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中的意象选取

2015-09-10 16:17李天一
新闻世界 2015年7期
关键词:邓丽君纪念受众

李天一

【摘要】如何增强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的可视性、说服力、新闻性,精当、精彩地选取“意象”则成为了具有关键意义的重要环节。本文选取三个具有代表性的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从画面意象,视觉效果意象,音响意象三个方面探讨了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中的意象选取。

【关键词】视听作品意象选取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媒介形态日趋多样,呈现出报纸、广播、电视及移动互联智能终端百花齐放的繁华景象;同时因受众需求的不断增多,新闻作品的类型也日益丰富。其中,出于对视觉听觉双重享受的追求,对人类情感的深刻理解以及以史为鉴、展望未来的需要,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应运而生。如何将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制成可视性强、说服力强、新闻性强的节目?——精当、精彩地选取“意象”则成为了具有关键意义的重要环节。

一、有关“意象”

1、“意象”的内涵

“意象”或称为“兴象”,“意”指人的思想,“象”指物的表象,“意象”是主体通过寻找有形态的物象表现主体的思想观念而形成的表述。意象乃是客观的“象”映入人的大脑,再渗透着作者主观的“意”而作的能动反映,其中“象”是“意”的载体,“意”是“象”的所指。在“象”与“意”的聚合过程中,原来的表象和意义都得到了升华。①

2、视听新闻作品中“意象”的常见分类

威尔伯·施拉姆曾说:“传播不是全都(甚至大部分不是)通过言词进行的。一个姿势,一种面部表情、声调类型、响亮程度,一个强调语气,一次接吻,把手搭在肩上,理发或不理发,八角形的停车标志牌,这一切都携带着信息。在传播关系中,人们总是带着‘第三只耳朵’倾听的。”②因此,视听新闻作品中常见如下三类意象用以调动更加丰富的感官体验:(1)画面意象,其中包括自然意象、人文意象、人物意象、社会意象等;(2)视觉效果意象,如线条、光影、色彩、蒙太奇等;(3)音响意象,如对话、解说、配乐等。

3、“意象”之于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的意义

视听新闻作品为受众带来的是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刺激,二者的密切配合是做到传播效果完全到达的前提。而所谓“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即为纪念或庆祝某个重要历史时刻或某位重要人物而推出的,所涉及的时间一般都较长,历史性资料多,题材重大,可报道的内容丰富,事件多且较为复杂。长期以来,对于纪念性题材,媒体通常只是简单地回顾历史、罗列历史资料或满足于纪念庆祝的形式报道,可视性不强、说服力不强、新闻性不强,难以引起广大读者关注。③受众似乎在翻看一部沉寂于图书馆最高书架上的编年体史书,虽深知其意义重大,但却耐不住困意,无心欣赏。因此,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能够引起受众共鸣的、对节目起到线索推动作用的典型意象,是令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不再仅仅作为历史的见证,反而力争做到雅俗共赏的好办法。

二、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中的意象应用

本文选取三个具有代表性的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开创·中央电视台建台五十周年特别节目》(以下简称《开创》)、《新闻周刊》纪念改革开放30年特别节目(以下简称《改革开放三十年》)、凤凰卫视《何日君再来——邓丽君十周年祭》(以下简称《邓丽君》)作为分析样本,对前文所述三类意象进行举例分析。

1、画面意象

画面意象在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中是重头戏,包括自然意象、人文意象、人物意象、社会意象等。画面意象的选取对于整个新闻作品的逻辑衔接、受众心理都有重要影响。例如,《开创》的正片第一个画面就运用了“人物意象”——“中国人第一次看到电视时的情景”。画面黑白晃动,画面上的男女老少眼睛里都充满了好奇、惊喜与疑惑。在这样一个纪念类新闻作品中,这组“人物意象”无形中也起到了“社会意象”的作用,让受众重温自己最初接触电视时的心情,也把受众带回了那个百废待兴的岁月。

人文意象的选取也很有学问。在纪念类新闻作品中,即表现为“老物件”。例如《开创》中“一张节目播出单”,泛黄的纸张、斑驳的字迹,当年思考、探索的痕迹都凝固在这张纸上,而这老物件的出现更是勾起了受众对于彼时电视的记忆,让人顿觉亲切,成功地拉近了传受双方的距离。

自然意象的选取在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中更为常见,诸如“冉冉升起的朝阳”常被用来代表蒸蒸日上的事业或前途大好的改革道路,“波涛汹涌的大海”则常象征前进道路上的曲折或大干一场的决心。再如《改革开放三十年》中讲述了在这三十年间对中国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七位代表人物后,镜头由“一群白鸽在蓝天中飞过”承接,这一象征希望、和谐的镜头语言为“回顾版块”作结,也为后面的“展望版块”开头。

2、视觉效果意象

视觉效果意象,包括如线条、光影、色彩、蒙太奇等。这类意象多用在节目开头、过渡与结尾处。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要想好看,在内容与形式上必须做到“凤头、猪肚、豹尾”。例如,片头是节目的头炮,其意象的选择自然十分重要,受众可以从中看到“纪念什么,为何纪念”。举例说明,在《开创》的片头中,虽无任何解说与文案,只是运用了一组“台标、新老台址、导播间、操作台”的蒙太奇剪接画面,画面分明有序,视觉效果上佳,简明扼要地向受众传达了“纪念中央电视台发展历史”的主旨信息。

色彩的运用在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中也可以形成一条暗线,色彩也有语言,画面色彩的变化会带动受众心理的变化。例如在《开创》与《改革开放三十年》中,黑白、蓝黑的色调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物质匮乏、百废待兴的中国社会,受众的思绪与心情自然会回到过去;色彩明丽、流光溢彩的色调则让受众的心情也明朗起来,感受改革开放发展成果,看见人世繁华。

光影意象的选择似乎是让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更具年代感、观赏性的好工具。在《邓丽君》中交待其从与富商订婚到退婚的命运转折的一段中,画面浮现其订婚时送给宾客的红色火柴盒映着飘摇的火柴光芒,火光的闪烁不定为受众营造了倾听邓丽君人生的无奈、爱情的缺陷的忧郁情绪。

3、音响意象

音响意象,包括如对话、解说、配乐等。音响意象是让视听新闻作品立体起来的重要一环,正所谓“没声音,再好的戏也出不来”。例如《开创》片头中“电视台可以说是白手起家”、“当时大家没觉得苦”、“我们把我们的青春全都献给了电视新闻,无怨无悔”这几句历经沧桑却又不失激情的几位老央视人的采访同期声随着背景音乐娓娓道来。之所以被剪辑出来放在片头,显然是有意为之。几位老人的话开启了受众对于接下来节目内容的期待,甚至提纲挈领地带出这样一条线索:一代又一代的央视人,奉献青春,白手起家,逐渐把央视建成中国第一媒体。央视元老们的白发与其话语里透出的青春和干劲儿也与此特别节目的主题“开创”不谋而合。

再如《邓丽君》中,因此特别节目是为纪念邓丽君逝世十周年而做,且为突出邓丽君的歌者身份,整个节目中除去解说、采访之外,几乎全用邓丽君的经典歌曲覆盖。细细听来,这些歌曲的选择并不是随意安插,而是根据邓丽君人生、事业的起落而挑选的。这个意象的选择做到了背景音乐与内容的完美贴合,让受众在邓丽君的歌声中怀念邓丽君,也纪念邓丽君在世时受众自己的美好时代。

三、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中的意象选取建议

意象的种类繁多,在不同的语境或镜头角度下,指代的内容也不尽相同,而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要想做的吸引人、有内涵,意象的作用不容小觑,因此意象的优选就成了电视新闻工作者斟酌思考的着重点。在此,笔者结合曾经看过的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及相关文献,对于意象选取给出几点建议。

1、配合默契

在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制作过程中,切莫将单一的意象生硬插入片子中,应在策划时就要充分考虑预选意象之间是否存在内在联系,且这样的联系是否足够密切以便能够在作品中起到遥相呼应、引起共鸣的作用。制作者必须充分考虑到视听的双重标准,让视听意象默契配合。

2、不宜贪多,内容第一

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适当地选择相关意象能够为整个节目增色,但更应时刻牢记节目本身的传播意义——纪念与启示。做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最容易陷入浮于表面的视听美丽陷阱,若不以扎实的内容与厚重的历史感为基础,过多的视听意象反倒会显得哗众取宠。

3、让历史照进现实

纪念历史是为了反思当下、展望明天。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中不可避免地会选取大量史实资料,但不论是文字资料还是声音资料,在选取这些意象时不要单调地堆砌,最好能够将历史与现实、文字与图片、声音与影像活跃地穿插起来。因为纪念历史的作用不仅是用来回溯历史,更是唤起人们的共鸣,需要与当下现实有内在联系。如此,历史才不是尘封的,而是鲜活的;纪念才是泪中带笑,充满希望的。

参考文献

①李舒、韩冬野,《以“象”表“意”:新闻评论中的“意象”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2(6)

②赵国平,《简论电视新闻的意象传播》[J].《新闻爱好者》,1999(12)

③连娜,《〈人民日报〉纪念性特刊的特色》[J].《新闻窗》,2008(6)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邓丽君纪念受众
特别的纪念
新黄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为纪念中俄建交 7O 周年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曲艺受众分析
邓丽君的男情人与女情人
孤独的中国女儿—邓丽君
邓丽君泰国身亡之谜
日纪念广岛核爆64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