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烧圈子的“题外话”

2015-09-10 07:22周彤
食品与生活 2015年10期
关键词:菜式红烧换水

周彤

看一家新开的本帮餐馆“道份”如何,一个最实用的办法是看它的菜单上有没有“红烧圈子”这道名菜,这是检验这家餐馆本帮菜技艺最基础的一块“试金石”。

早期本帮菜在餐饮市场上竞争的一大法宝就是价廉物美,那会儿上海的本帮餐馆几乎没有几家敢打“燕鲍翅参肚”这些高档原料的主意,相反,菜市场上的便宜货反而倍受关注,因为这些原料只要加工得法,就可以产生较高的“附加值”。

“红烧圈子”这道名菜就是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诞生的。

清朝末年的时候,猪肉还是比较贵的,那会儿的农民基本上到了年关才舍得杀一头猪,而猪肉除了腌一部分过年以外,其他的差不多都是要卖掉换钱的。但俗称为“下水”的各种猪内脏却是例外,一般会作为犒劳乡邻们的“杀猪菜”热热闹闹地吃掉,因为主人家很清楚,它们也卖不出几个钱来。

这些“下水”料中,又以大肠、肺头等最为便宜,因为它们不仅异味较重,而且洗濯困难,不得其法者很难将它们做成美味,于是它们自然就成了那个年代上海餐馆们争相研发的对象。

同治元年(1862年)“正兴馆”开张了,年轻的老板祝正本和蔡仁兴正是脑筋活络的时候,为了确保每天的材料新鲜,也为了控制成本,他们自然是需要亲自去菜市场买菜的。因为当时上海各家餐馆的肠汤线粉、肠血汤这样的便宜菜式都比较好卖,因而每天跟班徒弟的菜篮子中,都少不了一挂又一挂的猪大肠。

但很快他们就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当时的各种大肠类的菜式中,一般都不用最末端的那一截直肠(也就是肛门的那一段),而从采购成本上来看,整挂地买大肠显然要更为划算,这就意味着他们必须为每天多下来的这些直肠找一个新出路。于是,他们让厨师尝试着用这段直肠去红烧,并将这种最初的新产品直白地叫做“炒直肠”。

作为一款创新菜,“炒直肠”显然很成功,食客们惊喜地发现,这种味道很“本帮”的新菜式不仅价格便宜,而且口感和味道都很独特,那种“软糯绵滑”的感觉酥得连80岁的老太太也会爱上它,只是这个菜名实在有点不雅。

因为直肠的圆径较大,煮熟后像根柔软的圆棒,切段以后便成为一个个圈子,于是在好心人指点下,正兴馆的“炒直肠”被顺理成章地改成了“炒圈子”(也有称为“烧圈子”的,“红烧圈子”这个正规叫法是后来的事了),这下终于“名正言顺”了。

“炒圈子”在正兴馆(即后来的“同治老正兴”)一炮打响之后,各家本帮风味的餐馆纷纷效仿,此后,号称“老正兴”的餐馆越来越多,各家“老正兴”虽来路不同,但都把这道菜能否做得好作为是否为正宗“老正兴”的评判标准。诸多“老正兴”中的后起之秀,如“东号老正兴”和“雪园老正兴”的老板夏顺庆甚至把这道菜列为必须“做到最好”的菜式之一。

上世纪20年代出版的《老上海》专集中记载:“饭店之佳肴,首推二马路外国坟山对面,弄堂饭店之正兴馆(注:也就是“同治老正兴”),价廉物美。炒圈子一味尤为著名。”

(为叙述方便,下文采用“红烧圈子”这一正规名称。)

上好的“红烧圈子”色泽红亮,有明显的“自来芡”质感;入口酥糯绵柔、肥而不腻,味感酱香醇厚、鲜而不臊、生津回甘、余韵不绝。

范仲淹诗曰:“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要把猪内脏中最为臊臭的“直肠”做到这个地步,不仅要求厨师熟练掌握本帮红烧的“自来芡”技法,更重要的还在于它的预处理过程极为细腻。而恰恰这个菜谱中往往不太提及的预处理过程是最容易犯错误的,这些操作步骤上的“题外话”才是最考验厨师之处。

作为菜名,把直肠委婉地称为“圈子”显然是高明的,但在厨师眼里,“圈子”就是直肠,就是大肠最末端的肛门附近的那一截,这没什么可以藏着腋着的。既然是直肠,那么异味必然最重,所以如何去掉它那浓烈臊臭的异味就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这一步没做好,下面的一切都是白搭。这也是如今不少号称“地道”的本帮餐馆不敢轻易把这道名菜列入菜单的重要原因。

你要先将直肠放在温水里,一边灌水,一边将直肠翻转,剥净肠内污物并洗净。之所以用温水不用凉水的道理在于,直肠里的那些脏东西遇热时才更容易板结。但开水却不好,因为热过头了,直肠会缩得很紧,反而不容易洗了。

需要注意的是,直肠内的白油是不可以全都剥光的,剥去多余的絮状油脂就可以了,附着在肠壁上的油脂是干净且有用的,待会儿焖烧的时候,全靠它来形成“自来芡”呢。这一步洗清后翻回原状,切去直肠的两端——肛门头和薄肠。

初洗完的直肠放入清水锅中用旺火烧开,等到直肠的外层发硬紧缩,就该捞出来了。这会儿得再翻过来,用盐和米醋反复揉擦,直肠内的黏液也是一种蛋白质,它会在盐的作用下凝固,这就方便去除了,而醋是去除臊味的,清洗时必不可少。这一步一直要反复揉擦、清洗、再揉擦、再清洗,直到肠壁一点儿都不黏滑了,才算洗好了。

接下来得再放进锅里煮,这回锅里除了清水以外,还得放葱结、姜块和黄酒。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时锅里的味道还会有些臊臭,这就得再换水和佐料再煮……

慢慢来吧,这一步千万不能操之过急,如果你这会儿耐不住性子,总觉得“差不多了就行了”,那是不可能把“红烧圈子”做到“嗲”的地步的。

你很可能要问,到底煮到什么时候才算是个头呢?

这个过程差不多是这样的:每次都得用大火烧开,然后再换小火焖。一开始的时候,汤色是有点混浊的,味道当然也会有点臊臭,这就得换水了。从头再来一次……直到你发现汤色终于澄清,不再混浊了,而锅中飘出来的味道也没有一丝一毫不雅的腥臊感了,就不要再换水了,一直煮到它酥软下来就行了。在水里反复漂煮的这个过程,差不多要一个半小时至两个小时,这得看直肠的厚度及质地而定。当你用筷子可以很轻松地戳进去时,就可以捞出来了。

刚捞出来的时候,直肠显然是有点发胖的,这是不能直接拿去烧的,否则烧出来的质感是“烂”而不是“糯”,这就“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了。

你得先把它浸在凉水里冷透,然后捞出来整齐地排在盘子里,进冰箱冷藏。冷藏之后的直肠会重新紧缩起来,这就为最后“临门一脚”的上灶红烧打好了伏笔。

人们常常会以为“大厨师”们都藏着一手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江湖绝招”,其实厨房里真正的“绝招”往往是很平凡的,在很多时候,它只需要厨师有足够的尊重食材的那种“敬事如神”的精神,这就是所谓的“厨德”。

但这种超乎寻常的平淡坚守却往往是最难做到的,人们往往急于求成,热衷于用某种“神秘”的配方快速变成“厨神”。在片面追求“成功”的今天,我们丢掉的可能不仅仅是真正的美味,更重要的是,我们可能不再相信“一份汗水、一份收获”才是真理了。

猜你喜欢
菜式红烧换水
杭州亚运泳池不换水的“黑科技”
红烧狮子头
水培植物霎换水
自动换水
白象 红烧牛肉面
我给小乌龟换水
PIGS’ FEET 红烧猪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