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必须做一个心理体检

2015-09-10 07:22黄祺
新民周刊 2015年20期
关键词:温度计心理咨询上海市

黄祺

上海市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有30个门诊室,从患者需求出发,中心开设了睡眠障碍、焦虑、抑郁障碍、强迫症、老年心理、儿童心理等专病特色门诊。

马斯诺,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他提出的马斯诺需求理论,把人的需求分成五个层次,以金字塔的形状排列。五个需求中处于最底层的两个是生理需要和安全的需要,在这两个需求之上,是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后三者,都属于精神和心理的范畴。

也就是说,人作为地球上最高智能的生物,除了满足生理的需求以外,我们还有更多的要求,所谓的“幸福”,不仅仅是衣食无忧,更有心理的愉悦和健康。

迈入21世纪的中国,经济发展让大多数人越过温饱之忧,站到了需求金字塔的上端,公众对心理健康越来越重视。同时,随着社会转型与城市化,中国人也开始体会到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

心理的晴雨,该如何应对?现在,很多上海市民知道,有了心理问题,可以到零陵路604号上海市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为了满足公众对心理咨询的需要,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加强了心理相关学科的建设,围绕心理咨询和治疗开设了多种渠道的服务模式。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已经成为行业领跑者和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人才培养基地。

与躯体的不适相比,心理的亚健康更难被发现,需要专业人员的判断和纠正。当体检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心理的体检,也理应受到更多的关注。

心灵感冒无需回避

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在人生的某些阶段出现心理行为问题,它被形容为心灵的感冒,只要及时纠正,并不影响生活,但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发现和纠正,则很可能变成更加严重的心理或者精神疾病。

为了了解上海市居民的心身健康状况,上海市曾在开展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2010年发布《上海市民心身健康调查》结果。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何燕玲医生介绍说,这次调查得到4个重要的结果。首先,上海市每5个市民中就有1个终身有过至少1种心理行为问题;每8个市民中有1个正存在某种心理行为问题。其中男性的酒精依赖和酒精滥用问题特别突出,而女性的焦虑和抑郁问题患病率高于男性。

第二,心理和躯体密切相关,增加彼此的患病风险。有某种心理行为问题的人有慢性躯体疾病的比例要高于没有心理行为问题的人;反之,有过慢性躯体疾病者,患各种精神疾病的风险是没有任何慢性躯体疾病者的2倍多。

第三,患有精神疾病增加患者及其家庭的負担。第四,有心理行为问题者很少求助于专业心理援助。市民中只有将近五分之一的人曾通过互联网、热线、自助团体、亲朋好友和自行购药等非专业途径了解或求助有关情绪问题、饮酒、服药、吸毒等问题。

调查显示,上海市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现患率处于国际中等水平,精神疾病的终身患病率虽然目前仍低于多数发达国家,但上升趋势明显。

缺少心理健康常识以及对心理行为问题的避讳,是阻碍有心理行为问题的人及时求助的最主要原因。何燕玲医生介绍,另一次关于上海市民精神卫生知识知晓度的调查显示,尽管近年来心理健康知识得到一定的普及,市民对疾病案例的识别和认识有提高,但也有不足,对精神疾病的歧视和偏见依然严重。

心理咨询火热背后

心理行为问题与社会压力有关,上世纪80年代,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一批老专家和院领导,已经意识到为市民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要性,这个时期,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开设了心理门诊,是国内最早的一批心理门诊之一。

不过,由于公众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不足,到心理门诊就诊的人不多,门诊开在精神卫生中心原门诊楼的一角,每周只设两个半天的开诊时间。现任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主任的张海音医生还记得,对于当时的患者来说,走进心理科诊室,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张海音曾接诊一位患者,患者告诉他:我已经在门口犹豫2个月了,今天才总算走进来。

尽管就诊患者不多,但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非常重视心理科的发展,1980年代,受当时上海市卫生局委托,医院承办了心理医生的专业培训班,为心理科工作储备专业人才。1990年,上海第一条心理健康咨询热线开通,由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专业人员接听电话。

到了上世纪90年代,社会上形成心理热,学校里开始设置心理辅导老师,各种心理咨询工作室出现在市场上。同时,卫生系统要求三甲综合性医院必须设置心理门诊,中国心理学科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

为了满足公众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1998年,上海市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投入使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设置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旁的一座独立的建筑中,是中国第一家独立设置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

中心投入运营之初,门诊量不多,平均每天接诊大约60人,但此后增长迅速,每年门诊量增长30%,近几年的增长率也在10-15%,目前每天接诊700多人。走进上海市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给人留下的印象是不太像医院,中心环境宽敞明亮,诊室私密性比普通医院更强,候诊者安静地在走廊里等待。

门诊量的增加,反映了人们对心理疾病认识的改变。张海音医生告诉记者,他曾看到有老总让助理陪着来就诊,这说明大家已经不认为看心理门诊是羞耻,而是一种正常的需要。现在,上海市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有30个门诊室,从患者需求出发,中心开设了睡眠障碍、焦虑、抑郁障碍、强迫症、老年心理、儿童心理等专病特色门诊。另外,中心可以提供国际主流的各种心理治疗方式。

心理咨询对专业人员的要求非常高,作为国家卫计委三大心理治疗师培训基地之一,上海市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对心理医生的专业能力要求很高,他们都是具有精神科医生资质和从医经验的医生,经过心理学科培训后才可以为患者开展心理咨询和治疗。张海音医生告诉记者,心理科门诊与其他躯体疾病的门诊不同,诊断和治疗的耗时长,一次心理治疗一般需要50分钟,医生非常辛苦。

心理咨询行业的“火热”,也带来了咨询机构的良莠不齐。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书记谢斌介绍,新修订的《上海市精神卫生条例》对心理咨询机构的资质和登记、监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此之前,社会上的各种所谓心理咨询机构,都是以其他咨询业务的名义登记。在这些机构中,咨询师的资质难以保证,业务质量也难以监管和控制。谢斌提醒说,今后市民一定要到正规的心理咨询机构求询,以获得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

去年国内上映了一部名为《催眠大师》的影片,电影中,心理咨询行业被描述为一种时尚、高端、神秘的职业。这样的印象,也正是吸引很多人成为心理咨询师的重要原因。目前,国内市场化的心理咨询行业数量很多,但良莠不齐,心理咨询机构的注册、咨询师的考试、颁证等环节比较混乱,一直饱受诟病。有业内人士介绍,日本在将近30年的历史里一共才考出1.2万多名心理咨询师,而我国从2002年开始,仅上海8年中就已经颁出了5万多张“心理咨询师证书”。

张海音告诉记者,心理咨询行业对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很高,如果患者到不具备资质的咨询师处咨询,很可能适得其反,问题没解决,反而产生不必要的焦虑。市场上一些不正规的咨询机构,也会给咨询者做量表测验,但测验结果的解读需要非常专业的能力,解读不准确,会大大影响心理治疗的效果。

身边的心情“大白”

心理的变化复杂而微妙,我们都希望,如果出现心理问题,身边能有一位心理健康家庭医生随时提供评价和指导。不久前在中国热映的电影《超能陆战队》中,电影主人公大白就是这样一个家庭医生的形象,大白随时能够觉察到人的情绪变化,及时地提出建议和指导,帮助解决心理问题。

医生们也在寻找方法實现这样的愿望。2014年8月,一款名为“心情温度计”的APP正式上线,这款APP的研发团队是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精神科医生。

移动医疗是近几年医疗领域的热门话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和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很多过去只能在医疗机构内完成的服务,可以通过移动终端达成,“心情温度计”也是这样一个新兴的移动医疗服务工具。

开发团队的吴志国医生介绍说,“心情温度计”提供了5套专业量表(PHQ-9、GAD-7、HCL-32、MDQ和6项生活质量问卷),专注于常见的病理性抑郁和焦虑情绪的自测,用户自我测评后,软件会依据不同的选项统计自我评测的分值,并将各项目的分值以及该量表的总分值汇总到后台服务器,由服务器记录历史数据并提供相应的数据反馈。最后,被解读的数据以温度计的形式反馈给用户,让用户获知当前精神状况的评估结果。

吴志国医生强调说,“心情温度计”不是诊断,而是一个自测工具,目的是促进就医。我国成人总的精神疾病月患病率为17.5%,其中各类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患病率分别超过4%和5%,但超过96%的患病群体从未寻求专业的精神卫生医疗服务。加之广大居民对精神卫生知识的低知晓率和低接受度,因此众多精神心理问题/疾病被“隐藏”在了社区中而无法被专业服务覆盖。

从全球范围来看,诸多因素限制了精神卫生服务的可获得性。除了精神卫生资源短缺及分配不均衡等重要因素外,时间、地域、交通条件、病耻感、病患个体偏好等因素也极大阻碍了服务需求者们去寻求“面对面”的精神卫生服务,这些问题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中低收入国家尤为突出。

“为此,临床工作者和研究者们正在探索利用现代化信息和通讯技术手段来改善精神卫生服务的可及性,由此发展出电子化精神卫生(e-mental health)的概念和创新服务模式。”吴志国医生说,“心情温度计”的开发,正是基于以上的社会背景。

除了自测,“心情温度计”还提供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对公众进行健康教育。

当然,“心情温度计”未来还可以有更加丰富的功能。吴志国医生介绍,由于抑郁和焦虑障碍等精神疾病的整个诊疗过程,包括初始识别、评估、诊断、干预等一系列流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间产生的大量有益于个体诊疗和医学发展的信息,经由传统医学“面对面”的疾病数据采集和病情记录的方式已不能充分和有效满足如此大量的医学随访需求。而“心情温度计”可以记录用户自测的数据动态变化,制作成曲线图,这些资料直接提供给用户自己的主治医生,这样,医生就可以得到丰富的参考数据,对诊断和治疗都有很大的帮助。

我们都期待身边有一个心情“大白”,随时为我们做一次心理体检,移动技术与医学的结合,已经为我们实现了这样一个愿望。

猜你喜欢
温度计心理咨询上海市
上海市风华初级中学
上海市房地产学校
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腾势400 用在上海市区的来回穿梭克服里程焦虑
上海市制冷学会四专“双·阳”行
高校心理咨询课程教学改革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