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强更远的东风家族

2015-09-10 07:22施洋
看世界 2015年18期
关键词:中程导弹中程岛链

施洋

9月3日,天安门广场上举行的纪念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展出了多种新型武器装备。作为其中威力最大,威慑力最强的武器,第二炮兵部队照例作为地面装备方队的压轴武器出场。与往年不同,今年阅兵中解放军展出的6个方队的7种第二炮兵导弹中,有多达4种属于中程导弹,无论在种类还是所占比例上,都创下了新中国阅兵以来的纪录。

所谓中程导弹,一般是指射程介于近程导弹和远程导弹之间的武器。各国对于“中程”的定义各不相同,但是根据美苏1987年签署的《中导条约》,这类导弹包含了射程500-1000公里射程的中近程导弹和射程1000-5000公里的中程导弹。在此前的几次阅兵中,中国已经展示过东风-3(已退役)、东风-4(已退役)、东风-21、东风-21丙等中程弹道导弹和东风-10中程巡航导弹,而这一次,中国又展出了东风-16和东风-26两种中程/中远程弹道导弹。

由于美苏在冷战末期已经销毁了全部的陆基中程导弹,法国的陆基中程导弹也在冷战后退役,中国因此成为全球主要核大国中唯一仍然保留陆基中程导弹的国家。

与冷战时期只要是中远导弹就要装上核弹头毁灭世界相比,当代的中程导弹已经有了许多的灵活性。上世纪70-80年代,当中国最早的中程导弹服役时,其主要任务是对美国在冲绳、菲律宾的一线军事基地以及苏联包括莫斯科在内的大城市进行核报复打击,而在今天,中国的中程导弹家族可以携带多种不同的弹头,承担从攻击机场到大型加固堡垒再到航行中的航空母舰在内的各种任务。

而在十几年前,中国第二炮兵部队装备的导弹中,用途最广泛的常规导弹还是射程较短的东风-11和东风-15中短程弹道导弹。这两种原计划用于抵御“苏修坦克集群”的战术导弹在换装常规弹头后,意外地成为当时中国对付“台独”分裂势力最好的对地打击武器。在那个中国空军还很孱弱、对地攻击能力也十分贫乏的年代里,二炮的“东风快车”几乎是中国军队唯一可以信赖的压制手段。当年两岸围绕这些短程导弹的数量和部署还曾展开惊心动魄的谍战戏码。

不过随着两岸军力对比彻底倒向大陆一边,相对航空兵投弹而言低效得多的中近程弹道导弹也就逐渐不再成为对台打击的唯一选择。但当发射老式的东风-15已经成为军校二炮专业的毕业科目时,解放军的东风导弹又有了更新、更远的目标:打击包括航母甚至关岛在内的第一岛链外目标。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今年的阅兵中,中国中程导弹家族如此枝繁叶茂的原因。从基于潜射导弹“巨浪一号”衍生而来的东风-21D反航母弹道导弹,到放大体积射程增加到1500公里,针对冲绳美军基地的东风-16中程导弹,再到射程超过2000公里,可以打击第一岛链内目标的东风-10巡航导弹以及射程更远,可以攻击关岛美军基地的东风-26中远程导弹。在中国具备可靠的岛链外海空军作战能力之前,这些弹道导弹将和轰-6K一起,成为中国进行反介入作战的关键力量。

与大多数人的设想不同,这些导弹之所以现在才出现,与中国导弹技术的发展并没有那么密切的关系。对2000年前后就造出固体洲际导弹的中国而言,发展一系列射程1000-5000公里的固体燃料弹道导弹并没有技术上不可克服的难度。相比之下,如何准确地发现和定位数千公里外的目标,并且引导导弹精确命中它们,比起让导弹飞抵哪里要困难得多。这需要建立包括从遥感卫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到远程侦察机、超视距雷达等一系列远距离搜索定位系统,而这正是中国在过去十余年里通过发射北斗导航卫星、各类遥感和科学试验卫星以及更新海空军特种飞机机队逐渐建立起来的关键系统。

从携带核弹头一锤定音的“末日武器”到震慑“台独”的“东风快递”,再到中国反介入作战的关键力量,东风系列导弹在阅兵式上的变化,正是中国军队建设不断发展的最好见证。(作者系《观察者》网军事频道总监)

猜你喜欢
中程导弹中程岛链
基于中程无人机测绘系统测制地形图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