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加强农情教育初探

2015-09-10 07:22罗一华
党史文苑 2015年12期
关键词:农情三农理论课

罗一华

[摘要]农情教育是国情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对一个国家农业、农村、农民基本情况的教育。当前高校加强大学生农情教育意义重大,必须加强高校农情教育的党委领导机制,完善农情教育的课堂教学机制,强化农情教育的社会实践机制,营造农情教育的校园文化机制。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农情教育

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德才兼备的各类专门人才。这一教育目标决定了高等教育不仅要加强对大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且应该更加注重对大学生进行中国国情教育特别是农情教育,引导大学生把个人的理想追求同国家发展、民族前途紧密结合起来,在认清现实的基础上树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如何鼓励大学生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进程中建功立业,这是现实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新问题,需要广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深入思考与研究。

一、当前高校加强农情教育的特殊意义

毛泽东曾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依据。”[1]p633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关注“三农”问题,就是关注中国的命运,关注中国的未来。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必须认真把握我国农情,对“三农”问题要有一个深刻的理解。

1.加强农情教育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中国梦的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农业科技专业人才和农村干部,解决好“三农”问题仅靠农业和农村内部的力量和资源是不够的。高校要主动、积极地加强大学生农情教育,培养他们服务“三农”、解决“三农”问题,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责任意识。

2.加强农情教育有利于拓宽大学生创业就业渠道。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却存在着相当广阔的就业领域和岗位。特别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对农村改革发展作出新的战略部署,为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就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而且当前大部分大学生择业渐趋理性。因此,高校在拓宽大学生创业就业渠道时,既要尊重大学生的自主选择,同时必须加强农情教育,更好地激发其潜在的农村创业就业意愿,转变就业观念,排除社会偏见,理性地走向农村基层创业就业。

3.加强农情教育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模式的调整与完善。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要求高等教育的视角必须从城市拓展到城乡发展一体化,转变高等教育办学观念,克服“轻农”“脱农”倾向,坚定信念,重视农科类人才培养,多设置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学科专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要改革培养模式,重视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4.加强农情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人的成长是一个物质成人到精神成人的过程,精神成人是需要长期的、艰苦的修炼。当代大学生朝气蓬勃、积极向上、敢作敢为,但在他们身上也带有明显的不足,比如对历史缺乏了解、对现象缺乏分析,社会角色意识相对较弱等。因此,加强农情教育,通过农村基层实践的磨炼,与农民群众的广泛接触来丰富阅历、增长才干,有利于大学生强化基本国情认识,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创新能力。

二、高校加强农情教育的基本内容

农情教育是国情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对一个国家的农业、农村、农民基本情况的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农情教育的主要内容,从时空上看,应当包括我国“三农”的历史和现实;从内容上看,应当涵盖我国“三农”基本情况、党和政府有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针政策以及目前相关的世界形势环境。

1.我国“三农”的基本情况。主要涵盖:一是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农业的基本情况。主要涉及农业的战略基础地位、自然状况、现代化水平、结构调整、发展方式、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服务体系、可持续发展和对外开放等。二是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农村的基本情况。主要涉及农村经济水平、社会结构、文化教育事业、医疗卫生事业、社会保障体系、生态环境保护、扶贫开发、乡镇企业、城镇化、土地流转、基本经营制度和基层组织建设等。三是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农民的基本情况。主要涉及农民的人口数量、人口质量、流动转移、创业就业、收入增长、农民权益和农民教育等。

2.党和政府有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方针政策。在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取得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巨大成就。主要涵盖: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思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等,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主要涉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要求、主要任务和重大原则等。二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政策。主要涉及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土地征用政策、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粮食政策、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农村财政金融政策、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等。

3.相关的世界形势环境。主要涵盖:一是加入WTO后对我国“三农”问题的影响,主要涉及WTO的相关规则,比如WTO的农产品协议等。二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国际经验借鉴,比如韩国的“新村运动”、美国农业现代化之路、荷兰现代集约农业等。

三、当前高校加强农情教育的主要路径与机制

1.高校加强农情教育的党委领导机制。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高校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进一步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农情教育的现实意义。一是从制度安排上建立健全农情教育管理制度。高校党委要制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农情教育学校工作的总体规划,并落实到教学等环节。要明确工作职责,建立监督测评体系,掌握实际进展情况,经常检查、总结,把农情教育抓紧抓实。二是从资源整合上建立有序的农情教育协调体制。党委的统一领导,不仅可以确保大学生农情教育的政治方向,而且可以整合学校内部各种优质资源。党委要组织和指导学校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协调配合,以不同的方式开展工作,从而形成推进农情教育的强大合力。三是从师资力量上建立良好的农情教育人才保障。建设一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农情教育队伍是实施大学生农情教育的重要前提。高校党委要选拔一批政治坚定、业务过硬,特别对“三农”问题比较熟悉的同志充实到农情教育教师队伍中来。要积极支持教师参加业务培训、下乡挂职锻炼、学习考察等。四是从经费投入上建立可靠的农情教育物质保障。要设立专项资金、科研立项,加大大学生农情教育的资金投入。要为开展农情教育提供必要的场所与设备,不断改善条件。

2.完善高校加强农情教育课堂教学机制。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道德的目的应当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并在一切教学中居于主导地位——不论是什么问题的教学,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形成品德这句话就成了伪善的托词。”[2]p33高校要形成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形势与政策课为主阵地,其他涉农公共选修课、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等兼顾的大学生农情教育课堂教学体系。

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农情教育的主渠道。农情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思想政治理论课必定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农情教育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大学生农情教育中起着关键作用。课程教师要深刻钻研教材内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农情教育环节,确定农情教育的最佳教育点。比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关于“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大学生的择业与创业”等章节,《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中关于“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等章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关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等章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科学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等章节,都是适宜对大学生进行农情教育的教材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把传授知识与农情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农情教育的实效性。

二是形势与政策课是农情教育的主要阵地。“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3]p210形势与政策课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现实性、针对性,应当紧密结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际,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增加关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WTO框架下的中国农业”等专题报告,认真组织实施,全面准确理解党和政府关于“三农”问题的各项方针政策。

三是涉农公共选修课是农情教育的重要载体。公共选修课在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拓宽知识面、培养人文科学素养、发展创新实践能力方面有独特的价值。因此,要鼓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有针对性地开设一批与“三农”问题相关的公共选修课。比如农业现代化问题、农村社会学、农村社会工作、中外农民教育、WTO与中国农业等,从而促进大学生“知农”“尊农”“爱农”“重农”“近农”“支农”。

另外,其他学科,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也负有农情教育的重要职责。列宁说过:“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这个方向由什么来决定呢?完全而且只能由教学人员来决定。”[4]p249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像历史学科、地理学科等,应当结合学科特点和课程内容,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农情教育。

3.强化高校加强农情教育社会实践机制。社会实践是农情教育的主要环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努力使社会实践成为大学生农情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促进其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切实组织和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对我国农情的认识水平和分析能力,即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一是组织有关“三农”问题的社会调查。社会调查是大学生接触农村实际的主要手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加强相关社会调查的组织和指导,结合课程学习和毕业论文,设置一批大学生从事“三农”问题研究课题,开展全校性的“三农”问题征文竞赛。促使大学生走出校门,利用寒暑假和课余时间,深入农村,开展“千村调查”,与农民、乡镇干部接触,掌握我国农情的“第一手感性材料”,写出言之有物、观点鲜明、结论正确的调查报告和研究论文,使大学生对我国农情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使思想得到升华。

二是建立农村社会实践基地。基地建设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一项基本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规范化的前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根据实际在农村建立实践基地,组织大学生参观访问、社会考察,使大学生对“三农”有一个系统的感性认识,让有志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学生有更多机会深入基层、了解“三农”。

4.营造高校加强农情教育校园文化机制。

一是积极宣传党和政府有关“三农”的基本方针政策。由于“社会偏见压力是影响大学生农村就业意愿的重要因素”[5]p130,所以,必须大力宣传到农村创业就业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树立正确的校园舆论导向,努力打造一个良好的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创业就业的校园舆论氛围。

二是主动开发网络农情教育阵地。目前,互联网正在改变大学生的行为方式,“校园文化向虚拟文化空间发展”[6]p90。必须面对网络、利用网络,建设和管理好校园网。加强资源共享和网站协作,依靠校园局域网现有资源搭建大学生农情教育网络教育平台,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大学生农情教育活动。

三是支持和引导有关“三农”大学生社团自主开展活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主动帮助大学生创立一批特色鲜明的“三农”问题的大学生社团,包括网络社团。比如有关“三农”问题研究社团、农村基础教育社团、“三农”问题摄影社团等。

四是有计划地利用大众传媒。“受控制的大众传播媒介可以是形成政治信念的一种强大力量”[7]p45。一定要充分重视利用大众传媒作为大学生农情教育载体,加强校园广播、电视舆论导向,增置与“三农”问题有关的报刊、书籍,使它们形成有机的宣传教育合力,以形成有利于大学生农情教育的校园环境。

五是开展有关“三农”的社会服务活动。开展社会服务活动是培养大学生服务“三农”、奉献“三农”意识的有效途径。要积极宣传“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和“大学生村官计划”等政策,鼓励支持大学生利用暑期到农村进行文化宣传、扶贫支教、医疗服务、法律援助等,不断提高大学生对农情的真实体验和情感。○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列宁全集(第4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5]楼栋,郭红东.影响大学生农村就业意愿的实证分析——以浙江省大学生为例[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6]杨建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7]阿尔蒙德,小鲍威尔.当代比较政治学——世界展望[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责任编辑吴自锋

猜你喜欢
农情三农理论课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重庆市农情调度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分析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基于 Zigbee 网络的农情监测系统设计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新疆农情信息调度系统建设现状及对策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