,高度角约为2度。使用软件可以计算出在不同日期太阳到达这个高度角的时刻与方位,从而确定拍摄地点和时间(图中红线),这时还要考虑航线的繁忙程度,尽量选择航班起降频繁的时间,以增加飞机进入画面的几率。飞机在起降过程中的速度大约是300千米/小时,16千米外观察,它掠过太阳圆面的时间大约需要2秒,这为拍摄留下了足够的时机。

拍摄飞机凌月也可以遵循同样的原理和计算方法,因为月亮亮度相对太阳较低,对天气的要求更高一些,低空有雾霾的情况可能就不适宜进行拍摄。但是,这也削减了画面的反差,使我们有可能拍摄到飞机的细节而非凌日时的剪影。

其他日月现象的拍摄

日食和月食都是难得的天象景观,注重与地景的结合以及美感的塑造,将构建出更加辉煌的画面。如图13《岸边的金环日出》,摄影师捕捉了一次发生在地平线上的日环食,并且寻找海岸作为地景,一弯金灿灿的“牛角”先升出地面,然后变成一轮火环,再变成尖角朝下的倒金角,不同时刻的太阳影像以后期叠加的方式表现在同一个画面中,场面非常震撼。又如图14《月食银河》,摄影师利用全景拼接的手法拍摄了月全食时刻的全天景象,地球遮住了射向月面的阳光,使银河的真容短暂地显露出来,与正在被掩食的满月相映成辉。

太阳和月亮还会出现一些特殊的光学现象,如当它们的光线透过高空的卷层云,被冰晶折射时,会形成称为“晕”的彩色光圈,一般分布在以日月为圆心,22千米为半径的范围。日晕或月晕都是比较罕见又值得欣赏的大气光学现象,如恰好碰到应抓住机会拍摄,如图15《今月照古人》,用古老的日晷衬托清晰的月晕,丰富了画面的含义。

拍摄日月景观并不一定将日月本身作为主体,图16《一叶扁舟轻帆卷》,作者巧妙捕捉到了精彩的瞬间,将光芒作为画面的视觉中心,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冲击力。

成功拍摄日月景观,既需要“天时”—天象和天气状况配合,也需要“地利”—客观上存在符合条件的拍摄位置,更需要“人和”—摄影师规划空间并捕捉时间。在信息技术与地理学、天文学高度融合的今天,各种科学工具为我们提供了便利,使得我们能够从繁杂的计算中解放出来,用一些前所未有的视角来见证日月永恒的美。

猜你喜欢
方位月亮太阳
太阳几点睡觉
月亮满不在乎地发胖
与月亮来个亲密接触
借助方位法的拆字
说方位
基于TMS320C6678的SAR方位向预滤波器的并行实现
夏天的太阳
太阳花
砸月亮
寂静的太阳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