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创新无力症

2015-09-10 07:22林敏
商界评论 2015年10期
关键词:苹果公司用户产品

林敏

如今人们说到产品,便自然而然地想到另外一个词:创新。上到公司董事长,下到执行层的各个职能团队,人人都在谈。有道是,站上风口,就连猪也能飞起来。但一旦大风过去,就会重重摔下来。想创新,就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否则只会落得一场空。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跨地域协作已成为常态,世界各国如同一部巨大机器中的各个零件,相互配合着、运转着、生产着,消费着。与此同时,现实世界中的便捷交通以及互联网搭建的数字高速公路,让一切得以高效地传播。资讯传播越来越快,技术门槛越来越低,资本助力越来越普遍,由此也出现了产品内核的高度同质化。技术上的趋同让市场面临更多的挑战,企业必须快速找到同质化内核之外的竞争力,才能生存。

苹果公司给全球企业塑造了一个产品创新的典范,在每一场气势恢宏的产品发布会上,我们似乎都能感受到乔布斯的影子。本土的产品团队都希望自己能像苹果公司那样,做出令世界侧目的产品,有些甚至喊出超越苹果的口号,但等到需要交成绩单的时候,却总是差强人意。

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创业大潮中,许多创业团队的商业计划书里已经不满足于“创新”这两个字,转而向投资人讲述杀气腾腾的“颠覆”故事。但是,我们看到的大多数“颠覆”和“创新”,与其说是产品层面的,倒不如说是营销层面的。用互联网思维卖煎饼、卖肉夹馍、卖情趣用品,都曾吸引过大量媒体的关注与热议。但高烧退去,煎饼还是那个煎饼,肉夹馍也还是那个肉夹馍。最终,产品没有被颠覆,被颠覆的是用户的信任与期望。

不可否认,创新很难。但《为学》讲道:“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谷歌公司的无人驾驶汽车、特斯拉的纯电动汽车,都极具挑战,但两家公司选择去做,且取得了傲人的成果。相较之下,本土的创新便显得极为乏力。尽管这其中也有诸如科大讯飞、大疆等可以跻身国际前沿的领先企业,但他们体现出来的创新力量,在绝大多数本土企业中,难得一见。

曾有一位上市公司的董事长跟我感慨,创新之难。每当他想要实施一个新想法时,公司执行层更多地选择附和,而非思考和完善。虽然企业在稳定发展,但已有业务之外的尝试却无法开展,他就像一个孤独的剑客,身怀绝技却找不到可以对话或是切磋心得的朋友。在企业中开展创新,光有一两个高手是没有用的,更需要的是充满创新力的团队。

不过,不少企业以研究院的形式成立创新团队,圈养一群人专职做创新,最终也只能收获一堆难以落地的想法。只有把创新变为每个人工作的一部分,想法才有可能经由不同团队的协作,而逐渐变得成熟有价值。不仅仅是研究、设计、研发团队需要创新,质量、测试、运营、销售团队同样也应该参与创新。在这方面,不能人为地制造高低贵贱,应该最大程度地欢迎和鼓励所有人都成为创新者。

全员创新并不难理解,但也存在一定的现实问题。如今大多数企业为了管理,将绩效考核作为员工最重要的考量因素。不少设计主管都提到,搞创新对绩效没有贡献,员工不愿意在不体现绩效的工作上花费时间,而项目主管也不愿意让人员把时间浪费在与项目无关的工作上。一方面,企业希望每个员工都为创新贡献力量,而另一方面,员工受到绩效考核的引导,将精力投入在眼前的工作上,远离创新。就企业而言,向来不缺乏有创意的员工,缺乏的是将创意转化为创新的体系和文化。

在世界日益扁平化的今天,信息变得极易获取,竞争开始由技术转向创新。对于多数企业来说,把创新的主要力量集中于“微”创新,这比始终强调革命性创新要安全得多。

微创新并不因为微而可有可无,其核心是通过微小的改变为产品带来显著的体验差异。举例来说,许多人会在搭乘公交地铁时在手机上看电子书,而智能机出于节电的考虑,常常在用户仍在阅读时,将屏幕背光关闭。针对这一问题,三星在盖世系列手机上做了一个微创新,在即将关闭屏幕背光时,打开摄像头检测用户此刻是否正在注视屏幕,如果判断为是,那么就自动将关闭背光的时间延长一个周期。这个创新很小,用户甚至根本意识不到,但它却彻底改变了阅读体验。类似这样的微创新虽然不是革命性的,但却切切实实影响着用户体验、传递着产品的温度,也体现出创新的价值。当然,仅靠微创新是不够的,但从创新意识和创新文化建设的角度出发,本土企业需要更多地思考产品上的微创新,以便为将来的革命性创新打下基础。

我听到过很多有用的概念,每当我对着这些概念说“No”的时候,会看到提出者眼中的失落。军队里不乏强壮的士兵,但如果他们不懂得战斗,便无法形成军队的战斗力。同样的道理,一个产品仅仅有用是不够的,它还必须能为企业带来价值。不夸张地说,任何一个想法总能找到能够认同其价值的用户,但如果不加以控制,生产出的必然是功能臃肿的无价值产品。

在内部的创新文化形成之前,没有必要把创新完全局限于企业内部。开发可以借力开源项目,设计可以借力参与式设计,产品也可以寻求咨询顾问的帮助。开放是大势所趋,创新也不需要排斥开放。长期被口头消费的用户研究其实应该扮演创新的源头,通过聆听社会、用户、市场的声音,洞察创新的机会与方向,推动各个职能部门在基础上的创新。

此外,不少企业认为将苹果公司作为榜样,就是营造创新文化。殊不知,苹果公司的模式不可复制。乔布斯以个人为核心塑造的创新文化,在没有了他以后已被极大弱化。苹果的文化是大师的文化,这对于国内企业还不适用,企业应该在自身优势的基础上融入创新的血液,走自己的创新之路。

我认为要从创新无力症中摆脱出来,塑造良性的创新文化,企业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 重新设计产品流程,让研究成为不可忽视的一环。持续提升研究团队的专业能力,从而担负起创新引擎的作用,引导各个职能团队在研究洞察所指出的方向上开展创新。

2. 训练创新思维方法,让创新成为日常工作的自然思考。在团队的绩效考核中加入对创新成果的要求,以团队而不是以个人为单位开展创新,既缓解个人压力又在创新中体现团队协作。

3. 提供多方配套资源,让创意可以快速获得产品、技术、设计等多方面的评估,从而及时将好创意进一步发展为产品上的创新。

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创新也是如此。

猜你喜欢
苹果公司用户产品
苹果公司收购自动驾驶初创企业Drive.ai
新Pad
闵浩:做锁具行业的“苹果公司”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苹果公司产品史
2015产品LOOKBOOK直击
如何获取一亿海外用户
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