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农民工“归宿”调查:近六成已习惯城市生活

2015-09-10 07:22张守帅王域西
决策探索 2015年9期
关键词:劳务输出务工者年长

张守帅 王域西

劳务输出,这个词在四川逐渐被人们熟知,已经有30多年了。

20世纪80年代,随着沿海制造业兴起,“离土又离乡”的“民工潮”席卷四川。1984年,仁寿县出现了成规模的劳务输出,而金堂县竹蒿镇也在1986年成立了劳务输出办公室,次年起定点向东莞输出劳动力,并在那里成立了办事处。

一晃30余年过去,第一代外出农民工中多数已近知天命之年。他们用汗水推动城市建设和中国制造业的同时,他们的身心也长期徘徊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在人生的十字街口,是该守望乡愁还是遥望乡愁?

第一代农民工占务工人员的三成

第一代农民工的年龄跨度较大。此次调查中把年龄界定为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就走出家乡的务工者,年龄在45岁以上,即以50后、60后为主的人群。记者调查的20个县的25个样本地区镇村,总计有人口54.8万余,其中外出务工者22.8万人。

外出务工者集中的地方,大都是四川人口大县或是人口密集乡镇。在资中县太平镇、中江县通山乡、射洪县金华镇、蓬溪县新会镇、泸州江阳区石寨镇,外出务工率均超过了50%。最低的简阳市石板凳镇也有23.1%。

从外出务工者年龄构成看,在外打工时间较长、目前年龄在45周岁以上的总计约8.1万名,占被调查地区外出务工人口的35.6%。也就是说,外出务工者中约1/3为“第一代”。

整体“返乡潮”是否到来

我们调查的农民工,年龄主要在45~65周岁之间,其中,不少年龄偏大的人现在已不再外出。

调查显示,截至目前,泸州江阳区石寨镇已有1873名“第一代”返乡,南江县关门乡有1236名返乡,分别占总人口的8.36%和8.82%。具体到村,平昌县得胜镇独柏村返乡“第一代”占总人口的比重也有7.29%,叙永县摩尼镇李红村为5.21%。

第一代农民工整体“返乡潮”是否临近?针对这一问题,大多数镇、村干部认为:目前言之尚早,本地比较年长的农民工中,还有超过8成的人打算外出。因为,第一代农民工所从事行业排名前五位分别是建筑、工业生产、搬运、保安、矿山,这些恰恰是新生代农民工所不愿投入的领域,年长农民工还有相当的市场空间。

不过,在接受记者调查的302位第一代农民工那里,我们得到的统计数据是,有42.71%的人已经返乡或正考虑在几年内返乡。他们给出的原因是,许多工作对体力要求高,自己已逐渐难以承担。当然,他们中仍处年富力强阶段的,还是希望多打拼一段时间。

结合调查,大体可以判断,从事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低工种的年长农民工,将率先面临返乡问题。

“纠结”回乡路:可否返乡进城

返乡也是一个“纠结”的过程。

问及原因,已经或正在考虑返乡的农民工给出了如下排序:照顾家庭(63.49%)、落叶归根(48.41%)、四川农村发展前景好(38.89%)、在外没有竞争力(27.78%)。

许多受访外出务工者表示,在外打工最牵挂家庭,打工越久,越心存亏欠——没有照顾好老人,子女成了留守儿童,夫妻不能团聚等。农民工的乡愁、落叶归根的观念,与家庭密不可分,这使返乡有着浓浓的感情色彩。

一些发展快的乡镇,“返乡潮”来得更早些。金堂竹蒿镇素有“中国打工第一镇”之称,1997年,该镇劳动力人口中有七成在省外务工,但到了2000年前后,农民工开始回流,随着竹蒿镇在统筹城乡中发展壮大了产业,劳动力对外输出比例迅速降低,目前外出务工人口仅占总人口的33.3%。

但第一代农民工不是对城市没有眷恋。调查显示,暂时没考虑返乡的173人中,74.56%的认为留在城市仍有务工空间,59.17%的表示习惯城市生活,也有10.06%的直接选择了对家乡没有思念。

就上述原因对决定不回乡的影响程度看,对家乡没有思念平均分为2.12(0~5之间),属于比较弱,而习惯城市生活达到3.69,属于比较强。这表明,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配套、生活方式等对第一代农民工产生了较大吸引力。

提高城镇化水平,关键是推动农民市民化。由于“第一代”具有城市生活的经验,即使回到了家乡,在经济条件和政策允许的情况下,他们中还是有不少人会就近进入场镇或中小城市,实现就地城镇化。

猜你喜欢
劳务输出务工者年长
倒下的长颈鹿
问 路
从“沪漂”务工者到创新“技术大咖” 上海工匠、静环环卫分公司李德成的成长之路
劳务输出 职业农民 有序分流劳力 促进乡村振兴
山西临猗:开展订单式培训 打造劳务输出品牌
劳务输出导向:民族地区职教扶贫模式的理性审视
Warm Needling Moxibustion at Zhongji (CV 3) and Zusanli (ST 36) for Urinary Retention after Gynecological Surgery
“大多数”商机在哪里?
城市外来务工者休闲行为特征与影响因素的职业差异——以苏州市为例
我国劳务输出法律体系及保障机制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