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共识”重回两岸政治舞台中心

2015-09-10 07:22郑振清
南风窗 2015年11期
关键词:九二共识李登辉马英九

郑振清

4月上旬,民进党主席蔡英文提出将以“维持两岸现状”为原则处理两岸关系。5月初,“习朱会”在北京举行,国、共两党领导人一致主张坚持“九二共识”,继续推动两岸和平发展。表面上看,就两岸关系而言,红、蓝、绿三党都愿意“维持现状”,实际上,台湾蓝、绿两党对“两岸现状”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差异,红、绿双方对“两岸现状”的解释更是大相径庭。两岸关系的“现状”在岛内呈现出一个名词、多种解释的奇特状况,体现出两岸关系的复杂结构和特殊属性。

今天我们谈论的台湾海峡“两岸关系”,直接起源于国共内战,从1950年代起受到全球冷战的影响,形成了两岸政治对峙和军事对抗的冲突关系。另一方面,自1980年代以来,两岸贸易、投资与社会交流蓬勃发展,为两岸关系注入了交流合作的新内涵。而且,中美两国在亚太的地缘政治角力也作用于两岸关系。冲突与合作、制度差异与务实交流等相互影响,错综复杂的两岸关系于焉形成。

从性质上看,两岸关系的特殊性,也就是“台湾问题”的特殊性,在于它是国共内战及其历史延续的产物,两岸各自的最高法源都规定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但实际管辖上却存在分治的局面。

台湾统独光谱上的任何政治主张,为了论述自身的合理性,都不约而同地要先定位两岸关系的“现状”,再申论两岸关系发展的“方向”。1990年代前半期,两岸官方打破隔绝状态,开始试探性互动,围绕着两岸关系现状内涵的争辩是两岸政治互动的第一角力点。

两岸各方究竟如何理解“两岸现状”?在台湾政争日趋激烈之时,两岸政党如何互动,对两岸关系又有何种影响?

1980年代到90年代,国民党当局认识到由其统一大陆已不可能,在战略选择上宁愿“偏安台湾”而不再是“光复大陆”,因而注重推进内部“宪政改革”,从勉强维持“全国合法性”转向积极落实“在台合法性”。与这种“偏安战略”相配合的,乃是国民党的本土化(台湾化)及其对两岸关系现状的定位。从1991年5月到1992年7月,国民党当局廢止《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颁布《国统纲领》和《两岸人民关系条例》,构建一整套对大陆政策。

李登辉主持下通过的《国统纲领》曾被称为“大陆政策的最高指导原则”。不过,《国统纲领》仅由台湾“行政院会议”通过,并不具备法律位格。近来有研究指出,《国统纲领》只是当年李登辉为拉拢国民党内非主流派、巩固自身权力的工具,而非其两岸关系理念的体现。

1994年7月,台湾“陆委会”公布首部大陆政策白皮书《台海两岸关系说明书》,将两岸关系定位为“一个中国,两岸分治”,并且说明“一个中国是指历史上、地理上、文化上、血缘上的中国”。其关键意义在于抽离了“一个中国”在宪法和政治上的意义,使之虚化。由此,当年李登辉所谓“经由两岸共同的努力,中国必然会走上统一的道路……”,成为没有约束力的空头支票。1996年以后,李登辉随着个人权力的扩张,在分裂言行上越走越远,并且拉拢蔡英文等一班幕僚炮制“两国论”。

2008年以来,国民党重新执政,马英九主张“在宪法架构下,维持台海不统、不独、不武的现状”。“宪法”架构是这个“现状”论述的前提,意味着虽然从现实上看两岸既未统一,也未独立,但从法理上看两岸同属一个中国。马英九和李登辉在两岸关系上的差别在于,李登辉本质上是个分裂主义者,源自“宪法”的“国统纲领”只是他党同伐异、争权夺利的工具,而马英九则信守该“宪法”关于两岸同属一中的规范。最近,李登辉不断否认“九二共识”的存在,不敢面对他当年主持“国统会”通过的“八一决议文”(即《关于一个中国之涵义》:“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之原则,但双方赋予之涵义有所不同”),甚至辩称当年的“国统会”及其决议文只是应付压力的权宜之计。

马英九以捍卫者自居,承认两岸一中,他的策略就是通过“政经分离”的方式,一方面推进两岸经贸交流合作,为台湾争取经济利益;另一方面是搁置两岸政治协商。马英九所说的“不统”语义含糊,不管怎么理解,他的意图就是回避两岸政治谈判。在“不统、不独”的框架下,今天国民党精英对两岸关系现状的理解就是在坚持“九二共识”基础上的两岸和平分治的现实和经贸文教交流合作的潮流。

民进党内部派系林立,包括激进的台独分子、稳健的台独势力以及部分淡化台独色彩的人士。各个派系在两岸关系议题上的公约数就是1999年的《台湾前途决议文》。最近谢长廷提出“现状”应该包括“宪法”及其运作,似乎有靠拢国民党之两岸现状主张的迹象,不过,谢的立论基础仍然是《台湾前途决议文》,今天不敢再公开说出两岸同属一个中国。

蔡英文在上一届台湾大选的选战阶段(2011年)就曾说过要“维护两岸现状”,所提的“台湾共识”只有程序意义,没有实质意义,缺少务实、具体的策略去实现“维持现状”的目标。蔡当时否认“九二共识”的存在,不得人心,最终以6%的得票率差距输给了马英九。

今年4月中旬,蔡英文再次成为民进党的“总统参选人”,面对国民党对“九二共识”的坚持,且美国智库人士质疑她处理两岸关系的能力,蔡英文再次提出要“维持两岸现状”。蔡英文的“维持现状”说立刻遭到国民党上下的反击。马英九公开质问蔡英文,她要维持的究竟是“7年来的现状”,还是“7年前的现状”?“7年来的现状”指的是马英九执政下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局面,而蔡英文近年来不断抨击马的两岸政策。“7年前的现状”指的是陈水扁执政下的两岸冲突紧张的局面,得不到台湾主流民意的支持。

不过,2015年的蔡英文比4年前在两岸议题上的变化是,她要求民进党执政的各县市都成立“两岸小组”,推动城市交流与经贸往来,同时在两岸议题上尽量不直接挑衅中国大陆。可以看出,蔡英文也试图用“政经分离”的策略应对两岸关系。

1997年以后,随着综合国力的发展和中美关系的改善,大陆处理两岸关系更加自信,有关两岸关系现状的表述也更加包容,虽然坚持一中原则,但是不再简单地用中央与地方的名义处理两岸关系。当时,时任大陆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对于两岸关系现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于1998年10月第二次汪辜会谈时提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目前尚未统一。双方应共同努力,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平等协商,共议统一。一个国家的主权与领土是不可分割的,台湾的政治地位应该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进行讨论。”这就是汪氏“八十六字”。但是,1998年以后李登辉的分裂倾向愈加明显,突出表现就是1999年7月“两国论”的出台。此后两岸关系陷入多年低谷,“八十六字”失去了进一步阐述和发挥作用的机会。

2000年5月陈水扁执政后,大陆出于防止“台独”的需要进行军事准备,但也做出很多善意的动作,包括当年7月以后钱其琛副总理及国台办在多个公开场合提出“新三句”,即“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与大陆同属于中国,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可分割。中国目前尚未统一,双方应共同努力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平等协商共议统一。台湾的政治地位应该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讨论。”“新三句”的提出尊重台湾方面要求两岸平等的意见,承认两岸尚未统一的现状,是大陆对台论述的重要突破。不过,由于此后陈水扁陆续推出“一边一国论”、“正名制宪”,以及推动“法理台独”的行径,两岸官方的政治信任蕩然无存,两岸政治关系进入了冰冻期。

蔡英文提出“维持两岸现状”之后,国台办发言人迅速给出了回应:“关键是维护好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这个“政治基础”就是“九二共识”。大陆的主张是,两岸是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实现和平发展的,这就是两岸关系的现状。可以理解,大陆认为“和平发展”和“九二共识”都是这个现状的组成成分,后者甚至还是前者的基础。因此,不能只想要漂亮的房屋,而不要这栋房屋的地基。

于是“九二共识”这面旗帜回到了两岸政治舞台的中心。2008年以来,一度被两岸政治关系冰冻期所冷藏的“九二共识”重新成为国共两个执政党建立政治互信的基础,成为两岸海协会和海基会恢复事务性协商的桥梁。7年来,在“九二共识”基础上,两岸两会已经达成了21项协议,国共论坛也提出了153项共同建议,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稳定与共同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九二共识”体现在1992年11月初海协海基两会的函电往来中。“九二共识”是两岸官方政治妥协的产物,也是政治智慧的体现。说是“妥协”,是因为当时国共双方想在和平的条件下推进两岸事务性协商,推动两岸关系向前发展,就不能只坚持己方的政治高标准,而应该容忍对方的政治要求,给予对方生存空间和论述空间。“九二共识”让国民党政权对台湾内部有所交代,也守住了大陆关于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底线。说是智慧,是因为双方都对政权问题进行模糊化处理,为推动两岸经贸文教的务实交流合作开创了政治空间。

应该指出,“九二共识”对“一中原则”有共识,但对“一中内涵”尚无共识。关于一中原则的共识就是两岸同属一个中国,而对“一中内涵”亦即两岸的政权定位问题,则国共两党都有不同的主张和理解。这就是现阶段两岸关系发展的进展与局限:国共两党都能反对分裂、维持法理上两岸同属一中,这是进展;但对未来如何实现统一、采取何种模式的统一形式则尚无共识。

习近平在和朱立伦的会面中说,两岸关系处于“新的重要节点上”,国共两党都要勇于面对,关键在于“虑善以动,动惟厥时”。事实上,两岸关系已经成为台湾2016年选战的重要议题。台湾选举结果对两岸关系的影响将是深远的,因为国、民两党对“九二共识”的立场、对两岸现状的理解截然不同,将导致两岸交流合作局面的反差。2016年台湾的当选者不论是谁,相信都不愿回到陈水扁时代两岸冲突和对抗的局面,不过如果与大陆没有政治互信的基础,很难维持两岸和平发展的势头,势必会引起两岸关系的新一轮波动,对台湾不是好事情。

猜你喜欢
九二共识李登辉马英九
卖水果
不够用
上万猪农扔粪抗议马英九
马英九接种 甲流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