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实证研究

2015-09-10 16:17马超
新闻世界 2015年7期
关键词:两地媒介素养

马超

【摘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四川、重庆两地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在新媒体环境下,当代大学生的媒介接触类型呈现多元化的状况,接触媒介的目的以休闲娱乐和学习工作为主。然而大学生对媒介信息的分析批判能力和互动创造能力还亟待提高。

【关键词】大学生媒介素养实证研究

一、研究缘起

新媒体的普及引发了信息的爆炸式增长,而人们对信息的解读和对现实的理解,无一不受到大众传媒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正确认识媒介、选择媒介,不断增强自身对媒介信息的解读能力和批判能力,越来越成为现代公民一项必不可少的能力。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期,他们对于新事物、新现象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对各种新媒体的接触和使用也最频繁。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成为当今社会日益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

媒介素养研究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1933年,英国学者ER·利维斯和他的学生丹尼斯·桑普森发表了《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首次对媒介素养教育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阐述①。

1992年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给媒介素养下的定义为“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②。

经过60多年的发展,媒介素养理念在许多发达国家已被广泛接受。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关于媒介素养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能够针对现实情况提出具有较强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还相对缺乏。而西部地区由于经济起步较晚,关于其媒介素养的研究也相对滞后。基于此,本文选择四川和重庆地区的大学生为例,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基本情况进行实证研究。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取了川渝两地共8所大学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分层抽样法在两地各随机抽取了一所本一类、本二类、本三类和专科类院校,于2014年3月由经过严格培训的访问员在每所学校发放问卷并现场回收。四川地区共发放问卷480份,回收剔除废卷后得到有效问卷406份;重庆地区共发放问卷480份,经整理得到有效问卷401份,两次发放共得到有效问卷807份,问卷总体有效回收率约为84.1%。

三、研究发现

1、调查对象的人口分布情况

在调查对象的基本分布方面,女生(56.8%)略多于男生(43.2%);在专业分布上非新闻与传播学类的学生(96.7%)远远大于新闻与传播类学生(3.3%);在年级分布上,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的学生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5%、20%、27%、28%。

2、调查对象的媒介接触情况

在本次调查的大学生中,93.3%的学生拥有自己的电脑,94.3%的学生拥有智能手机,28.3%的学生有平板电脑,41.7%的学生拥有mp3、mp4等播放设备,而23.4%的学生拥有电子书的阅读设备。

调查显示,每天上网1小时以内的学生仅有8.7%,上网1至2小时的学生占到了29.5%,而多达37.3%的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为2至4小时,还有24.5%的学生每天上网时间在4小时以上。在上网的动机方面,休闲娱乐成为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所占比例为87.0%;第二大上网动机为学习工作,所占比例为79.7%;73.7%的学生上网主要目的是为了人际社交;64.8%的学生上网主要是为了获取各种资讯;此外,还有48.3%的学生主要把时间用在了网络购物上。

随着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和各种App的盛行,人们对手机也越来越依赖。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青年学生过度使用手机,对他们的正常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都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本研究对大学生的手机依赖情况也进行了简单调查。统计发现,22.6%的大学生对手机产生了非常强烈的依赖,并且认为不随身携带手机就会感到焦虑;58.4%的学生对手机具有一定程度的依赖;而表示不依赖手机的大学生仅占19.0%。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川渝两地大学生在手机依赖上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t=-1.621,p=0.105)。

3、调查对象的媒介评判能力

在“是否同意对新媒介上的信息进行选择辨析”这一问题上,45.2%的大学生选择了非常同意。但值得注意的是,有高达49.7%的同学认为会不自觉地沉浸其中而不加选择。经统计检验发现,川渝两地大学生在这一问题的看法上不存在显著差异(t=1.565,p=0.118)。

当问及大学生对网络信息持什么态度时,在李克特五点量表中选择“非常相信”和“比较相信”的占到了31.7%,选择“一般相信”的为57.4%,而选择“不太相信”和“非常不相信”的人数仅为10.9%。在这个问题上,川渝两地大学生的态度存在显著差异(t=-7.522,p=0.000),四川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质疑能力(M=2.96,SD= 0.633)略高于重庆的大学生(M=2.55,SD= 0.885)。

当对网络信息产生怀疑态度时,39.4%的大学生选择上网搜索查证,16.1%的学生选择在传统媒体上查寻相关信息,26.6%的学生选择与朋友讨论的人际传播方式对信息进行验证。值得注意的是,还有22.3%的学生直接选择了“置之不理”。

4、调查对象的信息参与创造能力

在网络上发表观点看法的频率这一问题上,3.7%的学生选择了“非常频繁”,13.1%的学生选择了“比较频繁”,33.2%的学生选择“一般”,而多达43%的学生选择了“不太频繁”,还有7%的学生表示“非常不频繁”。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学生很少在网络上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经统计检验发现,川渝大学生在这一问题上存在显著差异(t=-5.065,p=0.000)。其中四川的大学生在网上发表意见的频繁(M= 3.52,SD=0.800)略高于重庆的大学生(M= 3.20,SD=1.012)。

当问及大学生通常愿意以何种方式参与新闻事件的讨论时,49.1%的学生选择转载微博、朋友圈或帖子等,31.4%的大学生选择在网页新闻后面的留言栏里直接评论,20.9%的学生表示愿意自己在微博、微信和论坛上发表原创的内容,21.5%的学生选择参与新闻事件或人物的网络投票,还有39.1%的学生表示不会主动参与任何形式的发言和讨论。

当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时,39.5%的学生表示会积极利用互联网解决困难,44.5%的大学生表示有时会利用网络解决问题,13.8%的学生则较少利用网络解决问题,而还有2.2%的大学生从未使用过网络来帮忙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困难。经过统计检验发现,川渝两地大学生在该问题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307,p= 0.001)。其中重庆的大学生在利用网络解决显示问题方面的能力(M=1.88,SD= 0.761)略强于四川的大学生(M=1.70,SD= 0.749)。

四、结论与讨论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对川渝两地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状况有了初步的了解。我们发现,川渝两地大学生对作为主要信息源的手机、电脑都有一定接触,表明当代大学生对媒介的使用呈现出一种多渠道、立体式的状态。

川渝两地大学生的网络接触动机是多元的,既注重休闲娱乐的功能,也有着工作学习的一面。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虽然大学生对网络的接触较为频繁,但从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大学生对网络的接触更偏重于学习之外的娱乐、聊天、网购等动机,这种频繁的触网不利于其在校很好地学习。因此,相关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监护人要及时认识到这一现状,通过可行的措施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大学生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为学习生活服务。

调查发现,川渝两地大多数学生对手机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依赖。社交媒体的兴起让人们在碎片化的信息传递和自由分享中获得丰富的媒介体验,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利用媒介资源实现自我目标的可能,但受众在频繁接触手机等新媒体的过程中会逐渐形成对其的依赖。而这种依赖不仅表现在盲目的信息消费,浅层次的信息发布,还表现为过度的媒介使用与沉溺。因此,分析这种媒介依赖现象所反映的媒介素养问题,在新媒体环境下依然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研究发现,川渝两地大学生对媒介信息的分析和评估能力还有待提高。少数学生无法有效鉴别信息的价值,缺乏对媒介信息的独立思考意识和质疑精神,也缺乏对媒介信息的验证检索能力。当前,新兴媒体在为我们最快捷便利提供丰富信息的同时,也不免夹杂了一些不良信息。因此,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下,作为新媒体积极使用者的青年学生需要具备敏锐的分析能力和评价能力,对海量信息进行去伪存真,不断提高自己的批判意识和信息辨析能力。

社交媒体的开放性、即时性、互动性等特征降低了信息生产的门槛,极大地激发了人们传播信息的热情。许多网民开始利用新媒体的即时交互特征参与媒介互动。然而本次调查显示,大学生的新媒体使用热忱虽高,但其反馈和互动参与的能力依然有限。按照媒介民主参与理论的观点,任何公民都有知悉权、传播权和媒介接近和使用权利。因此,大学生作为具有创新活力的群体,更应该积极参与到媒介产品的制作和传播中来,利用新媒体来提升自己的信息创造能力,积极传播健康向上的媒介产品。本次调查还发现,川渝学生利用媒介为自己服务的能力还不算高,仅仅停留在使用媒介层面,缺乏积极地探索学习和主动的传播实践,无法将自身的信息需求和媒介提供的信息有效结合起来。

本研究通过对川渝两地大学生的抽样调查,从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当代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介素养的基本概况,并为相关的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本文为四川省重点研究基地社会舆情与信息传播研究中心课题(项目号sx1401)“四川省域居民媒介素养调查研究”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宋小卫,《学会解读大众传播——国外媒介素养教育概述》[J].《当代传播》,2000(2):61-63

②张开,《媒体素养教育在信息时代》[J].《现代传播》,2003(1):6-118

(作者: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两地媒介素养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川渝杂技同献艺 两地联袂创品牌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富春山居图》为什么会分隔两地?等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论媒介批评的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