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发展道路赋予斯里兰卡较多社会主义因素

2015-09-10 07:22杜小林
当代世界 2015年6期
关键词:锡兰自由党斯里兰卡

杜小林

斯里兰卡是南亚发展中小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但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又不完全相同。斯里兰卡执政者信奉民主社会主义,采取了很多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政策措施。发展到今天,斯里兰卡独特的发展道路具备了较多社会主义因素。

斯里兰卡民族独立

过程中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

一、民族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思想携手前行

斯里兰卡自16世纪以来先后受到葡萄牙、荷兰和英国的殖民统治,l9世纪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民族主义思想开始萌芽。英国统治者给斯里兰卡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也催生了本土买办资本和官僚资本,他们共同剥削民众。“锡兰资本家之苛刻和残酷,并不亚于英国资本家”。[1]斯里兰卡上层精英去英、美留学工作时,感受到殖民地争取独立的时代脉搏,也对马克思主义者批判资本主义深有共鸣,回国后成为民族主义思想代言人和社会主义思想传播者,其中包括斯里兰卡独立之父斯蒂芬·森纳那亚克和独立后领导人所罗门·班达拉奈克等。班达拉奈克20世纪30年代就表示,“我们主张的民族主义是建立在社会主义认识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是锡兰人民文化的一部分”。

与此同时,斯里兰卡还诞生了一批左翼政党。统治者建立的众多茶叶、橡胶种植园及其配套加工业,以及二战期间的橡胶制造业,造就了大批集中劳工和工人阶层,与欧洲传来的“工联主义”一起催生了斯里兰卡工人运动。一些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青年学生于1935年在斯里兰卡成立马克思主义政党——锡兰平等社会党,该党1943年分裂为锡兰共产党和兰卡平等社会党两派。锡兰共产党追随苏联共产党,20世纪六七十年代曾多次分裂,今天的斯里兰卡共产党是其主体继承者。兰卡平等社会党信奉托洛茨基主义,为第四国际成员,是世界上为数不多有实践意义的托派政党,至今仍活跃于斯里兰卡政坛。

二、民族主义者与社会主义者联手争取民族独立

出于较为有利的内外因素,斯里兰卡独立进程相对顺利,这也意味着斯里兰卡继承原有制度而非另起炉灶。从外部来说,英国为便于统治,在斯里兰卡建立了代议民主制,在福利思想指导下初步建起公共医疗和教育体系,二战后又顺应殖民地独立大势,斯里兰卡成为英联邦一个自治领。从内部来说,斯里兰卡主体民族僧伽罗族和居于少数地位的泰米尔族长期对立,佛教、印度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不时冲突,导致各派力量默认由相对温和、代表资产阶级和地主利益的森纳那亚克来领导独立运动。森纳那亚克成立统一国民党,将僧伽罗大会党、锡兰泰米尔大会党和穆斯林联盟等代表不同族群利益的政党拢在麾下,赢得首次大选。森纳那亚克不主张实行社会主义,但允许左翼政党存在。班达拉奈克为了壮大民族独立力量,自愿将所创立的僧伽罗大会党并入统一国民党。平等社会党和锡共等左翼政党认为斯里兰卡首先需要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然后再通过议会斗争实现社会主义,所以决定参选,以实际行动支持了独立运动。斯里兰卡民族主义政党和左翼政党均为斯里兰卡民族独立做出了贡献。

三、斯里兰卡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思想有较大接纳度

斯里兰卡受到殖民者基督教压制的传统佛教,在19世纪中叶出现持续百年之久的复兴浪潮,与社会主义思想在斯里兰卡的传播恰好交叠。同作为被压迫者的信仰,两者批评矛头所指几乎一致。佛教徒和社会主义者将马克思主义和佛教思想进行比附,称“社会主义对僧侣来讲不新鲜”,认为佛教与共产主义的共同点远远超过与资本主义的共同点。[2]班达拉奈克等政治家也试图将佛教与社会主义有机结合,提出“佛教民主社会主义”的概念。佛教与社会主义思想相互借重以扩大各自影响,给斯里兰卡发展留下特殊印记。

斯里兰卡独立以来

的社会主义实践

一、班达拉奈克夫妇对斯里兰卡社会主义实践贡献良多

班达拉奈克夫妇对斯独立后发展方向和道路影响巨大。在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阵营大发展背景下,班达拉奈克不满统一国民党保守而退出该党及其政府,宣布“我本人主张社会主义,确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解决斯里兰卡的问题”,并于1952年创建自由党,称要把自由从以自由为私产的人手中夺过来,“让人民普遍享有自由”。[3]自由党将自身定位为中左翼政党,班达拉奈克之妻西丽玛沃·班达拉奈克认为,班达拉奈克主张的社会主义是民主社会主义。[4]

班达拉奈克1956年竞选时宣称自己是“民主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主张在斯里兰卡全面实施包括免费医疗、免费教育和食品补贴在内的社会福利政策,在竞选纲领中提出,“在工农业计划经济基础上增加国家财力,这个计划涉及到大企业国有化”。[5]班达拉奈克胜选出任总理后即着手土地改革,规定私人占有土地最高限额,将土地分给无地农民耕种,但未及推行其他政策,1959年就被极端分子杀害。班达拉奈克夫人继任自由党领袖,也继承了班达拉奈克的思想和遗志,在其后的执政岁月中不遗余力地加以践行。

班达拉奈克夫人领导的自由党联合政府在1959—1965年、1970—1977年两个任期先后推行多项社会主义性质的政策措施。在第一任期,将英、美控制的石油公司等一批大型企业国有化,创办锡兰人民银行;对大部分进口商品增加或开征进口税;扩大免费医疗教育覆盖范围;将所有基督教会学校收归国有;在外交领域倡导“反帝”和不结盟路线,收回英军在锡兰的海、空军基地。受到英、美要挟时,班达拉奈克夫人表示,“锡兰不准备为了取得援助而听命于资本主义国家”。[6]在第二任期,废除独立前制定的索尔伯里宪法,将国名从锡兰改为斯里兰卡,使斯里兰卡从自治领变为共和国;进一步推动土地改革,将私人土地超出限额部分收归国有;将外国人拥有的种植园和最有影响的媒体国有化。

上述政策很大程度上符合斯里兰卡广大人民的期待,其实施迅速改变了斯里兰卡殖民地经济结构,发展了民族经济,缩小了贫富差距,促进了社会公正。

二、自由党与统一国民党的相互竞争丰富了社会主义因素

斯里兰卡独立67年来,自由党和统一国民党交替执政,自由党执政33年,统一国民党执政34年。自由党中间偏左,统一国民党中间偏右,都声称以自由、平等、公正为价值追求,基本上都属社会民主党范畴。统一国民党最初是由亲西方的地主和大资产阶级组成的右翼政党,正是在自由党及其社会主义政策挑战下,逐渐转变为走中间道路并吸收众多中小企业主和知识分子组成较广的中右政党。该党1958年宣布以实现民主社会主义为纲,坚持教育和医疗的公立性质。[7]1977年再次上台后,领导人贾亚瓦德纳强调继续实行民主社会主义政策,将议会内阁制改为总统制,1978年修宪将国名改为“斯里兰卡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同时受新自由主义影响,统一国民党将一些国有企业重新私有化,减少补贴与福利支出。斯里兰卡经济增强了活力,1977—1994年年均增长5%以上,但贫富差距也有所扩大。

进入90年代,受全球化浪潮影响,自由党和统一国民党政策主张出现趋同。1994年,班达拉奈克夫人之女库玛拉通加领导自由党再次上台,同意降低国有经济比重,让市场发挥更大作用,其后斯各届政府均实行混合经济模式。2005年,拉贾帕克萨接替库马拉通加担任自由党领袖后,平行推动国有、私营经济发展,提出“马欣达愿景”规划,确保国家对能源、交通等要害部门掌控,完善免费医疗、教育和食品补贴制度,为抵消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负面影响,大力从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引资发展基础设施。值得一提的是,在金融危机令支持斯里兰卡民族分裂势力的西方国家自顾不暇之际,拉贾帕克萨集中力量消灭“泰米尔伊拉姆猛虎组织”,结束长达近30年的内战,维系了国家统一。拉贾帕克萨执政十年间,斯里兰卡经济年均增速超过6.5%,国家实力明显增强,贫困率从15.2%下降到7.6%,社会公平程度提升。

三、左翼政党对斯里兰卡政治发展产生持久影响

左翼政党和班达拉奈克夫妇思想上都倾向社会主义,平等社会党和共产党等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同自由党合作。1956年,三党结盟竞选并共同组建政府。1970年三党再次组成“联合阵线”参选,平等社会党获得18个议席,成为仅次于自由党和统一国民党的第三大党,其领导人德·席尔瓦出任政府宪法事务部长并主持修订宪法,另一领导人佩雷拉担任财长。自1994年至今的历次选举中,上述三党均保持着某种形式的合作。

更为激进的左翼组织“人民解放阵线”也影响了斯里兰卡政治发展。20世纪60年代中期,受革命者切·格瓦拉等影响,斯里兰卡左翼激进分子提出开展武装斗争,成立“人民解放阵线”,并于1971年4月发动暴动。班达拉奈克夫人政府在国际社会支持下平息了暴动,为平复社会激进情绪,推行了第二次土改等更多有利于社会公平的措施,还给予人民解放阵线合法地位。20世纪80年代末,人民解放阵线遭到统一国民党政府残酷打压,但顽强存活下来,2004年参选成为斯里兰卡第三大党并入阁。今天人民解放阵线虽已退出政府,但仍对斯里兰卡政治发展保持着一定影响。

斯里兰卡各左翼政党认识到,自身不能也无力主导国家发展方向,另起炉灶则有被边缘化危险,最终都决定走议会斗争道路,并通过与中左政党建立统一战线来赢得选举、进入政府,尽量将自身影响最大化。

斯里兰卡独特发展

道路的前景与展望

斯里兰卡独立后沿袭了殖民者强加的资本主义制度,但不忘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共同的价值取向,积极追求自由、平等、公正等目标,采取诸多社会主义性质的政策措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斯里兰卡政治经济稳定、社会相对公平、人民福利较好,这在发展中国家中并不多见。斯里兰卡当前人均年收入约3300美元,居南亚国家前列,成人识字率93%,人均寿命75岁,均为南亚第一。[8]据世界银行发布的2013年《世界发展指数报告》,斯里兰卡人类发展指数为0.750,在187个国家中排名第73位,不仅领先于同一地区的马尔代夫(第103位)和印度(第135位),也好过泰国(第89位)和菲律宾(第117位)。[9]斯里兰卡并行不悖地发展经济和保障人民福利的做法,有独到之处。

斯里兰卡无力改变资本主义制度,但执政者长期坚持探索符合自身国情的政治体制和外交路线。斯为巩固独立与维护主权而数次修宪;为反对民族分裂不惜诉诸武力;名义上实行三权分立,实际将司法置于议会监督之下;外交上坚持不结盟传统,维护国家核心利益时不向强权低头。

斯里兰卡有较多社会主义因素,具备更进一步发展的良好条件,但在当今资强社弱的国际环境下,短期内还难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然而,斯里兰卡若能利用好当前亚洲各国互利合作谋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则可获得更大发展空间和更好发展前景,其追求的目标也更有实现的保障。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一局)

(责任编辑:张凯)

————————

[1] 卢多维克著,四川大学外语系译:《锡兰现代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59页。

[2] 郭家宏:《斯里兰卡——发展与民族对抗的困境》,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48页。

[3] 转引自穆伦塞维拉蒂:《西丽玛沃·班达拉奈克——世界上第一位女总理》,科伦坡:汉莎出版有限公司,第124页。

[4] 杨翠柏主编:《南亚政治发展与宪政研究》,成都:四川出版集团2010年版,第429页、431页。

[5] 同[1],第429页。

[6] 转引自张位均、郑瑞祥:《斯里兰卡独立后的40年历程》,载《南亚研究》,1988年第2期。

[7] 王家瑞主编:《当代国外政党概览》,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9年版,第135页。

[8] http://www.fmprc.gov.cn/mfa_chn/gjhdq_603914/gj_603916/yz_603918/1206_604594/.(上网时间:2015年5月22日)

[9] http://www.renkou.org.cn/policy/2014/618.html.(上网时间:2015年5月22日)

猜你喜欢
锡兰自由党斯里兰卡
爆炸过后
澳执政党新规终止总理“走马灯”
斯里兰卡的高跷海钓
抢加油
丘吉尔巧化尴尬
中船瓦锡兰发动机(上海)有限公司新厂开业
锡兰之星 打造中国高端彩宝服务品牌
打成一团
五万难民逃离斯里兰卡战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