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生活的吟诵

2015-09-10 07:22李工
书屋 2015年2期
关键词:诗词

李工

古典诗词不仅是文学意义上无与伦比的艺术瑰宝,还是中国古代的一座既丰富多彩又博大精深的文化矿藏:记录了一代又一代中国文人的精神诉求与心路历程,真实地反映了他们的喜怒哀乐与思想识见,客观地再现了历史人物与社会风貌。所以,才有了现代历史学家“以诗证史”的学术共识。毋宁说,古典诗词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遗产,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资源。

特别是那些义无反顾地走上“古体”(格律)诗词创作道路的人们,不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续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香火,更用自己的作品彰显:如果说诗词之所以为诗词,是其因为拥有——以语义、节奏、韵律、句式、字数等方式,营造出的富有音乐性的情调;那么“古体”(格律)便是汉语诗词创作中不可替代的形式。正像新近出版的《钧淇吟稿》作者所体会到的:“格律并不像有些人所说,是一种束缚手脚的镣铐,而是体现诗词美的一种不可少的形式。诗词一旦离开了这种形式,诗词的美感便打了折扣。”如此平淡中见深刻的话,既是宝贵的阅读经验,也是深刻的创作体会,更是对汉语写诗奥秘的探底。

钧淇同志虽是一位退休的地方公安局长,却对文学艺术有着一定的造诣,不仅书画双馨,谈古典诗词竟如数家珍,从楚辞到汉赋,从汉魏六朝的诗词起步,到唐诗宋词的辉煌气象,从明朝的“无诗”,到清朝诗词的又一次“日出”,钧淇娓娓道来中的点拨,总是让人耳目一新。有丰富深厚的生活经历,有在工作实践中养成的思考习惯,以及天性敏锐的善感能力,且长期习作不辍。所以,钧淇在退休后短短的几年里,能吟诗填词数百篇,终成大著《钧淇吟稿》,且思想艺术特色非同凡响。

家国情怀是千百年来中国诗人的共同心性,钧淇亦然。只是钧淇的这种情怀更多了一些时代的特色与个性的魅力,信手拈来几句都是感人肺腑、动人心弦的:“月夜思亲幽梦短,星光照我泪痕深。”谁会想到这样深情怀念双亲的句子,出自一个公安局长的笔下?“弃笔从戎投警界,持枪跃马破雄关。”如此雄心与气魄,竟是那个一身儒雅气质的学生走上公安战线的“诗言志”;“烟低村舍近,风动绿醪香。”打黑扫黄的硝烟渐渐散去,作者探望故乡亲人的心情是迫切而又动人的。

“日暮归途万里长,泽山沽水亦苍凉。”大沽河的水养育了大泽山的果林良田,大泽山的葡萄名满天下,葡萄已是家乡的品牌,而沽水却永照历史的沧桑;“剑影刀光若对棋,惩强扶弱解民悲。”“刀光剑影”原本是历史小说里的惊险场面,然而在这个并不安定的时代里,只有身临其境的公安干警,才会有历史的现实体会。而钧淇同志“惩强扶弱”,不是出自什么伟大的教诲与崇高的动机,仅仅是为了解决那些社会底层百姓无端遭受的“悲”,虽是质朴的,却是感人的。

“利禄功名身后事,云卷云舒有何牵。”这样的话,说说似乎不难,难的是见诸行动。当同龄人眷恋在岗位上的时候,钧淇就辞去了局长职务,让年富力强的人上岗。所以“云卷云舒”中,是云水襟怀,襟怀不是天生的,是在实际生活的克服自我中提升出来的。众所周知,不管是书画的创作,还是诗词的吟唱,最重要的是襟怀、最缺的也是襟怀。王国维推崇诗词创作中的意境说,但意境不是空穴来风,只有襟怀宽广的人,那理想的意境才会“呼之欲出”。

中国文人对大自然一往情深,有着无尽的兴致,不管是江河大川,还是崇山峻岭,不管是碧海蓝天,还是荒原大漠,抑或是乡间的小径、田边的池塘,都会引起人们的情思遐想,都会引发诗人画家的创作激情,不由地舞文弄墨,遂成华章。所以在中国文化里有多彩的山水画久居庙堂深宫,有丰富的山水诗长吟民间江湖,有《岳阳楼记》那种光辉的典范成为永远的效法。钧淇承袭了这条山水情怀的血脉,《钧淇吟稿》中对大自然的讴歌抒怀,构成了全书最悦目的亮点:“雾锁三清千丈瀑,云鸣龙虎五更鸡。”三清高山时隐时现的气势,龙虎峻岭腾空驾云的壮观,随着吟诵中阵阵铿锵有力的节奏声调,跃然而出。与“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与“力拔山兮气盖世”,与“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浑然而成一种唯中国文化才有的民族豪气,这种豪气绵延久长、如缕不绝——这是新时代儒将的风采;“细流一道春江绿,绝壁千寻碧水潺。”这样天衣无缝的对仗与遣词造句的恰切,如此笔走行文的波澜与平仄变化的跌宕,虽不臻于千古绝唱,却也堪称炉火纯青了。

“风携雾气年年雨,瀑挂清流夜夜霜。”能在如此壮观的自然景色带来的陶醉中看到“年年雨”、“夜夜霜”——识出这些大自然何等宝贵的馈赠,这是一种境界、一种胸怀、一种眼光、一种超凡脱俗的精神造化之使然;“烟花竹色匡庐秀,霞映波光岸柳低。”毋宁说,这是一首诗,读者在吟诵中,竟像是看到了一幅引人入胜的画,然而静静的竹色、默默的霞光,与那烟花的缭绕,波光的闪烁,岸柳的摇曳,竟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中,交汇成一支多么美妙的乐曲;“赋作青山吟日月,琴听秋水识乾坤。”想到青山不老、日月不朽,想到天地之永恒,人是不是很可悲呢?——唯琴声阵阵中的望峰息心的高尚情怀,及望穿秋水的殷切情意,涌入笔端——人才有了与日月同辉、与天地长久的永远。

在中国古典诗词里占有一席之地的词,因其“出身”原因,向来不被人重视,似乎是宫中坊间歌舞女人献技时的吟唱,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虽然自李后主始,词开始受到文人的重视,又在南北宋几个诗词大家的贡献中,真的阔大起来。但词却一直似乎是诗的“旁逸斜出”,仿佛是诗人创作中的“下脚料”。不少人总愿在词前加一“小”字,称“小词”,以显示词不过是“退化的大脑残迹”。实际上表现形式比较复杂的词,并不“以辞害意”,且不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清照”那些经久不衰的作品,是公认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艺术绝唱;就是家喻户晓的“苏词”、“辛词”,不也是古典诗词园地里异彩斗艳的奇葩?今人往往因词牌的“镣铐”成分太多,将填词视为畏途,望而却步。其实文学创作,都是在戴着“镣铐”中臻于艺术化境的。镣铐越重,越容易出精品,类似百炼成钢。填词优劣的关键,不过是作者的立意高低罢了。《钧淇吟稿》中的三十余首词都很值得吟诵品味。这里引其中的《扬州慢·普利茅斯》,以管窥其词的风采:

碧海流波,白帆云影,微风小巷斜阳。鹭鸥临水处,听管乐悠扬。石礁岸,老船静立,百年风雨,阅尽沧桑。念先驱万死,几多剑雨刀霜。

羊皮残纸,竟能成,民主之光。想百二余生,几条约定,立国之纲。小镇火星燃起,铜钟响,浪卷涛狂。满天烽烟里,诞生大国泱泱。

普利茅斯是个港湾,是美利坚合众国的发祥地。三百九十年前,因受宗教迫害的英国清教徒,乘船历尽千难万险横渡大西洋,从这里登上了北美大陆,在这块陌生的荒蛮之地,与大自然开始了生死搏斗。辛酸的拓荒与艰难的建设,是几代美国先人的真实生活。这段历史,一般的中国人并不太清楚,然而阅读广泛的钧淇,却从读书中了解美国建国前艰难困苦的经历。所以在普利茅斯这个港口小城,他不会像一般旅游人那样匆匆地“到此一游”,有着丰厚历史知识与深沉人类情怀的钧淇,在这个富有历史意义的胜地,不能不停下来,在体味异国情调中,任凭怀古的心潮翻腾,翻腾出无尽的感慨。

词一开篇,再现了普利茅斯风光旖旎的自然景色,美丽动人的人文风情。作者踏着悦耳管乐的轻悠节奏,在领略美不胜收的诗情画意中,竟不失时机地抓住了鹭鸥临水的瞬间,为自己,也为读者,陡增了些许意外的惬意。而礁岸静立的老船,历尽风雨后向游人倾诉:美利坚合众国这块神奇的土地,历经将近四百年的沧桑——开国先驱们在“剑雨刀霜”中表现出的无私无畏的伟大品格、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以及不向大英帝国强权暴政让步的勇气,都是极其壮丽的。马克思之所以那么兴致勃勃,那么满怀深情地赞美独立战争,是因为北美大陆人,宁愿战死,也不放弃:“不自由,毋宁死!”这个口号,是北美独立战争为人类树起的一面精神旗帜——法兰西人不就是接过这面旗帜,写下了法国大革命多么光辉灿烂的一章?独立战争实际上是民间自发的民兵,与大英帝国的正规军队打了八年,终于打出了一个新的独立国家。这个事实也体现了美国先人从一踏上这块土地时,就凝聚的那种顽强的众志成城精神。当然,马克思审视历史上的北美独立战争,更重要的是看到了战争诞生的《独立宣言》与《联邦宪法》——“为人类提供了无与伦比的光辉典范”。然而钧淇在凭吊“剑雨刀霜”中的这些伟大意义时,却将目光纵深到遥远的“五月花号”帆船泊岸后的食不果腹时期,看到了艰难困苦中的美国先人,留在残破羊纸上的《五月花号公约》——那是马克思赞誉的“光辉典范”的思想源头,是“泱泱大国”的草创蓝图。“小镇火星燃起”——“震惊世界的第一声枪响”不是意气用事的走火动武,那是“公约”精神百年提炼的理性闪光。

从《钧淇吟稿》中可以看出,诗情澎湃的钧淇,不乏思想的睿智洞识,这是《钧淇吟稿》最有启示意义的一面。于是,想到了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那句广为人知的话:“小说最重要的是思想。”岂止小说?任何艺术若没有了思想,不都是漂亮的纸花?

猜你喜欢
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