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文夕大火”的是是非非

2015-09-10 07:22陈守宁
书屋 2015年10期
关键词:张治中田汉郭沫若

陈守宁

1938年11月13日凌晨燃起的长沙大火整整烧了五天,酿成千古浩劫,史称“文夕大火”。长沙原有居民四十二万人,至11月12日已疏散百分之九十,而火灾的罹难者仍达三千余人;全市一千一百多条街巷,全部焚毁的有六百九十条,幸存房屋不到五栋的有三百三十多条,损毁程度合计超过百分之九十。著名古建筑如经历两千多年的贾谊故居和定王台,明代城墙上耸立的天心阁和明朝吉王府牌楼,清朝的巡抚衙门和布政使衙门,左宗棠公馆和曾国荃公馆、左宗棠祠堂和曾国藩祠堂以及火宫殿等,都在大火中化为一堆堆残砖破瓦。由于这场大火而引发的人事纠葛,延续多年,让人始料不及。

1948年,滞留香港的郭沫若应《华商报》副刊《茶亭》主编夏衍之约,写作了《抗战回忆录》。到了1958年,经郭沫若重新整理,将《抗战回忆录》改名《洪波曲》在《人民文学》第七至第十期连载。郭沫若前记中说:“就请读者把这看成为历史资料吧。”

《洪波曲》发表后,迅即引起了郭沫若的两位老朋友、老同事的“未敢苟同”的反应。

首先是张治中。他认为《洪波曲》第十五章关于长沙大火的描述,有些地方是歪曲事实,我不能缄默。“(张治中《长沙大火真相详记》)于是,1959年1月7日,张治中给郭沫若第一次去信,写道:”我从《人民文学》1958年12月号看到您写的《洪波曲》(抗日战争回忆录》,其中第十五章关于长沙大火的描述说:‘放火烧长沙,是张治中、潘公展这一竿子人的大功德。他们是想建立一次奇勋,模仿库图佐夫的火烧莫斯科,来它个火烧长沙市。’又说:‘他把周公蒙着了,竟几乎使周公葬身火窟。他满以为敌人在进军,这样他便可以一人居功而名标青史,结果是一将功未成万骨枯!’您这种描述是与当时事实完全不符合的。不知您真是不知实情而出诸推测还是对人对事别有成见呢?”

“1938年11月12日上午九时许,我接到蒋介石的文侍参电:‘限一小时到,长沙张主席。密。长沙如失陷,务将全城焚毁,望事前妥密准备,勿误!中正文侍参。’蒋当时是最高统帅,我是省主席,理应服从命令。

“您说‘他把周公蒙着了,竟几乎使周公葬身火窟。’更与事实不符。十二日晚上我还和恩来先生通过电话,请他在十三日中午吃饭谈话。大火后我发表告长沙民众书,恩来先生还字斟句酌地为我修改了许多地方。

“您是一位负盛名的、有权威的大作家、大诗人、历史学家,如果您对一个人一件事的描写不够真实,对作品的价值有没有影响呢?”

张治中提到的“模仿库图佐夫的火烧莫斯科”这句话是有出处的。1938年11月7日在长沙蒋介石亲自主持了一次军事会议,蒋强调“坚壁清野是以空间争取时间,保存实力,最后取得胜利的要诀”。蒋介石还援引1812年俄国主帅库图佐夫火烧莫斯科打败拿破仑的战例,确定了“焦土抗战”的方针。

大革命时期张治中与郭沫若同在国民革命总司令部共事,张是副官处处长,郭是政治部副部长;抗战时期(1940)张治中任军委会政治部部长,郭沫若是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在这封去信中,张治中又提到:“您把我描写成这样的一个人,试想,站在党员对党外人士的立场、同事十年的立场来说,这不大合适吧?”这里说的“同事十年”是指新中国成立后,张治中在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任职,郭沫若在政务院任职,直至1959年。郭沫若是按照那个年代所强调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写抗战这段历史的,所以他复信说:“以往的历史并不是您我之间个人的问题。”在这种新历史观看来,同事不一定是同志。

1938年11月12日夜,岳州(岳阳)虽失守,而平江、汩罗以北的防守阵线仍在,长沙离前线尚有三百多华里,并没有达到蒋介石电令的“长沙如失陷”的焚城前提条件,张治中也没有下达放火的命令。大火后,张治中受到“革职留任”的处分,留任办理善后工作,至1939年元月卸任离湘。还是周恩来在善后救灾动员大会上说得好:“长沙大火是国民党的错误,是某些当权者的犯罪行为,但这一切又都是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疯狂侵略所引起的。没有日本强盗的侵略,也不会有长沙大火,我们要把仇恨记在日本侵略者身上。”

在这次致信中,张治中还对《洪波曲》第十四章《长沙种种》一节以及第十六章《桂林种种》一节中的一些说法给予反驳,并陈述了事实真相。

郭沫若于1959年1月10日第一次复信,仍维持己见:“请您注意里面的一句话:‘他们的计划是得到了那位当局的批准的。’那就是说,主要该由蒋介石负责,而您们是执行命令罢了。谢谢您把当时蒋的指令告诉了我,证明我的猜测没有错。您不幸是在蒋下边和潘公展共事。我说‘放火烧长沙是张治中、潘公展这一竿子人的大功德,他们想建立一次奇勋’并不是专指您一个人。”并告之:“《洪波曲》准备出单行本,也将收入《沫若文集》,我想把您的长信作为附录,想来可以得到您的同意。”

1月12日,张治中第二次致信郭沫若:“我想和您说,您的猜测还是错了。为什么?因为如果是我拟定的计划而蒋加以批准,这就变成我主动而蒋被动了。而事实上是蒋主动而我被动的,这显然有实质上的差别。因为我根本没有什么‘计划’由蒋‘批准’的,您那样解释逻辑上似乎是说不过去。”“当时,潘公展到职才一个月,他在大火前一天就和各厅厅长、省府人员撤往沅陵了,此事他根本不知道。”

18日,郭沫若第二次复信:“承您同意把您的长信作为附录,并蒙您进一步指出我的一些错误,谨向您表示感谢。您的信实在是宝贵的史料。”这封信的语气,与第一次复信中诸如“我是毫无芥蒂的,以往的历史并不是您我之间一个人的问题”等语句比较,有了明显的改变,个中原因可能与张治中在他的《长沙大火真相详记》一文中记录的内容有关。当初张治中想把《洪波曲》的相关问题报告给周总理,但又想不太好,就决定直接写信给郭沫若。但事后得知,事情还是让周总理知道了,“郭老因此受到批评”。

《长沙大火真相详记》还记录下张治中第二次去信后不久,郭沫若“和我见面时还握着我的手说:‘真对不起,请恕罪!’”

后来,《洪波曲》在天津出版,内容删改了不少,措词语气也有了变动,但是在日本出版的日文版还是沿用了《人民文学》的稿子,这就使事情以讹传讹地传到国外去了。于是,面世的《洪波曲》就有了两个版本:《人民文学》连载及日文版;单行本及《郭沫若文集》收录版。

《洪波曲》牵制出的另一段纠葛来自田汉。郭沫若在文中写田汉时有这样一段话:“文化人的积习毕竟太深,尽管有全身的戎装和马靴也管勒不住。队伍一出城,一和大自然的风光接触,于是文人的习气便解脱了羁绊。据说,沿途都在游山玩水,遇到什么风景好的地方,便停下来流连流连,或绕道去牵就牵就。有的人喜欢照相,第六处的摄影同志随处在拍照,以留纪念,就这样,一个队伍弄得五零四散了。”

事情的经过大致是这样的:1938年11月12日,在周恩来的亲自指挥下,三厅开始随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由长沙向衡阳疏散转移,年老体弱的职员乘火车走,年轻力壮的职员和几个演剧队由田汉带领步行到湘潭集合。到易俗河时田汉的队伍被日机冲散,加之如穿不惯军靴的音乐家林路脚痛走不动路等情况,导致田汉一行耽误了时间,直到第二天晚上才到达湘潭下摄司与队伍汇合。

据时任三厅主任秘书的阳翰笙撰写的《风雨五十年》记载,时任三厅厅长的郭沫若见到田汉时,“冲着他大发一顿脾气”,说:“田老大是游山玩水丢了队伍。”阳翰笙对此事的看法是“郭老听了误传”。

不曾料到时隔二十年后,郭沫若以文坛第一人的身份在《洪波曲》中旧事重提。1958年正值反右运动的后期,这使得一度被内定为右派对象的田汉感受到莫大的压力。一向“孜孜焉必欲有以自见”的田汉自然不服气,在随后写的《影事追怀录》中写下了辩护之词:“第一,在长沙动身那天下午,天快黑了,无法照相;第二天忙于收集流散的人,整顿队伍,也不会有心思照相;我身边实际上也没有照相的人;第二,我还不失为爱乡爱国的人,我既受命领队撤出长沙,刚对大家悲愤地讲话,一到路上我忽然甩开队伍不管了,游山玩水去了,我能是那样没有心肝、没有责任心的人吗?”

“文夕大火”后,11月16日,田汉、洪深率队返回长沙救火,随后周恩来、郭沫若也率人返回长沙开展救援善后共作。救援善后工作完成后,三厅人员离开长沙向桂林转移,田汉没有随行。郭沫若从桂林发来电报催田汉回部,田汉回电说待罪长沙,暂不回厅。田汉感到“在长沙工作中,许多事不甚顺手”,许多知友关系不如以前的好(田汉《与郭沫若在诗歌上的关系》)。

将时间推到文夕大火前二十多天,1938年10月21日,政治部三厅职员由武汉往长沙转移,临行时田汉写下一首诗《武汉退出后》:

大家快为着民族生存,作出更大的牺牲;

让敌人不得消停,让敌人不得安宁;

守不了粤汉,回不了东京,

在洞庭湖畔,筑起一座倭虏坟,

在东亚大陆,竖起自由解放的旌旗。

田汉是按照他在《戏剧艺术家的志节问题》一文中所说的“我们抗战艺术家必须随时保持对于最后胜利坚定不移的信念,其间不能容丝毫的虚伪,丝毫的勉强”写出的志节诗,由衷的真情与他在三年前写《义勇军进行曲》一个样。

郭沫若也在撤离武汉时为《扫荡报》写下了一篇社论《武汉永远是我们的》,说“我们的保卫大武汉之战,是尽了消耗战与持久战的能事。我们的最高战略是以空间换时间,以死拖换取硬打”“敌人的侵入武汉等于窜进坟墓”。

然而,到了1958年,在《洪波曲》中,郭沫若对自己的这篇文章另有解释:“认真地说,我也是昧着良心,在那儿替别人圆谎,昧着良心在那儿帮忙骗武汉的市民。”可以说这是重新入党的郭沫若对自己当三厅厅长时言论的剖析,与当年反差甚大……

猜你喜欢
张治中田汉郭沫若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二)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一)
郭沫若佚诗一首
简论田汉抗战期间的诗词
第32届田汉戏剧奖获奖名单
“五四”回望:论20世纪四五十年代田汉的戏剧批评
反七步诗
让思维的花朵更绚烂
5G与Wi-Fi融合组网需求分析及关键技术研究
基于C-RAN的5G无线接入网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