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传播中的舆论共振现象

2015-09-10 16:17黄晓敏
新闻世界 2015年7期
关键词:文艺作品共振媒介

黄晓敏

【摘要】文艺传播是传播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艺传播所传达的舆论是不易察觉的,能够潜移默化地对人产生影响。但是在文艺传播中极易出现舆论共振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对于舆论的引导弊大于利,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文艺传播的主体的草根化、传播内容同质化、传播渠道商业化三个方面,并对此提出提高传播主体媒介素养、引导舆论分流、健全传播机制三个方面的策略来防止舆论共振。

【关键词】文艺传播舆论共振舆论引导

一、文艺传播与舆论共振

1、文艺传播

文艺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关于文艺传播的定义一直众说纷纭。曾耀农在《文艺传播学》中指出文艺传播是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文艺信息或作品传递给接受者的过程。①也有学者对比中西方的文艺传播来下定义称文艺传播是指各种媒介手段从事的,包括小说、绘画、雕塑、美术设计、艺术摄影、舞蹈、戏剧等在内的“文学艺术”创作和接受现象。就是指社会生活中包含创造性想象、美学意向设计、情感表达和娱乐功能的信息传播现象。②在西方文艺传播被简单概括为“以娱乐为目的的传播”。显然,西方的文艺传播外延要大于中国所认同的文艺传播。本文将文艺传播的外延缩小,应用孙宜君先生对文艺传播所下的定义,即“文艺传播是人类交流文艺信息的一种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人与他们所属的群体、组织和社会之间,通过特定的媒介进行文艺信息的传递,接收与反馈的总称。”③

文艺传播的历史发展过程与人类传播的历史发展轨迹是相同的,都经历了口头——文字——印刷——电子传播时代这一过程。但是文艺传播不同于一般信息的传播,其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文艺信息从其传播内容来说具有“消除不确定”的特点,但是就其信息的性质而言它又加入了不确定性因素。文艺传播的内容是文艺作品,这些作品并不完全是真实的,社会对其的接受度相对较大。文艺传播进入电子传播时代,其技术的发展促使了文艺的商品化,商品化进一步促使文艺的广泛传播。商品化进入文艺传播,大量复制、批量化的生产促使了文艺传播中舆论共振现象的出现。

2、舆论共振现象

舆论共振现象即“一个短时期内,社会中相当多的公众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两件作品(节目)、一两种消费时髦上,只有一种几乎一致的评价能够流通,不同意见很难有立足之地。”④这与“沉默的螺旋”相似,即舆论的“一边倒”。对待舆论共振现象要采用“二分法”。一方面,对社会具有积极作用,在改善环境、民生等议题上舆论共振有利于引起重视、促成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在文艺传播这方面要讲求多种艺术形式、多种表达方式、讲求艺术的独特性、个性而非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艺术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不易察觉的,对于艺术作品中表现出的“态度”在传播中极易形成舆论。这种舆论的大肆传播又会反过来促使文艺作品的更进一步传播,这就出现了复制、雷同,形成一种“潮流”。

近年来,这种“潮流”越来越多,在各个领域都有出现,公众在此过程中乐此不疲。例如真人秀节目的泛滥、电视剧、电影的改变翻拍、青春类电影的发酵甚至是《小苹果》的走红等都是一种舆论共振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使得文艺传播的舆论走向愈发难以预料,对于文艺形态的舆论的引导也愈发困难。这其中不乏公众自己的声音,但是更多的是这种巨大的舆论洪流所形成的压迫。艺术领域内强大的技术手段以及商业化思维掩盖了艺术作品本身的“韵味”。

例如谈及青春就是初恋、高考、流产、堕胎、天各一方等名词,这是艺术对人的一种掠夺或是压迫,不管是对于人的思维还是对于人的记忆。以青春为题材的影视作品在一时内占据各大影院,商业宣传无孔不入,这种对于公众眼球的吸引成功引起舆论共振,这对于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是不利的。

二、舆论共振现象泛化的原因

1、传播主体草根化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兴媒体、自媒体迅速成长起来,并逐步为公众所熟悉,当代的文艺传播不再是少数人的个体行为,而是全民参与的文化交流与互动。基于互联网便捷迅速、反馈及时的特点,越来越多的公众参与文艺作品的创作,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发布自己作品。自媒体的发展使每个人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各种文艺形式得到丰富与发展,文艺作品也就更加容易被复制、被模仿从而形成舆论场。

以《我的滑板鞋》这首歌为例,原创叫庞麦郎,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原创说唱歌手,这首歌讲述了他历经千辛万苦买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滑板鞋之后的喜悦心情。歌曲一诞生就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在网络上膜拜神曲的三天就超过50万人,其中还有任泉、李晨、张超等名人在内。在百度搜索中键入“我的滑板鞋”就有668000个相关结果,一时间《我的滑板鞋》就有了各种版本,四川方言、东北方言演唱等,还有一些网友进行改编等。音乐是文艺的一种主要的表现形式,被誉为当代公众情绪的“晴雨表”,这首歌的迅速蹿红自然有其原因,但是在这首歌形成舆论场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各种形式的翻唱、改变已使得这首歌失去了原创原本的意图,并且与此相关的视频就有7860个,其中不乏对原创的恶搞。文艺创作的草根们利用互联网为平台发达自己的情绪,这都无可厚非,但是公众利用媒介平台使其不断扩大化,一时间集中了过多的注意力,各种翻拍、恶搞使其作品失去了原有的艺术魅力。

2、传播内容同质化

文艺传播的形式本应该是丰富多彩,各领风骚的,但是纵观近几年文艺传播的作品就会发现其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例如以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为首,各类真人秀节目如雨后春笋一般的涌现出来,并且到目前为止毫无衰退的趋势。以赵薇导演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开篇,各类缅怀青春类影视不断涌现,此外,电影电视剧对小说的改变也逐渐增多形成大趋势。文艺传播在影视、文学、音乐等领域的同质化现象吸引了公众大量的注意力资源,同时也是让公众对其或好或坏的作品在买单。

文艺作品的同质化大大降低了文艺创作的活力,凋弊了本应该百花齐放的文艺市场,阻碍了新的文艺作品的传播,扼杀了文艺工作者的创新精神。一段时间内以众多的同题材的作品来吸引公众眼球的做法其影响,一方面可为其带来经济效益,但是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同质化形成“一边倒”的舆论是极其不利于营造健康的社会环境的。因为这些文艺作品本身就表现了某种“态度”即舆论,公众对于文艺作品的评价、讨论也可以视为一种舆论。文艺作品所表现出来的舆论是相对间接的,但是却带有较强的情感性,煽动性,极易形成舆论共振。

3、传播渠道商业化

文艺作品从创作到消费并不是直接的,中间还有传播中介在起作用。所谓的传播中介即指“文艺传播文本从传播主体到传播受众的整个过程中的各个环节。”⑤在此主要有影视公司、出版社、媒介集团等中介,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文艺创作领域的影响是文艺市场将全面面向市场开放,接受市场机制的优胜劣汰。因此传播中介对文艺传播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就成为其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目标,面临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文艺作品中商业气息日益浓厚,商业化对文艺传播的侵袭,商业宣传造势等更加容易在文艺传播中形成舆论共振现象。

商业利益的最大化,就使得模仿、复制风气加重,粗制滥造、迎合市场低级趣味的作品增多。各种真人秀节目、各种由小说改编的影视剧、各种一夜蹿红的神曲等都是有传播中介这个“幕后黑手”的鼎力相助。真人秀由开始的真人“秀”演变为“秀”,各种小说创作者直接将小说写成剧本样式供影视公司挑选。各种神曲开始由亲民变得低俗、谄媚。媒介集团、公关团队的宣传包装将公众裹挟在虚拟的社会环境中却使其浑然不知,这种文艺作品传达出的价值观、理念等又直接影响了公众,由此而形成的舆论其积极性可想而知。

三、防止舆论共振的策略

1、提高传播主体的媒介素养

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是传播的主体,都可以借助各种媒介发出自己的声音,表明自己的意见态度,哪怕就是简单地点赞、转载、只言片语的评论。文艺传播的舆论共振现象与公众的媒介素养息息相关。媒介素养即“是一种能力,用这种能力来接触、分析和评价大众媒介中所传递的诸多复杂信息。媒介素养着重于帮助人们尤其是青年人成为对媒介信息更谨慎、更理性的消费者,从而在有关健康、购物和价值判断上能做出更明智的选择;同时也帮助媒介成为有创新的生产者,从而更有效的传递我们的所思、所想和优势。”⑥文艺主体呈现草根化,这些所谓的“草根”的公众的媒介素养对于文艺的传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普通公众利用媒介平台发表一些对生活的看法、抒发自己的情绪无可厚非,但是在传播过程中公众的不加判断的转载、评论容易形成热潮,并且对于文艺作品本身的歪曲解读也达不到作品所要传达的信息。

提高媒介素养也就是提高了公众对于文艺信息的判断能力,就不会盲目的转载、狂热追捧某一文艺作品,这样就会使文艺传播保持多元发展,为公众提供众多的文艺形式,文艺作品中传达的各种舆论信息才会充分的得到显露,在文艺传播中得到公众的认知,有效的避免了舆论共振现象的出现。

2、引导舆论分流

在文艺传播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与一般信息传播不同的特点。一方面,文艺传播的信息是文艺信息,即其同时具备信息传播消除不确定性的特点,同时也在制造着某种不确定性。因为文艺信息是通过文艺作品进行传播的,这种文艺作品是一种艺术,艺术不是讲求绝对真实的。另一方面,文艺信息所表现的意见与倾向是相对间接的、不易察觉的,它对于公众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对于这种艺术形态的舆论的引导,方法策略的选择就尤为重要。

对于文艺传播的舆论信息的引导要适当地进行舆论的分流,即在发表流行的评价意见时也要发表一些其他的评论意见,适时的造成舆论不一律的现状。例如在青春类影视剧盛行时《人民日报》以辛弃疾的词来批评《匆匆那年》等青春片“为赋新词强说愁”。以及时的引导舆论,并且将舆论的焦点分流,表达对青春片要敢于“冒犯”公众,走出小怀旧、小伤感的藩篱,在更广阔的世界里磨练青少年的心智和视野,寻找和实现人生新的可能与挑战的愿景。

3、健全传播机制

文艺传播机制的建立与完善,首先,要坚持文艺作品的“二维性”即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这两个维度。现在虽然是市场经济时期,竞争相对激烈,但是文艺作品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就必须注重其社会效益。在坚持社会效益的基础上,达到两个效益的统一。其次,为了避免舆论共振现象,在文艺创作中要坚持创新,力求多出新品、多出精品。并且配套相应的奖励制度大力鼓励文艺作品的创新,为文艺作品的创新营造相对宽松的环境。在借鉴他国成功的案例时要加入本国的元素,使其本土化并且有利于本民族文化的传播,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文艺作品的复制浪潮。最后要加强文艺传播机制对于文艺作品的把关能力,这种把关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舆论的引导,对于一些媚俗、低级趣味的文艺作品一律不允许其进入文化市场。但是,由于文化传播机构无法保持其独立性,所以必须成立独立的机构对文艺作品进行把关,这个机构要与任何单位、个人利益无涉,只有这样文艺作品的传播才能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①曾耀农:《文艺传播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②钱超英,《略论文艺传播及其功能特征》[J].《深圳大学学报》,1996(2):62

③孙宜君:《文艺传播学》[M].济南出版社,1993

④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111

⑤王玉琦,《市场经济条件下文艺传播的新变》[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4):112

⑥史雅娟,《媒介素养研究的现状及思考》[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08(2):40

(作者:渤海大学文学院2014级传播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文艺作品共振媒介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共振的威力
同声相应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论媒介批评的层面
文艺作品赏析的重要性研究
大学生文艺作品成为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有效载体
文艺作品中的化学素材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捕捉牛股:均线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