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魔幻旅程

2015-09-10 18:37骆以军
南都周刊 2015年23期
关键词:甬道月台节车厢

骆以军

那时,我匆匆忙忙,和其他人的身体擦碰着,从火车某一节车厢后侧的窄门挤上车,那个脚下的触感,从月台踩上漂浮物的失重幻觉,如此清晰。可能也是我失魂落魄的身体,在那时刻,唯一如钢琴节拍器“咔嗒”声的最内在、最清楚的感知。

因为列车已在开动,窗外的景色像印象画派的绿色糊团那样流动着,但我的眼睛并未看着窗外,而是盯着眼前那窄窄的车厢甬道。那些在移动中找自己的座位的女人、小孩,和穿着制服的车厢服务员,挡住了走道。我手中的车票写着“27E”,但这节车厢是“8车”,也就是说,我得再穿过好几节车厢。

其他人的头在我腰部水平的座位里,他们像婴孩那样蠕动着,从包里拿出书本,或低头划着手机,或捏着一些包装着零食的塑料袋发出窸窣声,感觉像一家人出来野餐。我在那中央的甬道穿行着,眼球的焦距不断变化,我看到一格一格座位里不同的脸,有的人会一瞬和我对视,有的则没抬起头,任着那脸像裸体被我快速扫描过去。人类的脸真是各式各样。偶有一两个正妹的脸会像发光体,让我扫过的眼睛,被那构图的光子电到,想停下多解析、暂留,那漂亮的眼梢、睫毛、鼻翼、嘴唇或下巴,但没办法,我的身体仍在这挤满上百位陌生人的密闭空间里,保持一种前进、走动、找寻位置的状态。那极难得的美丽的脸,便会像水印,在我脑中的视觉暂留,和我其实已走到她脑后的身体位置,形成一种感知分裂。一种既遗憾又幸福得想流泪的感觉。

我穿过至少两节似乎是商务舱的车厢(椅垫是红色绒布,其中一节还有推着小推车的女列车员在帮大家斟咖啡),这时列车仍在高速飞行着,不,行驶着。但之后我走到第十二车厢的尾端,发现它就是这列车的最后一节。我可以看到甬道尽头那小舷窗(而不是一扇打开可以通往下一节车厢的自动门),看到后头快速消失的景色,以及那条磁浮轨道。

这是怎么回事?我上错车了?

这是一辆并没有拉着那么多节车厢的高速火车,并没有我手中票卡写的“27车”。也许我买的并不是这列高速火车的车票,但我立刻想,不,恰好相反,我内心的着急,代表我买的正是从车站到台北只需半小时、中途无停靠站的最快速列车。但我脚下站着的这列飞驶的火车,此刻已慢慢减速、广播报出这一个停靠站,这只是许多个小站其中的一个名字。于是我匆忙下车,待列车开走后,我才发现自己犯了更大错误。事实上我原本该搭的那列高速火车,根本不会在这月台停靠,它跑的是另外一个封闭,和这混杂了对号快、通勤列车、慢车的铁轨,是完全不同的另一条轨道。

我发现月台挤满了人,可能是连续假日收尾后买不到票、却急于搭上火车返回台北的人潮。空气中有一种蒸腾的汗腥。

往月台尽头走,奇怪的是,那里并没有围栅区隔好,铁道旁极近处有老妇坐在一小泥炭炉边,用鹅毛扇煽火煮水。一些肮脏的小孩在石砾上、短草上追打嬉玩。一旁有个锈铁盆,积着浮着七彩油光的黑水,我注意到漂浮的一些小黑球,竟是一些被拔掉身躯和翅膀的苍蝇,有一只癞皮狗垂着奶袋伸舌啜饮那水。铁轨像是被兀鹰叼出的动物肠肚的巨大化,以奇异的弧形编织着。

我走回月台,混在人群里。有一对年轻的情侣拿着书来请我签名。他们非常激动、害羞,而我也维持一贯这种场面的腼腆。所以,我是个薄有名气的作家喽?

穿过那像老榕树根盘根错节的铁轨,对面的竹林中,炊烟袅袅,有人家在办桌。这一切不是梦境,而我却好像活在一个即兴的、随时发生预期之外景象的电影之中。我走进一幢里头摆了十来桌宴席的刚盖好的透天厝。地面还是深灰色的水泥,尚未铺上地砖。很奇妙地,我在其中一桌,看见我的妻子。她的表情像“圣母恸婴图”里那个玛丽亚。我的意思是,她身旁坐着的一些女人,像是以她为中心的一些侍女,或辈分较低的学妹,她们脸上都带着种“安慰者”的慌忧。我拉开其中一张塑料板凳坐下,我妻子看了我一眼,说:“你怎么现在才来?”

猜你喜欢
甬道月台节车厢
所有的……
那月台
从刘邦对“甬道”的学习解读其学习特点
抗拒
内蒙古辽代契丹贵族墓葬门道初步研究
贪官转世
学数学真有趣
总能找到座位
答案专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