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刹海 冰上的江湖

2015-09-10 07:22王敬泽
新体育 2015年3期
关键词:什刹海冰场围栏

王敬泽

什刹海是北京久负盛名的风景区和历史文化保护区。这里水域面积33.6万平方米,与中南海水域一脉相连。夏天,什刹海荷花映日,是燕京盛景之一;到了冬天,什刹海的水面冻结成冰,又成了天然的冰场,是人们进行冰上运动的好去处。说起老北京的冰文化,什刹海冰场是不可不提的地方。

什刹海分为前海、后海和西海,所有水域皆可作为冬季滑冰的去处。据北京园林管理局负责什刹海冰场工作的刘运介绍说,上世纪80年代以前,前海属于东城区管辖,后海和西海在西城区的范围内,明明是什刹海中的同一片水域,被强行切割成了三块水域,造成的结果是每块水域都面积不大,而水域之间的管理也容易出现混乱。后来,西城区将前海收了回来,在2013年把前海与后海打造成面积达到16万平方米的大型天然冰场,并在冰场中设置了不同的功能区。

“有一部分人滑得比较不错,我们划出一块速滑区,在后海的最南端。隔壁是冰球场和初滑练习区,提供培训课程和防摔的小推车。”后海开放滑冰后,新增了儿童城堡、碰碰车、滚筒。这些器材虽然在北京的其他天然冰场也能玩到,但相比之下,什刹海冰场的价格是最低的,紫竹院、陶然亭等公园冰场玩这些器材的时价要比什刹海贵出两到三倍。

“因为什刹海周边的老百姓多,游客也多,所以价格不能定太高”,刘运说,“我们的门票是20元,在滑冰场来说还算便宜的。2013年后海和前海联合开放,头一年盈利的可能性不大,今年相对好一些,我相信以后会更好”。

“这里对我们特别照顾”,曾在航天部工作,目前退休在家的老杨说,“150块包含保险,可以在这里滑一冬天,这个价格老哥们儿都能接受,所以我们认为后海冰场是北京头一份儿,民间的冰上高手来后海的最多”。

什刹海每年从12月中旬开始筹备冰场事宜,准备工作繁琐复杂,包括测冰、搭建围栏和整理冰面,全套工作完毕需要十多天的时间,一般在12月底开放。

“搭围栏之前先得测冰,到了一定厚度,就可以大规模地搭建围栏和处理冰面上的杂物了。冰面整洁以后,体育局和治安总队会来验冰。验证冰的厚度的确达到15厘米以上,冰场就可以对外开放了”,刘运说。

搭建围栏的技术也比过去有了提高。进入新世纪以前,什刹海用来圈出冰场的壁挡还很简陋,上面覆盖着大编织布和竹席。这种壁挡可以兜风,但不太美观,而且容易折光,光反射到冰面上使冰融化,所以后来一律改成了铁丝围栏。每日冰场关闭后,工作人员还要连夜用滑雪板把冰面上的冰沫铲尽,用抽水机从河里取水浇冰。第二天游客们来时,冰面就又变得光洁如初。

随着什刹海旅游的开发与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来冰场玩耍的人逐渐增多,“尤其是南方人,没见过这么大的冰面,很多游客都要体验一下。还有就是老北京,他们已经习惯了每年冬天都要滑,这对什刹海冰场的承载量是一个考验”,刘运说。按照规定,天然冰场的正常承载量应至少是每人6平方米,什刹海管理局为了保证安全,将准入标准提高到每人10平方米。“前海10万平方米,那就是1万人。现在一次到不了这么多人,循环起来有时候能接近这个饱和度。周六和周日每场大概能有四五千人,平时不太多”,刘运说。

记者采访什刹海冰场的时间是2月初,天气晴朗,阳光充足,冰面在阳光的照射下已经在渗水,不免令人有些担心滑冰的安全。每年冬天都到后海滑冰的王海燕说:“刚一冻上时,冰是横茬的,即使有两公分厚也能上去滑。现在天暖了,冰内部都变成立茬,15厘米也不能保证踩在冰上的安全性,到这时候,冰场差不多就该关门了。每年能痛痛快快滑冰的季节,也就这两个月。”

后海最南端的速滑区是民间高手的聚集地,但放眼望去,在这里滑冰的人大多是50岁以上的老人,年轻人寥寥无几。据在场的冰友们介绍,常来这里滑冰的人五六十岁的居多,最老的一位已经79岁,最小的也有45岁,年轻人特别少。

“这都是从小玩儿到大的伙伴”,冬天常来这里滑冰的王海燕如是说。王海燕60岁,冰龄已经有四十多年。说起年轻时那些冰技绝佳的神人,依然赞不绝口。“真正的高手,滑出来特润,看着舒服,还得有速度。跑刀也能玩花样,正着滑,倒着滑,锁链儿,醉八仙……年轻时有很多跟我们一起玩的高手,现在都不滑了,但他们的绰号还在。弯道翟、三猛子、火车头……速滑区的高手们都有绰号,这些绰号伴随了他们一生,以至于冰友们只知其绰号的缘由,交往了几十年,却不知道对方的真名叫什么”。

“那时候气氛好,比现在人多,北京市有水的地儿,龙潭湖、青年湖、中山公园、紫竹院、八一湖……到冬天肯定都能滑冰。我们白天上班没时间,下午下班不吃饭,先往冰场跑,瘾特大。这东西一旦喜欢了,一辈子就搁不下了”,王海燕十分怀念70年代的什刹海,“那时候没改革开放,周围也没小商小贩,但是场边有磨刀的,磨一把刀两毛钱。喝水都没有卖的,自己带水”。

负责管理什刹海冰场的刘运上世纪70年代开始在冰场工作,对于滑冰的火爆程度深有体会:“那时候不论时段,每场都有三四千人。转着圈儿排队,买票都得走后门。来滑冰的人中,相当一部分都自己有鞋子,没有那么多旅游者。”

“六七十年代没什么娱乐项目,冬天也就是滑滑冰。来后海滑冰,自己带冰鞋只需要交5分钱。租冰鞋的交两毛,但得把户口本压在那儿。以当时一个月8块钱的生活标准来说,两毛钱滑一场冰算是高消费了”,冰友老杨回忆说,老杨是这帮冰友中公认的“动作教科书”。

如今的什刹海冰场是后海和前海的联合,既是为了经营,也是考虑到扩大冰场面积,杜绝滑野冰现象。虽然西海尚未开发,但是在西海私自滑野冰的人还是存在。

“有的人就好这一口,自己做了小冰车,大人穿着冰鞋,带着孩子就来了。没有冰车的怎么办?有些有经济头脑的就打起了主意,弄十几个冰车开始收费经营。现在来讲,这种现象已经没有了,至少在前海和后海已经没有了”,刘运说。

但是在什刹海滑冰的老伙伴们看来,滑野冰不算什么,经验和滑冰的欲望往往令他们不管不顾。

“一开始都是滑野冰的,因为这冰只要一上冻,肯定有等不急的。有3公分厚我们就敢上来,横茬的嘛,没事”,王海燕说,“而且,我们有一种特别仗义的思维,滑野冰不能淹死人,一旦淹死人,政府就不让滑了。所以,一般情况下,只要有人掉进冰窟窿,冰友们一定齐心协力把他救上去。当年在陶然亭,有个南方小孩走到桥底下去了,那里冰薄,我们赶紧把他捞了出来,那时候也不图表彰,就是想踏踏实实在这儿滑冰,绝不能出什么问题”。

猜你喜欢
什刹海冰场围栏
滑冰,冬季走向四季
围栏
动物园
冰场上的“奇幻冬天”
千万不要滑野冰!
什刹海冰场的味道变了
我们得为属地留下些什么
最美什刹海
洗澡围栏
澳大利亚新围栏法促邻里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