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后大营救

2015-09-10 07:22窦超
轻兵器 2015年24期
关键词:轻机枪战俘营冲锋枪

窦超

要想弄清楚《大突袭》影片的真实背景,仅仅着眼于1945年1月发生的事情是不够的,还要将视线延伸到更早的1942年,也就是当年美军在菲律宾巴丹半岛投降的前后。

日军偷袭珍珠港将美军太平洋舰队主力部队击溃后,紧接着消灭了美军驻菲律宾的远程航空兵部队和英国以“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反击”号战列巡洋舰为主力的舰队,完全夺取了东南亚地区的海空控制权。在这种有利态势下,日军很快就将东南亚大部分地区逐次攻占。当时,驻守菲律宾的美军和菲律宾军队在失去海空支援后坚持抵抗了一段时间,最后在弹尽援绝的情况下不得不缴械投降。随后,这些总数大约78000人的美菲战俘被集体押送到65英里之外的战俘营,因为途中日军根本不提供食物和饮水,并且随意虐待和杀害战俘,结果造成超过15000名战俘在途中死亡。即使剩下的战俘到达目的地后,死亡仍然时时刻刻地伴随着他们。因为日军的刻意虐待和高强度劳动,在2个月时间里又有约26000人死亡。这一惨剧后来被称为“巴丹死亡行军”。幸存的战俘则在战俘营内苦熬了3年时间,直到1945年。

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节节胜利,美军也采用跳岛战术一路攻击到菲律宾。日本法西斯眼看着末日临近而变得愈加疯狂。1944年12月14日,在美军进攻吕宋岛之前,日军将150名在巴拉望的美军战俘赶到防空洞里,然后浇上汽油活活烧死,这一事件在影片的开始就进行了展现。幸存的美军战俘向美军情报部门报告了上述情况后,引起美军的高度重视。美军决定实施突袭行动,以解救仍在日军手中的美军战俘。美军第6集团军司令克鲁格中将首先将目光集中在位于卡巴那图市以东5英里的战俘营,这里大约还关押着500名美军战俘。然而,这一作战企图要想实现难度非常大。这个战俘营不仅位于日军战线后方,而且还位于日军的交通要道上。日军通过这里不断运送部队和补给品,战俘营本身还是一个供来往日军休息的兵站。情报还显示,日军坦克也经常在附近活动,战俘营附近地区还有日军大部队在集结。

美军的M 1 伽兰德半自动步枪占有很大的火力优势

M1918A2轻机枪是美军突袭部队支援火力的骨干

菲律宾游击队指挥官帕荷塔上尉使用的是M1冲锋枪,注意其独特的无表尺片式觇孔照门

日军的九六式轻机枪(左)和三八式步枪(右)在综合性能上大大落后于美军

尽管有这么多不利情况,但也不是完全没有有利条件。在当地活动的菲律宾游击队一直监视着战俘营的动静,而且不断将相关情报送到美军手中。

1945年1月26日,美军已经逼近卡巴那图市。克鲁格中将决定立即实施营救计划。亨利·穆希中校和第6游骑兵营奉命执行这一任务。参战部队共128人,主力是普林斯上尉的游骑兵营C连的2个排和墨菲中尉的F连2排。此外,第6集团军的特种侦察部队——阿拉莫尖兵小队,以及4名摄影师也加入到队伍中来。

阿拉莫尖兵小队率先出发,与当地菲律宾游击队会合后展开对战俘营的实地侦察活动,以获得有关守卫战俘营的日军的详细情报。随后出发的突袭部队主力本来计划在1月29日夜间发起突袭,但到达目标区域后,游击队的报告显示日军正在不断沿战俘营的道路运动部队,而且在距战俘营约1英里的地方就有二三百名日军在露营。这些情况加大了攻击战俘营的难度,穆希中校因此决定将突袭时间推迟24小时。在这24小时内,美军进一步加强侦察活动,最终搞清楚了战俘营的具体情况,并且了解到战俘营内有日军的坦克。根据情报显示,日军守卫共有73人,前一天在战俘营内休息的日军大部队已经离开。但不巧的是,30日临近中午的时候,又有约150名日军进入战俘营休息。而在附近还有一支配备有坦克和卡车的大约800人的日军部队,这些对突袭行动构成了很大威胁。根据这一情况,穆希中校决定不再拖延,决心于当晚发起突袭。

美军突袭部队指挥官穆希中校在指挥菲律宾游击队时,使用的是斯普林菲尔德M1903非自动步枪

30日晚17时,突袭部队从驻地向战俘营进发。菲律宾游击队指挥官则派出部队负责阻击战俘营附近的日军部队,以保证突袭部队攻击战俘营时的侧后安全。行进到战俘营附近后,美军发现以前收到的侦察照片显示从河岸到目的地之间的两英里地带之间只有矮草、稻田和一些浅水塘,但现在却有一半的距离生长着蒿草。这使得游骑兵们得以有很好的掩蔽物避免被日军发现,而迅速接近到距战俘营1英里的地方。这时,摆在突袭部队面前的1英里多距离上只有平坦的稻田和池塘,而几乎没有树木和灌木。各部队开始按计划向自己的位置前进。被指派到战俘营后方去消灭日军卫兵的F连2排与大部队分开,在墨菲中尉带领下向东进入一条溪流中,并顺着溪流边的浅滩到达战俘营东侧外围。C连则由连长普林斯上尉带领,继续匍匐前进。在推进了约460m之后,美军在地平线上看到了战俘营里的岗楼。担心暴露的美军开始尽力把身体压低匍匐前进,花了75分钟终于通过了这1英里的地段,最终在日军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到达战俘营外围。

与此同时,菲律宾游击队则在附近可能增援战俘营的日军的必经之路上设下了埋伏,准备阻击其增援行动。为了掩护突袭部队向日军战俘营接近,美军派出一架P-61“黑寡妇”夜间战机超低空数次掠过战俘营上空,以吸引日军注意力。就在日军都将目光集中到美军战机上时,美军突袭部队越过最后的一段距离,进入战俘营大门前的排水沟内,完成了占据进攻发起阵地的任务。

19时45分,位于战俘营后方的墨菲中尉打出了第一枪,战斗正式打响。在美军猛烈的火力之下,日军放哨的卫兵纷纷被打倒在地。随后,美军打烂门锁冲入战俘营内,随即按照战前的分工展开行动。美军在以猛烈火力压制日军的同时(美军的“巴祖卡”火箭筒射手组将企图乘车前往车库开动坦克的日军坦克驾驶员连同卡车一起炸上了天,日军坦克也就成了一堆废铁),展开了解救战俘的行动。20时15分,尽管战俘们因搞不清楚情况而不太配合,但所有战俘还是都被带离营区,踏上了撤离的道路。与此同时,菲律宾游击队则奋力阻击企图增援战俘营的日军。他们的4挺M1917A1重机枪给了进攻的日军重大杀伤,并且利用刚刚学会使用的“巴祖卡”火箭筒击毁了4辆日军坦克。20时45分,突袭部队带着战俘与接应的村民会合,不能行走的战俘则登上前来接应的水牛大车撤离。随后,他们到达已经向前大大推进的美军战线,最终完成了营救任务。

日军九九式轻机枪,注意其枪管前方加装有喇叭状消焰器

此次行动中,共有512名美军战俘被救出,1名战俘在被救出后因疟疾死亡,2名美军士兵阵亡,21名菲律宾游击队员负伤;日军伤亡约500余人。

有了此次行动的成功经验,美军随后又再次展开了更大规模的营救战俘行动。1945年2月23日,美军出动大批部队,采取空中渗透、水上登陆和步兵牵制的战术,突袭了日军设在洛斯巴诺斯镇的战俘营,消灭日军276人,营救战俘2147人。这些行动也成为特种作战史上营救作战的成功范例。

《大突袭》基本上忠实地再现了上述事件。不过,为了增加情趣,影片中设置了菲律宾抵抗组织中的玛格丽特与战俘中的丹尼尔少校的恋情,同时也大量添加了不少关于菲律宾抵抗组织活动的内容。

作为一部二战题材的影片,《大突袭》一片中出现的武器装备自然也是当时美日两军的典型武器装备。如美军使用的M1911A1手枪、M1伽兰德半自动步枪、M1卡宾枪、汤姆逊M1A1冲锋枪、M1918A2轻机枪等,以及日军使用的南部十四式手枪、三八式步枪、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等等。这些武器装备大家自然都非常熟悉,但同时片中仍然有一些有关武器装备方面的细节值得关注。

首先看看美军方面武器装备的有关细节。上文已经提到,美军参战兵力120余人,基本上就是一个加强连的规模。这也是在敌后活动的要求之一,部队规模过大隐蔽起来就非常困难,而这样的突袭行动致胜的更重要因素则是突然性,而非部队数量的多少。片中的美军突袭部队配备自动武器,因此火力强度相对于日军而言占有很大的优势。美军使用的单兵武器基本上由半自动步枪、冲锋枪和卡宾枪组成,片中的美军基层指挥官也大都配备上述武器,同时也配备M1911A1手枪。除了半自动步枪和卡宾枪外,基层指挥官也经常使用汤姆逊冲锋枪。汤姆逊冲锋枪发射威力很大的11.43mm手枪弹,在近距离内能够形成非常绵密的火力网,极短时间内就可以将对手完全压制住。此外,美军M1伽兰德半自动步枪还配备了枪榴弹,使得这种步枪具备一定的面杀伤能力,强攻战俘营时击毁了日军一座仓库。上述3种枪械结合在一起,也就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近战火力配系。这一火力配系在二战时期处于非常先进的地位,不要说在太平洋战场上对付日军,即使在欧洲战场对付大量配备冲锋枪的德军也是具有相当的优势。由于部队规模小,加上需要在敌后难以通行的地形上徒步机动,美军突袭部队并未配备重机枪和像M1919A6那样的轻机枪,而是配备了M1918A2轻机枪。这种使用20发弹匣供弹的轻机枪非常轻便,却可以提供至关重要的远距离压制火力,可被视为美军突袭部队火力配备中的远距离骨干武器。片中在战斗刚刚打响的时候,M1918A2轻机枪就参加了对日军营房的压制射击,使得营房内的日军根本就组织不起有效的抵抗而在短时间内就尸横遍野。

同样,由美军武器武装起来的菲律宾游击队也具有很强的火力。片中的菲律宾游击队使用的武器主要是斯普林菲尔德M1903非自动步枪、M1928A1汤姆逊冲锋枪、M1汤姆逊冲锋枪,还装备了美制M1917A1重机枪和M1919A4重机枪。菲律宾游击队的主要武器来源是美国方面以空投方式提供的,因新型号武器要优先提供给美军使用,因此其型号要比美军部队杂乱和落后一些。比如,片中美军突袭部队指挥官穆希中校在指挥游击队抗击从卡布桥一侧渡河的日军时,就使用了斯普林菲尔德M1903非自动步枪。该枪火力密度与美军M1伽兰德半自动步枪有一定差距,但火力强度还是非常高的,同样能够对日军形成相当的优势。特别是在片中守卫卡布桥时,菲律宾游击队的重机枪给了进攻的日军重大杀伤。此外,美军突袭部队还携带了M1A1“巴祖卡”火箭筒,准备对付日军的坦克。从实战表现来看,美军和菲律宾游击队的上述火力配系是非常成功的,也是美军突袭部队以非常小的代价获得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反观日军的火力配系则相差甚远。日军使用的主力步枪为三八式步枪和九九式步枪,两者均为旋转后拉枪机式非自动步枪,口径分别为6.5mm和7.7mm。其射速很低,加上弹匣容弹量只有5发,远低于美军半自动步枪的8发容弹量,实战中难以与美军步枪火力正面对抗。而且日军严重忽视冲锋枪的发展,整个二战期间也没有大规模配备冲锋枪。没有冲锋枪的日军火力压不住对方,其更为推崇的白刃格斗则派不上用场,还未等接近美军就被成片扫到地上。日军只好在某些场合利用轻机枪直接支援步枪手发动攻击,但轻机枪本身设计目的是在相对固定的阵地上,利用两脚架支撑进行射击,其并不适合由射手端着射击。加之,日军轻机枪有一个最大的缺陷,就是其枪管上没有护手,射手如手持射击必须一手扣扳机,另一只手端枪管,而连续射击后枪管很烫,很快就不能持握了。这种轻机枪还可以采用手提枪管上方的提把或持两脚架来射击,但这都是权宜之计,握持提把和两脚架射击时晃动很大,射击精度会受到较大的影响,而且射击姿势也别扭。火力配系的不完整,也是日军步兵在太平洋战场上一直处于被动境地的原因之一。

影片中,日军使用的轻机枪有九六式和九九式两种。日军在中国战场与抗日军队交战的过程中,发现自己视为“珍宝”的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要比中国军队使用的主力轻机枪——ZB-26轻机枪性能差得多。这使得日本陆军感到非常焦急,因此开始研制新型轻机枪,九六式轻机枪也就应运而生。总体而言,九六式轻机枪就是十一年式轻机枪和ZB-26轻机枪的结合体,仍然使用和十一年式相同的6.5mm步枪弹。九六式轻机枪最大的特点是可以像步枪一样安装刺刀,以进行白刃格斗。《大突袭》中,日军少佐就是用九六式的刺刀刺伤了莱利少尉。在中国战场,日军发现自己使用的6.5mm步枪弹杀伤力不足,根本赶不上中国军队普遍使用的7.92mm步枪弹。因此,日军就研制了7.7mm步枪弹,以解决这一问题。日军的7.7mm步枪弹共有3种:第一种是完全仿制英国7.7mm步枪弹的92式凸缘弹,主要装备日本海军使用;第二种是92式半凸缘机枪弹,配用于92式重机枪;第三种则是99式无凸缘弹,又称7.7×58mm枪弹,1939年装备日本陆军,配用于九九式、二式步枪和九二式、九七式、九九式、一式机枪。日军的九九式轻机枪是使用第三种7.7mm枪弹的机枪,而且是九六式轻机枪的改进型。九九式轻机枪和九六式外形很相似,但其枪托下方设有可折叠驻锄,方便射击时稳固支撑;另外,由于7.7mm枪弹枪口焰远高于6.5mm弹,因此九九式轻机枪安装了嗽叭状消焰器。总体来说,日本的九六式轻机枪和九九式轻机枪在同时期的型号中属于性能较差的,与当时的主流轻机枪差距较大。

本片中还出现了日军使用掷弹筒射击的画面,使用的是八九式掷弹筒。掷弹筒是日军二战时期的主要步兵武器之一,由于质量轻容易操作,可以紧随步兵推进在第一线给步兵以准确、及时的火力支援。这种武器在中国战场发挥了很大作用,国民党军在阵地战中的火力骨干——重机枪很容易成为掷弹筒的打击目标,甚至可以说这种武器在很多情况下直接影响了我方的防御稳定性。不过,这种武器在火力很弱的中国军队面前还可以起到很强的作用,一旦面对拥有强大火力的美军其作用就有限了。

《大突袭》一片中出现的武器装备大部分属于常见的型号,但也有少部分较为少见。本片中出现的冲锋枪都是美制汤姆逊系列,具体型号有3种。M1928A1冲锋枪和M1A1冲锋枪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型号,不用做进一步介绍。值得注意的是,菲律宾游击队指挥官帕荷塔上尉使用的冲锋枪虽然外形与M1A1冲锋枪非常相似,但其确切型号则是M1冲锋枪。大家都知道,M1冲锋枪是在M1928A1冲锋枪基础上改进而成的;而M1A1冲锋枪又在M1冲锋枪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取消了活动式击铁,击针由活动式改为固定式。从片中帕荷塔上尉使用冲锋枪射击的画面看,其照门为无表尺片式觇孔照门,因此可以确定其使用的是M1冲锋枪,而并非M1A1冲锋枪。这两种冲锋枪的区别较小,而且后期型M1与M1A1在外形上更难以分辨,很容易混淆。

影片中的美军制服上没有任何军衔标志,且都没有戴钢盔。作为一支刚刚组建起来的特种侦察部队,第6游骑兵营和阿拉莫尖兵小队都属于秘密单位,保密要求比一般的正规野战部队更高。而且各国军方也有特种单位人员参加实战时不佩戴军衔标志和单位标识的规定。因此,美军突袭部队也没有佩戴相关的标志。这种情况有利于保密,但在实战中也容易造成误会。当时,美军部队人员冲入关押战俘的房间后,因为美军没有军衔标志,导致战俘们无法确定这些人到底是不是美军人员。有的战俘还不断询问美军突袭部队成员是什么单位的人员,甚至有战俘认为这是日本人的圈套,以找到理由屠杀战俘,因此拒绝离开。美军不得不将这些人强行架出房间,加入撤退的队伍。没有佩戴钢盔,按照片中的理由是防止其在野外运动时发出声音而暴露目标。

低空盘旋的美军战斗机吸引了日军的注意力

美军的猛烈火力完全压倒了日军

作为一次在敌军战线后方进行的营救行动,美军突袭卡巴那图战俘营的行动自然与正面交战的战斗具有完全不同的特点,这就决定了美军必须要运用完全不同的战术,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搭乘坦克乘员的日军卡车被美军的火箭筒击毁

营救战俘实质上和人质营救有相似的地方,其战术着眼点都是放在首先保证人质(战俘)的安全上,消灭敌人则是第二位的。否则即使全部消灭了敌人,而人质或战俘出现严重伤亡,同样意味着行动的彻底失败。另一方面,在交战的敌军战线后方营救战俘也有着与大规模的人质营救行动截然不同之处。因为营救战俘将面临敌军部队的增援行动,而营救人质一般情况下是不会遇到这种情况的。营救人质行动中,劫持者一般只有几个人,最多几十人,而战俘营的守卫一般人数较多,通常要以百为单位。这就意味着突袭部队首先需要消灭或压制住守卫,耗时较长,而不会像营救人质行动中那样强调在极短的时间内解决战斗。营救人质行动中,通常人质和劫持者在同一座建筑物,甚至同一个房间内,而战俘营中通常会划出不同的区域,以供战俘和守卫居住——这就要求突袭部队需要在第一时间将各区域分割开,而不是像营救人质那样快速突入房间,迅速找出劫持者予以消灭。营救人质时一般不会遇到坚固的防御工事,而营救战俘则需要面对可能存在的守军构筑的防御工事,这也是两者的又一不同之处。

综上所述,美军突袭部队想要圆满完成任务,必须完全解决三个问题:即如何秘密潜入敌军战线后方而不被发现;如何阻挡日军的增援部队,使其无法到达战俘营;如何将战俘营守卫完全压制住,使其无法对战俘的生命安全和撤离行动造成严重威胁。

要解决第一个问题,美军实际上离不开当地的菲律宾游击队的帮助。美军虽然可以对当面的日军前沿部队进行详细侦察,并且依靠空中侦察获得战线后方和战俘营的一些情报,但是日军部队处于不断地调动之中,刚获得的情报有可能就会与实际情况发生极大差异。此外,空中侦察受地形地物的影响非常大,日军也会采取很多隐蔽措施。而当地的菲律宾游击队则长期在当地活动,并且长时间与当地日军周旋,对实际情况的了解要深刻得多。他们熟知日军的活动规律,对当地通行道路的情况非常了解。只有借助于游击队,美军才能完成神不知鬼不觉地到达战俘营的任务。但影片中似乎对这一点反映不够,片中的美军是在穿越战线后发现日军在一个小村庄里进行大屠杀时才与游击队会合。大白天在日军后方进行机动,如果没有熟悉当地情况的人带领是非常容易被日军发现的。有了游击队的帮助,美军不仅获得了向导,而且在游击队的根据地内获得了休息和食物补充,也就有了下一步发起突袭的依托。应该说,这一点对于美军突袭行动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

美军冲入战俘营

美军行FtIxtrA4RY4NLpxcJlUQdg==进到林地边缘, 前面就是没有隐蔽物的空地

匍匐前进的美军在望远镜里是很容易被发现的

在向战俘营最后接近时,美军采取了白天匍匐前进的方式。按照片中的画面,美军实际上是在日军的眼皮底下接近的。这样的情况下,美军虽然采取匍匐前进的方式,但因为最后一段距离只有非常矮的稀疏的草丛,仍然存在着被日军发现的危险性,因此美军只推进了一段距离就停了下来,等着配合行动的飞机到来。飞机到达战俘营上空后不断盘旋,吸引了日军的注意力。美军趁机继续匍匐前进,到了离战俘营更近的地方。直到天黑以后,美军才推进最后一段距离到达战俘营的边缘待机位置。这里实际上有一个问题,美军是否有必要在白天向战俘营接近?实际上,美军可以采取白天向战俘营开进,到达有隐蔽物的林地内待机。等天黑后,再采取低姿或匍匐方式以较快的速度通过最后一段没有隐蔽物的地段。这样一来,美军就不用花费更长的时间用于慢速匍匐前进,可以更好地保存体力,而且会大大降低日军发现的可能。

解决第二个问题实际上也同时涉及到美军参战兵力的问题。美军的参战兵力是120余人,这点兵力对于完成整个任务来说,是比较紧张的。通常情况下,战俘营依据战俘数量的多少会有不同数量的守卫人员。一般情况下不会少于数十人。这些守卫的优势在于其有一定的防御工事可供依托,突袭一方虽然通常会拥有突然性的优势,但也需要克服这些工事的阻碍才能突入战俘营。因此,突袭一方的兵力数量不应该太少,至少不能少于守卫的数量。但问题是美军突袭部队需要在解救战俘的同时,还要阻止日军附近部队的增援行动。这样一来,美军的兵力就显得不够了。但是,美军的有利条件之一是当地的游击队可以参战,也就弥补了兵力方面的问题。因此,美军在突袭战俘营的同时,将菲律宾游击队派到卡布桥担负阻击日军增援部队的任务,从而保证了突袭部队的侧后安全以及撤退时的安全。行动中,游击队切断了战俘营通向外界的电话线,使得战俘营的日军无法及时向外呼救,也为突袭行动和撤离赢得了时间。游击队还组织当地老百姓使用牛车运送行动不便的伤病战俘,大大加快了美军撤离的速度。游击队的参战解决了美军的很多问题,但美军也不是完全将阻击日军增援部队的任务交给了游击队,美军指挥官穆希中校带领的一部分人员实际上还起到了预备队的作用。当日军在卡布桥遭到阻击无法过桥时,随即组织人员从桥下河流进行偷渡。美军发现这一情况后,穆希中校立即带人前往支援,以猛烈火力消灭了企图过河的日军。

第三个问题的解决主要取决于美军突袭部队本身的战术运用,只要美军能够将日军守卫与战俘所在区域隔离开来,并且将其压制住或消灭掉,那么营救行动就会取得成功。按照影片中的描绘,美军的战术安排是这样的:莱利少尉的排进到战俘营东侧,途中每18m即留下一人,一直到战俘营的东南角,就绪后,确定莱利少尉首先开枪作为开始进攻的信号;普林斯上尉手下的第1排负责消灭瞭望塔和哨楼内的日军,接着冲入大门转向右翼,以火力压制营房内的日军守卫,掩护第2排营救战俘;第2排从大门进入后,即冲入战俘所在区域,将战俘们送往大门处撤离;专门为对付日军坦克组织的反坦克火箭筒组,则在第1排后面快速冲过180m的距离,对付日军坦克。这一战斗计划重点着眼于对日军营房形成多方向攻击的态势。莱利少尉的排每18m部署一名人员,在第一时间可以从多个方向向日军开火,使其难以判断美军的主攻方向。而普林斯上尉的第1排则消灭日军在瞭望塔和哨亭的人员后,即冲入大门压制日军营房。这样一来,就将日军所在区域与战俘所在区域完全隔开,并将日军置于遭受多方向打击的被动地位。第2排则利用这一有利态势,前往营救战俘。战斗打响后,这一战术安排发挥了很好的效果。日军守卫被美军火力完全压制在营房内,无法进行有效抵抗,更不要说冲出来阻止战俘的撤离了。日军卡车企图运载坦克乘员组前往车库,也被美军火箭筒击毁。虽然有一辆日军坦克冲出车库引导步兵向美军反击,但随即被美军火箭筒击毁。其他包括日军战俘营指挥官在内的少数日军虽然负隅顽抗,但其抵抗是零星而分散的,很快就被美军各个击破。

美军向日军营房开火,以掩护第2排解救战俘

反击的日军坦克被火箭筒击毁

正是由于高效的作战计划和战术运用,美军才得以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了这一堪称范例的营救行动。

编辑/郑双雁

猜你喜欢
轻机枪战俘营冲锋枪
丛林冲锋枪
当手枪遇上冲锋枪
冲锋枪创世篇
战俘营里的『圣诞老人』
冲锋枪当自强
永恒的历史
美军在雪地实弹射击M249轻机枪
手持M249轻机枪的美军士兵在烟幕弹的掩护下行动
日军关押盟军高级战俘营在中国揭秘
当年重庆“日军战俘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