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的策略

2015-09-10 07:22季惠斌邹长青祝猛昌
党史文苑 2015年12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教育者价值观

季惠斌 邹长青 祝猛昌

[摘要]当前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分必要。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主流是好的,但局部也存在一定问题,教育方面仍面临一定的困境。分析影响其教育实效性的原因,多个视角提出一些相关对策或建议,有利于这项工作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鲜明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此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大历史课题。2013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成三个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一重要论述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发展。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也是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困境及原因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主流是好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比较高,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整体上一致,但局部也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在:

1.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呈现明显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据调查,当代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不同组成部分有着不同认识,在认识程度上也不一致。不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有不同的认识,在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中认识的程度也呈现存在差距[1]。也就是说,大学生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呈现明显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呈现脱节现象。理论是人们把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加以概括、总结形成的某一领域的知识体系。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实践的过程中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方面,大学生整体上呈现出积极向上的态度,但是存在着“知行脱节”的问题。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危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认识的淡化,非理性的民族情绪以及不同程度的道德滑坡,等等,都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实践层面面临巨大挑战。

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转型时期的社会形势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时下,我国正处于社会全面转型时期,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心理结构、价值观念等各方面都在发生深刻变化。转型时期也是社会矛盾突发期,部分民众的心理焦虑、道德水平一定程度的滑坡、诚信缺失、一定范围内腐败现象的存在,等等,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了一定的挑战,这是造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下降的原因之一。

其次,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思想文化的渗透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产生了一定的消解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外开放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在学习西方先进经验的同时,一些腐朽的东西也跟着进来了,西方的思想文化打着“民主”“自由”“人权”“普世价值”等具有相当迷惑性的旗帜或口号,对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产生了一定的消解作用。

再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本身存在的问题是其重要原因。从整体来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承担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历史使命。但从局部来看,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从动态运行过程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教育者围绕着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采用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受教育者传递思想政治观念,以期改变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引导受教育者的实践活动[2]。从现实情况来看,教育者自身观念的落后,政治素质、人格素养的薄弱,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设置的不合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落后和缺乏适应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陈旧性、不能正确全面地反映社会现实和满足受教育者的自身需要,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具体表现。这相当程度上弱化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二、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价值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所承担的最重要的历史使命,是解决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质与社会发展对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质客观要求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最基本矛盾。由此也决定了服从服务于社会发展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质,以满足社会发展对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质的客观要求,这个思想政治教育所承担的基本历史使命。新时期新阶段,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使命针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提出的迫切要求。

1.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使命。首先,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治理手段,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导向价值、动力价值和整合价值。具体到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来促进社会发展;政治方面,可以提高人民的政治素质,创造和维持良好的社会政治秩序,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化方面,可以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养,引导和规范社会舆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提高人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引导全社会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展开。这种社会的本质内涵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价值有着本质上的契合,由此决定了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历史使命的重要内容和途径。

其次,在完善个人价值方面,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作用的必然要求。塑造人的全面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所承担的重要历史使命。在促进人的发展方面,把人们的思想行为引导到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正确方向上来,对人的思想行为进行规范调控,调动和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塑造人们的坚强的个人品格,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个人发展过程中作用的重要表现。人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内在根据和根本前提。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与人的发展的内在一致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人的和谐、社会的和谐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

2.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针对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提出的迫切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一项优良传统,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在调动人民参与社会变革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取得了重要成就。思想政治工作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但是,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价值观念、利益关系和社会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发挥和有效性日益面临着严重挑战。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日渐式微、日益形式化,不被受教育者所接受;另一方面,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缺失、价值观念变形和扭曲等等,又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造成此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组成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要素本身不和谐。教育者自身的缺陷、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设置的不合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不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的缺陷等等,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首先必须提高教育者本身素质,进一步改进教学,以适应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迫切要求。

三、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的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存在的不足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面临的环境是造成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原因所在,因此,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改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环境是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根本途径。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突显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可以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提供重要支撑。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对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有着重要意义,是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根本途径之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必须遵循德才兼备、专兼结合的原则,建设一支高效、精干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者队伍。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动者、承担者和实施者,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始终起着主导性作用,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和观念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同时,必须加大力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思想理论素质和人格素养。合格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要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具备良好的理论素养,能把握坚定的政治方向;同时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健全的心理素质以及人格魅力。这些都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条件。

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转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思想观念。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是特殊的主客体关系。这不仅在于思想政治教育者是获得性和受约束性主体(“客体性”主体),也在于受教育者是具有“主体性”的客体。“在接受、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过程中,教育对象则以主体的身份出现,他自觉能动地以主体的视角体察教育者的实际活动及其所表达的意义,以自己的认知图式诠释、选择、内化教育者所传递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通过自己的实际活动来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所具有的行为指令意义。”[3]p71因此,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在充分发挥自己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作用的同时,必须树立起民主、平等的思想观念和教育理念,转变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教育者居高临下的权威地位的思想观念,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同时,在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的过程中,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受教育者实际问题相结合,为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实效性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

2.合理设置教育目标,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教育目标的合理设置是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在大学生思想观念中的反映,是大学生在自己的思想观念中对思想政治教育所要达到的结果的预期。思想政治教育要解决的是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质与社会发展对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质客观要求之间的矛盾。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设置必须要做到两点:一方面,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体现社会的要求;另一方面,必须能够适应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发展状态,在此基础上提高受教育者适应社会发展对其思想政治素质的要求,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质。社会对受教育者所要求的适应性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设置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设置必须具有可操作性,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太低不能满足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素质提升的要求,目标太高会使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不具有可操作性,会造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习得性无力感。因此,合理地制定教育目标是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保证。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根本途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引导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发生预期变化过程中所采取的手段和方式。“适宜的方法,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良好的和有利于交流、引导、教育的关系的确立;不适宜的方法,则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形成僵化、互逆、对抗的关系,由此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与被教育关系应有功能的丧失。”[3]p91-9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深刻变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老方法不管用,新方法不会用”的现象普遍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之中,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势在必行。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教育方法能符合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采用必须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指向。可以对已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完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体系的现代适应性;也可以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根本途径。

3.深化和更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增强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所要传递给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观念。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设置过程中,一方面必须坚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政治方向和党性原则,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四个全面”的伟大战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须体现和反映党和国家的利益和意志,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能够生动地反映社会现实。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陈旧,跟不上时代变化,不能反映社会现实、甚至落后于社会现实。马克思认为:“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4]p9。因此,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内容的设置必须要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同时也要反映社会现实,要随着时代的变化与时俱进,以此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的说服力,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4.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和谐的外部条件。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运行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5]。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作用的发挥有重要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观念,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设置、目标的确定和教育方法的采用,都有着密切的关联,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共同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过程。在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环境日益呈现出开放性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环境与社会环境日益紧密结合,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重要特征。社会环境对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影响越来越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紧密互动,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益的外部条件,但同时也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难度。社会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影响已经呈现出了不利影响,由此提出了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必要性问题。要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必须从宏观上在全社会营造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氛围,要坚持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形成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良好的外部环境,形成全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齐抓共管的局面,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发展提供和谐的外部条件。○

参考文献:

[1]贾恒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状况调查及教育主渠道研究[J].前沿,2013(17).

[2]祝猛昌.思想政治教育要素构成再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4).

[3]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于晓雷.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要素的研究回顾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7(3).

责任编辑彭月才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教育者价值观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我的价值观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