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在哈萨克斯坦的日子

2015-09-10 07:22周晓沛
世界博览 2015年21期
关键词:馆长哈萨克斯坦中心

周晓沛

2003年9月,李肇星部长在与我赴哈萨克斯坦任大使的谈话中指出,古代的丝绸之路就经过中亚地区,在历史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新形势下,怎样复興丝绸之路,扩大同中亚的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这也是外交上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图书馆里建“丝路新驿站”

2004年初,我去拜会哈萨克斯坦国立图书馆馆长阿乌埃佐夫。我们12年前就已相识,他曾任驻华大使,是哈国内为数不多的汉学家之一,在文化界颇有影响。哈国立图书馆坐落在阿拉木图市中心,每天前来借阅图书的读者流量约2000多人。阿乌埃佐夫在门口迎候,一位哈萨克姑娘向我献花。参观图书馆的藏书和阅览室后,我表示,本人想在加强两国文化交流方面做些事情,希望老朋友指点帮助。同时,图书馆方面如有什么需要,我也愿意效劳。

阿乌埃佐夫说,作为首任驻华大使,他怀有中国情结。虽然有时也发表某些批评意见,但真心愿意看到两国友好合作。他感到有点缺憾的是,偌大的一个国立图书馆,有关中国的图书却寥寥无几。如果大使能提供帮助,他会非常感谢。我马上表态,说没问题,下个礼拜就可将图书送来,而且还包括最新的中国报纸和杂志。阿乌埃佐夫听后很高兴,说可以搞一个专柜,摆放中国书籍。我说,一个柜子肯定放不下,能不能开一个“中国文化角”?他表示赞同,并吩咐陪同会见的一位女副馆长落实此事。告别时,我们约定下周再见面,具体商讨有关方案。

一个星期以后,我们带着几箱使馆保存的图书和报刊来到图书馆。馆长领着我们到了一楼左侧的一个约30平方米的办公室,说这就是“未来的中国文化角”,并展示了设计草图。我对馆长的工作效率表示敬意,但嫌房间小了点,提出最好换一个大些的地方。上次来时,我就注意到雪佛龙跨国石油公司网络中心的位置很显眼,地处大厅中央,90来平方米。我问馆长,能不能将其相邻的一间房子辟为“文化角”,来个中美“和平竞赛”?馆长觉得这个想法很有意思,但需同负责行政的副馆长商量后再做决定。过了两天,馆长打电话说,他们同意大使的设想。我说,今天下午就带中国的工程师去现场规划设计。当时,国内派来的工程队正在使馆进行装修。

经双方当场研究决定,由哈方负责在两周内将房间腾空,中方进行改造装修,一个月完工。“文化角”的大体构想是:房间中央是长城挂毯,左侧为书架,右侧为展柜,右上方朝外悬挂等离子大屏幕电视,中间摆放三张电脑桌。馆长建议,在进门的地方摆上沙发茶几,来宾可以一边品尝中国绿茶,一边观赏中国电视。我说,这是个好主意,绿茶可由我们使馆保障供应。馆长兴致很高,他说:“论规模,这已不止是一个‘文化角’,而应称为‘文化中心’。”我接过来说:“那我们就一致命名其为‘中国文化中心’吧!”大家都表示赞同。

李长春亲自为文化中心揭牌

2004年春天,经过紧张的准备,中国文化中心已初具规模。考虑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即将来访,双方商定届时再正式揭牌。5月中旬,我回国参加高访接待工作,专门向李肇星部长汇报了有关文化中心的工作并请他题字。

6月下旬,李长春同志率中国共产党代表团访问哈萨克斯坦,出席了中国文化中心揭牌仪式。仪式就在文化中心门前的大过厅里举行。哈政府、议会领导人和文化学术界及新闻界代表约200人出席。李长春同志亲自为中国文化中心揭牌,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赵启正剪彩。哈文化部长卡谢伊诺夫致贺词,回顾了哈中友好合作的历史,强调中国文化中心的成立对哈是一件大事,是为促进两国文化交流和两国人民相互理解迈出的重要一步。

我在讲话中指出,两国传统友谊源远流长,古代的丝绸之路就经过阿拉木图。今天我们共建这个文化中心, 就是要使文化交流成为连接中哈两国人民友谊的新丝路。李长春同志参观文化中心后,接受了哈方记者的采访。他表示,中哈双方共建中国文化中心,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文化中心也是一个“驿站”,是建设现代丝绸之路的一项重要举措。哈媒体对中国文化中心揭牌盛况进行了广泛报道,认为中心的开办使哈人民有了了解中国的“窗口”,尤其对青年人了解自己的邻居有特殊意义。

7月中旬,我再次约见阿乌埃佐夫,商谈进一步完善并扩大中国文化中心规模等问题。他说,文化中心在哈国内尤其是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引起了巨大反响。现每天来查阅资料、观看中国电影及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并提出各种要求,包括希望开办中文培训班和有关中国的知识讲座等。负责中心日常管理的图书馆工作人员说,除阿拉木图外,其他地区的读者也越来越多。如卡拉甘达州的中学老师专门带了十几名学生,乘火车来中心参观并集体观看中国电视剧,还有不少学校都来电话询问有关详细情况。我说,使馆也接到许多电话,要求开办中文学习班。经过协商,双方一致同意先着手充实现有的图书,邀请双方学者举办汉语、中国文化系列讲座,并尽快开辟电子阅览室。

国内各有关部门都积极支持配合使馆的工作,出版总署很快发来了一万册新书,国务院新闻办和广电总局提供了一批电脑和DVD机及光盘,文化部还拨专款配备了一台32毫米电影放映机。

2005年7月,胡锦涛主席应邀第二次对哈萨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在会见中,纳扎尔巴耶夫总统谈到加强双方人文合作时表示,在阿拉木图设立的中国文化中心很好,哈方希望在北京也能开设哈萨克斯坦文化中心。胡主席当场表示支持。双方还达成在阿斯塔纳建立孔子学院的协议。就在这次重要访问中,两国领导人正式宣布建立“中哈战略伙伴关系”。

难忘哈国羊肉宴

我在哈萨克斯坦工作了两年零一个月,哈国及其人民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在突厥语中,“哈萨克”是指“自由之民”,“斯坦”是“国家”或“地方”的意思。哈萨克人本是游牧部落,长年逐水草而居,食肉饮酪,随风放歌,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哈萨克人热情好客,性格粗犷,对马情有独钟,视其为最忠诚的朋友。与此同时,马肉也是当地人日常生活和节日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美味佳肴。刚到哈萨克斯坦时,哈方朋友对我说,他们喜欢吃肉,食肉量为世界第二。我问:“谁是第一?”他们答:“那是狼。”

我原先不喜欢吃羊肉,但入乡随俗,也逐渐习惯了。当地人每次招待贵宾时,几乎都少不了他们的一道特色民族菜——哈萨克式手抓肉。香喷喷的羊肉,再佐之以用木勺盛在特制木碗内的“索尔帕”羊肉清汤,那才叫原滋原味。大块未完全切开的羊肉煮熟后端上桌,主人亲自把肉切成小块递给每位客人享用:盆骨和小腿肉给德高望重的长者,胸脯肉给女婿或儿媳,颈椎骨分给姑娘们,而给最尊贵的客人要先献上用特殊方法制作的羊头。

原哈国总理捷列先科还专门用羊肉宴为我接风。初次面对盘中的羊头,我束手无策。他亲手教我用小刀将额头上的一层薄皮片下留给自己,说这是最好吃的一块。后来才知道,按哈族正规习俗,客人应先割一块面颊肉回敬主人家年龄最大的长者,再割一块羊耳朵给年龄最小的孩子,然后自己隨便割一块,再将羊头还给主人。这时主客围坐在一起,一边大口食用盘中的羊肉,一边尽情畅饮主人家酿的马奶酒。

马背上的民族早已今非昔比。哈萨克斯坦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号称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上的所有矿物元素在这儿均可找到。哈国独立后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人均GDP达1.4万美元,多项经济指标在独联体国家名列前茅。根据本国国情,哈萨克斯坦领导人提出“先经济、后政治”的改革发展模式,积极探索“哈萨克斯坦道路”。俄罗斯学者认为,哈萨克斯坦的发展模式是原苏联地区最成功的模式之一,称其为中亚乃至整个亚洲的一个“稳定之岛”。

不想说再见

2005年10月,当任满即将离开哈萨克斯坦时,我在使馆举行了告别招待会。哈萨克斯坦外长托卡耶夫等各界官员和朋友应邀出席。托卡耶夫先用中文致词,然后再说一遍俄文。他肯定我在哈萨克斯坦的工作,并对我离任表示惋惜。我先讲了两句哈萨克文,接着用俄文发表了告别讲话:

“两年前,命运让我来到了哈萨克斯坦。当然,这并非偶然。要知道,13年前我曾来过这里,参加过与刚刚独立的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建交谈判。这些年来,你们国家发生了巨大变化。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贵国经济蓬勃发展,民族关系和睦相处。这证明,‘实现了团结,就会出现繁荣’(纳扎尔巴耶夫总统语)。”

“正如所知,最近两年在我们两国关系中有过许多重要事件。今天,我只想强调以下几点:一是中哈之间的政治互信达到了很高的战略伙伴水平;二是两国经济贸易关系发展迅速;三是中哈两国历史上第一条原油管道顺利竣工,这是连接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新丝绸之路;四是阿拉木图开设了中国文化中心,哈萨克斯坦朋友通过这一窗口可以了解东方邻居的古老历史和现代生活。”

“在结束外交使命之际,我诚挚地感谢所有理解和支持我工作的哈萨克斯坦朋友。在这不平常的时刻,我想起了哈萨克伟大思想家阿拜的一句名言:‘每个人都应将别人看成是自己的朋友’。这不仅是神圣的生活信条,而且也应是外交工作的一个基本原则。”

“离开美丽的土地,我不想说‘再见’,因为我实在不愿与朋友们分手。遗憾的是,我来不及做完自己本可完成的更多工作。但对于外交官来说,轮换是一条必须遵循的定律。在离开莫斯科、基辅、华沙之后,很高兴能在我国更近的邻邦哈萨克斯坦为我的外交生涯画上句号。现在,我可以平静地对你们说:‘科什,鲍雷内兹达尔!’(哈语:再见)朋友们,我在北京等待你们。‘拉赫麦特!’(哈语:谢谢)”

讲完后,我的眼眶湿润了。大厅里响起掌声,哈萨克斯坦朋友们纷纷上前与我热烈拥抱,并说“我们一定再见”。

猜你喜欢
馆长哈萨克斯坦中心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聚合物改性沥青在哈萨克斯坦的应用研究
1月份哈萨克斯坦煤炭产量同比增长6.3%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哈萨克斯坦油粕产量预计达到62.5到68.5万吨
哈萨克斯坦压力容器法规标准简介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农民“馆长”李铜
2013年广西公共图书馆馆长高级研修班
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